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調侃貧道新版
《焦點訪談》稱,「創新」是《流浪地球》成功的最大要素。
而說到創新,最重要的立意,就是和好萊塢等歐美科幻大片的橫向對比中,《流浪地球》創新在中國的思路和價值觀。
節目裡採訪了編劇、導演和原著,他們都從不同側面表達了流浪地球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了強烈的「中國色彩」。
編劇汪海林說,「帶著地球去流浪」這個大概念是一流的,一般的編劇想不出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思路,偉大的創意。
有一種說法是極度的浪漫,更重要的是紮根於本土文化。」
比起外國大片中放棄地球、搭乘宇宙飛船離開地球的設定,這部中國科幻帶來了另一種安土重遷的「尋找新家園」思路。
劉慈欣介紹他的立意時表示,地球,不是塊石頭,還有愛和恨,這是家。
總體來說,《流浪地球》擺出的就是一副「全心全意討好普通觀眾」的乖巧姿勢。
普通觀眾最愛看大場面?那好,整部影片從頭到尾都是那種視覺奇觀性質的大場面!
普通觀眾不僅要看大場面還要火爆?那好,大爆炸搞起來,重機槍掃起來!
普通觀眾還想看喜劇樂一樂?那好,就弄幾個逗逼怪咖角色進來搞搞笑!
普通觀眾還想合家歡一把?那好,影片一開場不就是合家歡的路數嗎?結尾更是上演各種「親情大營救」,夠不夠合家歡?
普通觀眾不僅想看華語科幻大片,還想讓影片有國際範兒?
那好,片中出現了許多國家的語言哦,還有許多國家的龍套角色哦,最後也是中國人號召其他國家的人合力救地球哦!
樣做確實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一個投資巨大的商業片對市場做出些妥協,決定把劇情的落腳點放在家庭、親情和希望這些更容易被目前中國大眾接受的立意上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家庭是物種文化的最小細胞,從中也是可以以小見大的。
然而這個改編最大的缺陷就是拿掉了原著中宏大的視野和對人性的思考,卻沒有補上對人物、情感更為豐富細膩的刻畫。
描寫細膩的情感和刻畫鮮活的人物不是大劉的強項,透過宏大的視野,引發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人性陰暗面的深刻反思才是。
抽走了原著中的支撐點,又沒有補上新的支點,結果導致所有的角色都是扁平的。
看完後沒有任何一個角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人都是面目模糊的。
你不會覺得是一群鮮活的人物推動著劇情在走,因為這個人是這樣的性格,所以劇情必須這樣發展。
就像當年有個讀者給託爾斯泰寫信說:
「可不可以不要讓安娜卡列尼娜死掉?」託爾斯泰回信說「她非要死,我也沒辦法」,因為這樣性格的人物一定會說這樣的話,幹這樣的事。
而有些作品裡的人物是為了完成劇情的發展而存在的,觀眾不明白為什麼他要這麼幹。
為什麼要憤怒,為什麼要離開,角色的反應變得莫名其妙,最後只能解釋為:
沒辦法,導演讓他死,導演讓他離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