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半百的人很少看電影,激情消退是一方面,心疼囊中money是另一方面。賀歲片更是從來沒看過。
受年輕人的影響,加上春節破五沒事幹,狠狠心花150大毛與老婆看了一場《流浪地球》。
中國日報網用《外媒評〈流浪地球〉:看到了異於西方大片的價值觀》的標題,在《流浪地球》於2月7日首次拿下單日票房冠軍的當口,對影片進行了全方位報導。
《南華早報》認為,《流浪地球》堪比《星際穿越》和《地心引力》等好萊塢大片。
澳大利亞電影網站Flicks.com的影評稱,電影在驚險刺激的情節中融入了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謙卑、自我犧牲和忠誠等美德。無私、無畏,為偉大事業奉獻自我,這是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西方大片裡難得一見的價值觀。
中國日報網的報導最後說,影片能夠讓觀眾思考一些本質問題,如應該拯救誰;為了生存我們願意付出多大代價;如果真的大難臨頭了我們能想出怎樣的計劃,無論大小。
本文無意於探究生命的意義,也沒有家國天下的宏大情懷。就影片本身而言,處在C位的主角其行為目的雖然有異於西方大片的個人英雄主義,但其行為方式卻具有明顯的西方大片蔑視規則、挑戰規則、突破規則的影子。
影片一開始,長期居住在地下世界的社會青年劉啟為了能夠與妹妹韓朵朵(劉啟姥爺韓子昂收養的孤兒)到達地上世界,打出了一套破壞制度的組合拳:偷取姥爺的電子駕駛證、斷電製造混亂接應韓朵朵,到地下黑市製作假身份證,騙取地上世界生存裝備,製造混亂脫身。
姥爺韓子昂為了營救被拘留的劉啟與韓朵朵因賄賂預警而同樣被拘留。地震時從拘留所被釋放的三人在回家途中又試圖逃避車輛被徵用。
身在「叛逃」中的空間站的航天員劉培強(劉啟的父親)違抗地球聯合政府的命令,強行打破休眠倉,「非法」佔領空間站控制室。
類似這樣規則與現實相衝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橋段,正是西方大片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喜歡使用的電影語言。
毫無疑問,劉啟、王磊、劉培強身上表現出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是影片弘揚的主旋律。但犧牲的目的與犧牲的手段之間,卻是影片留給我們的兩難選擇。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設定:劉培強通過空間站舷窗的標記判斷空間站與地球的相對位置,他因此判定空間站在「叛逃」。但更多情況下,我們無法判定「黑天鵝」事件何時發生。
如果說,在確定末日來臨時可以任意選擇,那麼在我們無法確定時如何做出選擇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