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未來的世界,太陽即將毀滅,人類不得已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經過木星附近時所發生的故事。
情節不一一概述了,結局是在主角全員的努力下,地球成功掙脫木星的引力,開始了漫長的流浪地球時代。
電影到這裡就結束了,當然,作為一部科幻片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但是回到劉慈欣的原著,其實在開啟真正的流浪時代之前,還有一篇「叛亂」。
作為電影,編劇重新改寫了故事的主要情節,刪除了「叛亂」這一篇幅,使得整個電影在科幻的基調下,更具人文和情感色彩。
而原著《流浪的地球》分為4篇,依次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叛亂和流浪時代。
依然是在地球掙脫木星後,本以為會一切歸於平靜,但是卻爆發了推翻聯合政府的人民戰爭。
最初只是少部分人通過望遠鏡觀測到太陽依然和以前的參數一樣,接著這個可怕的說法迅速在全世界蔓延,隨後一個民間組織向太陽發射的探測器數據顯示,太陽和四個世紀以前相比,沒有任何變化。
隨著探測器數據的公布,地下城的戰爭一觸即發。越來越多的人走上街頭髮表『太陽不死「的演講,並號召人們看清聯合政府的野心,推翻聯合政府。
為了流浪地球的計劃,人民犧牲了太多太多,藝術、書籍已是遙遠的歷史,又因為發動機的燃燒,地面無法居住,所有人只能在地下城裡苟且生存。
到頭來,這一切竟然都是一個巨大的騙局。
隨著越來越多人民的加入,叛軍勢如破竹,僅僅三個月聯合政府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最後,叛軍包圍了聯合政府的控制中心,在那裡堅守的5000多人被迫脫掉防護服,暴露在嚴寒下等待死亡。
人民開心地唱起了《我的太陽》慶祝這一歷史時刻。發動機停轉一個小時後,那些聯合政府的「野心家」早已被凍成冰人。
就在這時,太陽爆炸了。太陽死了。
這個情節是不是有點諷刺?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如何評價《流浪地球》原著結局:堅持真理的人都死了,暴民卻活下來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都會感到一絲蒼涼,對,不是同情,不是謾罵,真的只是無力的蒼涼感。
我們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掌握真理的那些人死了,被憤怒驅使的暴民卻活了下來。這確實諷刺了人性,但是然後呢,沒有然後。
故事中的叛軍依然活下來了,地球依然流浪。沒有提及叛軍會如何處置,沒有花篇幅來描寫人民在太陽爆炸後的心態。
我本來寫這篇文章時,想把這個結局當成人性來講,因為大家似乎一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想到,啊人性就是自私,人性就是黑暗。
但是,實際上,人性不只有黑暗這一面。在書中前半部分,人類為了流浪地球這一宏偉的目標,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奉獻精神。
最後的反抗或許是重壓之下,釋放情緒的豁口。
所以,不可簡單地用人性來論及。
換個角度來看,劉慈欣對結局的設定恰好照應了一句詩。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人活在世上,匆忙而來,匆忙而去。只有天地是永恆的。
在宇宙客觀規律面前,我們都是塵埃。即使我們會思會想,也只不過是一粒有思想的塵埃。
其外,文中聯合政府被迫投降時的那段話也可以立意一下:
「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在已經進行了四個世紀,還要延續100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
不管在什麼時代,永遠保持理智本身就是極其困難的事。不要被憤怒掩埋理智,鑑於其困難程度,只能說儘量保持理智。
假如你處在書中所描述的那個時代,作為平民,你是選擇加入叛軍還是選擇維護聯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