這個春節檔,《流浪地球》火了,是非也隨之而來。圍繞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出現了一場不無荒誕色彩的「一星大戰」。
起因是,《流浪地球》的粉絲發現,豆瓣上出現大量一星打分,把綜合評分從開始的8.5拉到了目前的7.9。客觀地說,7.9已經是不錯的豆瓣打分了,我愛的《死侍》都只有7.7。《流浪地球》在預計票房高達50億的情況下還能有這個打分,堪稱票房、口碑雙豐收。
然而有些粉絲不淡定了,他們「發現」了一個「陰謀」,傳言稱豆瓣上一大波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於是他們憤怒了,不僅對一星黨大張撻伐,而且把矛頭指向豆瓣,在各大應用商店給豆瓣APP打一星。
壓力之下,豆瓣做出了回應:不存在傳言中「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的情況。前500個熱評中,僅有4名用戶有過跨分數(非相鄰分數)修改評分行為。
目前《流浪地球》有71.5萬人評價,4個評分修改顯然無關大局。一位之前把四星改為一星的用戶還發帖澄清:「現在整個豆瓣背的罵名,其實從頭到尾就我一個人做了而已,被各種沒有根據的截圖推測一步步引導成這樣,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一星大戰」的來龍去脈大概如是,所謂陰謀只是陰謀論罷了。這些人的賣力表演使人想起《流浪地球》裡人工智慧莫斯的一句臺詞:「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難道真的是這樣?
回頭來看,為《流浪地球》打一星顯然是負氣之舉,這部電影雖然不是曠世神作,但也更非爛片。我看過之後的評價是,這是一部合格的科幻大片,有瑕疵,但為國產類型片拓荒之功不容低估。
許多人是抱著「平衡一下」的心態打一星,覺得別人打分太高了。這種行為當然很幼稚,給電影打分還打出了劫富濟貧的幻覺。但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任何一個平臺,任何一部公認的優秀電影,都會有人打一星。
賭氣式打一星是遊戲規則允許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危害,因為這麼做的人終究是少數。為這事憤怒,甚至遷怒評分平臺,實在是精力無處釋放。何況「平衡一下打一星」與「鼓勵國產電影打五星」雙方也能中和一點。
這已經不是豆瓣第一次躺槍。近年不斷有電影或粉絲因打分不及預期,跟豆瓣「約架」。比如去年《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上映後豆瓣評分不到2.0,導演畢志飛憤而指責「豆瓣系」操控國內影評市場,後來雙方互相起訴。
評分本應該是這樣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大家都尊重最終結果。不能因為自己看好就不允許別人不看好,最終結果不可能符合每個人的心意,否則打分還有什麼意義呢?平臺方只需要防止作弊,不需要為具體分數負責。
從網友長期以來的評價看,豆瓣的評分體系還是相對公平可信的。豆瓣之所以老被槓上,也是因為公信力在那兒。
我還想說的是,一部電影而已,圍觀者何必入戲太深?近年來一部電影撕裂輿論場的景象頻繁出現,粉與黑總是鬥得不亦樂乎。無腦吹與無腦黑本質沒有區別,都是缺乏分辨力與寬容心的體現。
國產電影在進步,有目共睹。在這個時候,更應該聽得進理性的批評聲音。許多狂熱粉絲意識不到的是,自己的攻擊性行為不會給電影加分,反而會成為拖累。《戰狼2》剛出來的時候,我看得還挺爽,但是後來戰狼粉秒天秒地秒空氣,逐漸使我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了。真不希望《流浪地球》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