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電影雖然是根據劉慈欣小說改編,卻與原著故事相差甚遠,影片展現的是無限的希望,拍出了人性最美的一面,其實小說故事並沒有這麼美好,即便面臨滅頂之災,人類還是沒擺脫脆弱和陰暗面。
《流浪地球》電影講述的是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嚴重威脅地球的是木星,為了擺脫地球與木星相撞的悲劇,CN171-11小隊,劉培強,劉啟,李一等人,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們全都做好了犧牲小我,拯救地球的準備。
CN171-11奮不顧身運送火石,劉啟身為平民明知前路危險重重卻自願加入行動,劉培強毫不猶豫帶著空間站衝進火光…在末日面前,人類展現出了空前的團結,勇氣,以及大愛,最終木星被點燃,地球帶著希望繼續在宇宙流浪。
人類為了拯救地球,雖然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結局無疑是美好的,原著故事可比電影壓抑多了。小說中,人類全部躲進地下城生活後,曾經發生過一次暴動,是「飛船派」與「地球派」的內戰。
平民發現,太陽並沒像科學家說的那樣產生爆炸,他們認為政府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只為更好維持自己的統治者地位。平民們憤怒了,他們拿起武器佔領了總控制室,處死了五千名與「流浪者計劃」相關的人。
非常諷刺的是,平民為自己起義勝利沾沾自喜時,太陽真的發生了爆炸,這些人最終利用科學家們留下的技術和方案逃過了末日大劫。
人性永遠是脆弱,經不起考驗的。有一點點質疑聲傳出,這些質疑就會變成猜忌,猜忌會導致團體離心。「地球派」和「飛船派」的這場內戰和最終結果讓人感受不到人類倖存的喜悅,只有深深的悲哀。
電影《流浪地球》去掉了小說體現的陰暗面,放大了人性至善的一面,大熒幕上我們看到的都是人類身上美好的品質和閃光點。換個角度來想,做這樣的改動其實也不錯,就當做彌補了小說留下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