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目前已經在中國國內成為了「現象級」的影片,不僅全網好評如潮,更是票房大賣。那麼,在國內票房和口碑都已經「穩了」的情況下,為了讓中國的科幻電影能有更好的發展和超越,我們也是時候摘下中國影迷眼中的「活久見」這一「情懷濾鏡」,去了解一下久經好萊塢考驗的外國網友是怎麼看待這部影片的。而自大年初四《流浪地球》在北美等海外市場上映以來,一些外國人給出的答案,確實還挺發人深思的……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流浪地球》在國外知名電影信息網站IMDB上獲得了高達8分的評分。但許多高分評論其實還是華人甚至來自中國的影迷給出的。所以,在選取國外觀眾的觀點時,已經剔除了這部分影迷和他們與國內無異的對影片的讚譽。
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較純粹的外國觀眾對影片的評價了。而在沒有民族感情的加持下,這些外國人對於影片的看法也就更加直白、坦率,甚至提出批評時也會比較「不留情面」。
先說好聽的吧,這些外國人普遍認為電影的視覺特效還是不錯的。一家國外的科幻電影網站撰寫的影評就認為《流浪地球》的視覺效果很震撼,已經可以和好萊塢的大片媲美了。
但因為這些觀眾畢竟不是中國人,沒有那種「中國也終於拍出來這種特效」的情懷,所以他們對視覺特效的認可,其實與我們的認可也並不在一個層級。
而除了特效,從劇情到人物,外國影迷和影評人的觀看則都是以批評為主。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家國外的科幻電影網站就認為《流浪地球》「算不上一部偉大的科幻電影」,因為影片在科學上的漏洞太多,也沒有給出足夠的解釋,例如為啥地球停止了自轉後還能有相對穩定的大氣層存在,為啥地球遠離太陽後地表溫度沒有逼近絕對零度,以及為啥在這種極端寒冷的天氣下機器還能運轉。
在國外影片網站IMDB上,有國外的觀眾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評中國電影在科幻領域還是「非常幼稚」,科學知識「極為有限」,因為沒有太陽地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可供生命存活的環境。
不過,也有一些國外影迷因為影片這個「用發動機推著地球逃離太陽」的設定太過魔幻,而覺得這部影片的故事還挺有趣的。但即便是這樣的外國網友,也仍然指出了影片中另一個過於明顯的問題:人物的刻畫和演員的演技。
比如下面這位名叫Calvin Powers的外國影迷就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寫道:「影片中沒有任何一個角色能讓我產生共鳴」。
一些在IMDB給《流浪地球》打出5分或6分(滿分10分)的外國觀眾也持這樣的觀點。下圖中這位名叫Heath-Jeffery的網友就評價說:這部影片本質上就是一部好萊塢風格的末日災難電影,劇情流程和人物設定上都與好萊塢這種類型的電影很相似,但演員的表演很弱,角色的行為動機也很含混,只有在生死關頭才給出解釋,可之前就會給人看得一頭霧水。同時,劇情也是簡單介紹後就直接進入高潮,然後一路高潮到最後,以至於最後都有些審美疲勞了。
Heath-Jeffery還重點寫到了影片的男主的人物刻畫問題,說他的角色不斷地在想犧牲全人類去挽救他的家人和犧牲其他人去挽救全人類之間搖擺,甚至用一句話就可以將這個人物進行總結,所以很難讓人對這個角色產生共鳴或同情,
而下面這位名叫Vic_max的國外網友也寫道,雖然他覺得影片的特效和整體上的故事都不錯,但最終呈現出來的卻讓人感覺有些亂糟糟的,尤其是影片沒有任何對人物成長的刻畫,結果就是這些人物都讓人喜愛不起來。劇情的呈現方式也不夠好,很多時候只能當劇情發展到了某一個點才能讓人明白劇情在說什麼。但他覺得這也可能是因為字幕翻譯的問題。
總之,這位外國網友的整體觀感是,影片對西方觀眾來說恐怕並沒有中國觀眾的體驗那麼好。
最後,一位名為inflx-46387的外國影迷認為,《流浪地球》和1998年上映美國的科幻電影《絕世天劫》(Armageddon)處在一個「層級」,影片的特效非常炫目,也有一些很觸人心弦的瞬間,但人物的刻畫太薄弱,雖然借鑑了很多優秀的科幻電影中的元素,但缺乏在人物和劇情上都缺乏深度,所以如果你不帶著期待去看這部電影會比較享受。但如果你渴望一部偉大的科幻片,那麼《流浪地球》註定會讓你失望。
不知各位看了上面這些外國網友對《流浪地球》的評價後作何感想?這些點評甚至批評中,有一些還是值得我們以及《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去思考的。
「中國首部媲美好萊塢的科幻大片」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在這一光環下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不足,才能真正追趕上世界先進的科幻電影水平。
無獨有偶,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電影監製,劉慈欣也曾在山西陽泉家中接受記者採訪,回答了部分網友關心的問題。
問:影片看哭很多人,您哭了嗎?
劉慈欣:沒有,我們看電影是從創作者角度去看,不是從普通觀眾角度去看。我看到感人情節,更多地會想怎麼加強效果更好,是以工匠、創作者的心態去看。一般來說,我們是打動別人,自己一般很難被看過多少遍的作品打動。
問:影片中的地球現象是否會發生?
劉慈欣:首先,在我們看得到的未來是肯定不會發生,因為太陽處於一個恆星的主星序之中,主星序中的恆星是十分穩定的,太陽就算真的要發生變化,對我們人類的尺度上來講,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會是在很遠的未來。
問:有網友質疑影片中一些科學設定讓人無法接受,您怎麼看?
劉慈欣:確實裡面的很多設定不是太嚴格,甚至是一個BUG。這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受拍攝技術的限制、故事的需要 。比如打掉攝像頭確實不能把人工智慧毀掉,你要表現毀掉人工智慧的話,是有辦法的。典型的就是《2001太空漫遊》裡面,毀掉人工智慧很專業,航天員進到電腦的主板上,把存儲晶片一塊一塊拔下來真的就毀掉了。可在《流浪地球》裡,你讓吳京去這麼幹,那電影的時間可能要拉長很多。所以,在遵守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又保證電影的可視性、可看性。
問:國產科幻電影未來該如何發展?
劉慈欣:首先,不要被某些框架限制死,科幻電影一定要多元化,要有多種風格。不能照著某一個風格、照著模式去拍,那是沒有前途的。
另外,要建立起一個科幻電影的工業體系,這個必須得有。這個工業體系就是很專業的,比如做星空特技的、做飛船特技的,都有它特定的專業,這個體系必須建立起來。
第三,必須有好的原創內容,這個很重要。原創內容從兩方面來,一方面我們要好的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這個現在太缺了。此外,科幻電影相對於從文學作品改編而言,它更適合原創。我們其它的領域的編劇數量很大,但是在科幻的編劇的數量很少,這方面我們必須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幻編劇來。
為中國科幻點個好看
未來繼續加油
來源:綜合環球時報、新華視點、央視新聞
編輯:朱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