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1天收穫33.32億元票房,並用時9天15小時,刷新了此前《戰狼2》創造的10天15時的中國影史最快30億票房紀錄,《流浪地球》無疑是這個春節檔,甚至是整個2019年電影市場的一大贏家。
不過片紅總是是非多,在票房日日攀升的同時,豆瓣等平臺上也出現了不少脫離了電影本身,只是任性地情緒宣洩,並視意見不同者如仇敵的「一星黨」和「五星黨」。
這或許源於這部電影被安上的諸多「帽子」,比如「開創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中國人帶領拯救地球」等等,這導致喜歡或不喜歡這部電影,成為了「無腦愛國者」和「不愛國者」的分水嶺——正如同當年的《戰狼2》。
這也恰應和了《流浪地球》電影中的人工智慧系統Moss的一句臺詞: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求。
不過Moss還是太客氣了,因為在電影中,它針對的是吳京扮演的太空人犧牲自己的決定。
而在劉慈欣的同名原著中,對於人類的這種「不理智」揭示得更加不留情面,「大劉」直接斥其為「群體的愚昧」。
比如面對太陽的異常已日漸不適合居住的地球,人類分成了放棄地球的「飛船派」和要帶著地球流浪的「地球派」兩個陣營,兩派就像如今的一星黨和五星黨一樣互相仇恨,即使是孩童,也會說出:「將地球派都扔到海裡去」這樣惡毒的話,儘管他要扔到海裡的那些人裡包括彼時就在他身邊的同學和老師。
更諷刺的是結尾,地球成功逃離太陽系後,人們發現太陽表面並沒有像政府所預測的那樣發生變化,於是關於這是一個政府要建立獨裁帝國的謠言興起,越來越多的「革命軍」出現,最終,堅信自己沒有錯的5000名政府官員和科學家被人民處決——緊接著,太陽就爆炸了。
臨死前,被處決的最高長官留下了全書最悲涼的一句話:未來,地球這個行星是我們永恆的墓碑。
是的,悲涼。這是原著和電影的本質區別。
《流浪地球》這本最早於2000年發表在《科幻世界》雜誌中的小說,不到1小時即能看完,卻囊括了一個「需要10000座行星發動機,400年籌備,2500年航行,100代人參與其中,在4.3光年外的新恆星上建立新家園」的宏大故事。
電影只延續了這個大框架,卻剝離了書中悲涼的「內核」。相比原著,電影的基調是向上的,這從原著和電影都強調的「希望」這個詞上即能看出。
電影中女主人公說,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這句其實就脫胎於原著,但書中卻多了前半句:「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
電影當然也涉及到了一些壯士斷腕似的悲涼,只不過在豆瓣上一篇廣為流傳的評論中,它被斥責為「價值觀不正確」:地球表面不能居住後,需要用抽籤的方式讓其中的一半人進入地下城,而吳京因為太空人的「特權」,犧牲了重病的妻子,讓兒子和嶽父無需抽籤即獲得了生存的權力。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最現實的一處改編,畢竟,在存亡關頭,「犧牲生命」不過是一次數字統計,這其中就涉及取捨、博弈以及由此帶來的權利義務置換。
而在原著中,道德、倫理、常識,統統要為生存減負,文明已被重新洗牌。
結果是,學校教育重點都會放在理工科,不再關心哲學、美術、文學這些「無用」的東西;愛情消失了,兩個人的結合,只是為了擺脫獨自越過茫茫冰原的孤獨;婚姻也失去了它本應擔負的責任,出軌或離婚成了最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因為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沒必要傾注那麼多的感情。
正如很多批評所說,《流浪地球》電影仍體現了人類的自我聰明,最終還是陷入了自我感動的煽情中。如果保留了原著中的這些情節,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和不確定性,人類無比渺小,甚至拋棄了作為人的那些驕傲與「特權」,這部科幻電影會深刻很多,或許也不會有一星黨和五星黨那些可笑的爭論。
但,你真的想看到這麼殘忍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