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原著中最後出現的詩,引人深思

2020-12-04 娛樂邦尼

在流浪地球之前,「國產科幻」可以說是圈錢的代名詞,但是其中大部分不是特效感人,就是劇情荒誕,所以說流浪地球是啟動了中國科幻元年的重要作品也不為過。

《流浪地球》背後是現代的電影工業體系,絕對不輸給大多數好萊塢科幻巨片。改片概念來自於劉慈欣原著,但是劇本做了非常多的改變。原著小說殘酷現實,人類面對災難時的互相猜疑以及人性的黑暗面,通過一個個衝突,在劉慈欣的筆下一覽無餘,具有史詩般的美感和意境,而流浪地球電影給觀眾更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審美體驗,它著重展現了人類對於希望和尊嚴的追求,相比於原著更加熱血溫情。可惜影片中韓朵朵最後的演講讓很多觀眾感到尷尬,在緊要的關頭煽情,最後一句才是重點,不可避免的使人出戲。

流浪地球的特效出人意料,視覺效果相當不錯,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目前最高水準的一次呈現,保證了電影細節的呈現的畫面的壯闊美感。電影沒有塑造死不了的個人英雄,全篇一以貫之全體力量逆天改命的恢弘大氣。一對中國父子只是很小的個體,無數這樣的小個體集合起來足以對抗行星引力這樣龐大的「敵人」。最終轉向發動機點火燃燒木星時,並不只有主角點燃的這一座發動機,而是三座發動機同時噴出光柱,說明還有其他的救援隊也想到了這個方法並且做了和主角一樣的事,這種一以貫之的集體意識是好萊塢科幻片所不具備的,這就足以讓流浪地球在同類型電影中脫穎而出。

太陽系沒法待了就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把她開走;和木星的距離低於洛希極限,那就把它炸了。這種令人熱血沸騰的氣魄,正是中華五千年傳承所含底蘊的體現之一,正是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磅礴偉力。我們面對自然災害時,從來不曾放棄希望,不曾跪地求饒,而是針鋒相對,因為我們民族有的僅僅是數量,更有力量的是厚度,是先輩們的大智慧、無謂犧牲堆積起來的,這才是我們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

各國只說母語的設定,受到了眾多海外觀眾的好評。影片最後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古巴、義大利、德國等救援國到達的順序,也一一對應汶川地震時的救援隊到達的順序。從這樣的細節,可以看出製作團隊的用心,就像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希望是一種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說的那樣。《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

對小編來說,整部影片最感人的畫面是:地球拖著長長的尾跡,半邊黑色,半邊淡藍色像一顆塵埃,漂浮於無盡黑暗之中,而在這顆塵埃之上,承載著幾十億人的希望,走向遙遠的未知,生生不息。

恰如原著中最後的詩,剛好完美呈現出這種遼闊恢弘的孤獨和希望。「我知道已被忘卻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我知道已被忘卻。啟航的時代,太遠太遠,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我知道已被忘卻,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觀感及與與原著對比
    看完這部電影,我翻出了《流浪地球》的原著,這隻算得上是短篇科幻小說,電影對原著做了許多改編,最明顯的就是,在電影裡,預設了地球與木星相遇時產生偏航,即將要與木星相撞,人類傾其所能挽救地球。在原著中,地球經過木星並沒有太多風險,原著如是說:「但領航工程師們的計算是精確的,暗紅色的迷亂的天空中緩緩移動著.我們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氫和液氨的巨浪。
  • 看完原著之後,就能發現《流浪地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但是如果看過原著,你就會發現,《流浪地球》並不像電影中那麼「美好」。電影剛開始的背景和原著是一樣的,太陽將在四百年之內迅速老化,並且出現「氦閃」爆炸,由恆星變為紅巨星,到時會將整個太陽系吞沒,而太陽系中的所有生命全部滅絕。
  • 劉慈欣《流浪地球》原著,以如此戲劇化的形式結尾,有何深意?
    看過電影的應該都知道,最後主角拯救了人類並並成功地活了下來,最後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大家也都挺喜歡!電影嗎,跟原著還是有一些出入的,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就是原著小說《流浪地球》真正的結局,跟電影有很大的出入哦!
  •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正扮演著原著中叛軍的角色
    2019年春節「刷屏」的《流浪地球》,無意間提供了一塊難得的試金石,圍繞《流浪地球》的評論,從一個側面,生動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對自己,對中國,對未來的認知,成為了誰能夠與中國崛起共同前行的試金石。這場討論的出現,是偶然的,因為沒人知道《流浪地球》這片子能夠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空手套戰狼」的方式絕地大翻身;同樣沒人知道《戰狼2》PTSD這種本應該是杜撰的症狀居然真的在個別網絡社區平臺如火如荼的展開,並因此豎起了討論的靶子。
  • 《流浪地球》彩蛋有哪些?《流浪地球》原著電影50個彩蛋介紹
    《流浪地球》排片率逐步上升,電影太火爆了,星爺的招牌也沒能扛住打擊。成龍大哥的電影更慘,沒幹過一群豬。吳京現在看來是個高人,眼光毒辣,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一個票房神話,一個科幻的開山之作,吳京都成功了。聽說《流浪地球》有好多彩蛋?  網友總結的這份流浪地球彩蛋,真的超級用心了,看完這50條知識點,原本就覺得厲害的電影,發現更厲害了!
  • 認真讀一本書|流浪地球|原著和電影
    在2018.12.19號知道了由大劉(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馬上要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時候,就趕緊在微信讀書裡下載這部小說,看完小說再看電影,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果然在觀影后就暗暗慶幸自己提前看了原著,電影本身不錯,但不得不說電影和原著講的是兩個故事,傳達的是兩種思想,看完是兩種感受。流浪地球原著:太陽即將爆炸,人類傾盡了所有能源實施了史上最大的逃亡計劃: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飛向比鄰星,建立新的太陽系。在逃亡的過程中有兩個高潮點,一次是近日點,一次是認為流浪地球計劃是聯合政府的騙局。
  • 與原著比起來,《流浪地球》到底硬在哪裡?
    《流浪地球》豆瓣評分達到8.0分,與同檔期的《瘋狂的外星人》相比高出1.5分。有趣的時,《流浪地球》除了大咖吳京之外,其餘的像劉啟、韓朵朵的飾演者都是新人,他們都是毫無流量的新人。原著與電影一對比,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影片只使用了"地球流浪計劃"這個科幻設定,也就是說只取了小說中"地球過木星"這個情節背景,之後,影片中遇到的各路人馬,發生的故事,救援等,都是重新寫的故事。
  • 《流浪地球》只拍了小說的一半內容,而原著卻不是你看的那樣!
    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源自有個好原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劉的科幻小說就非常有影響,然而《流浪地球》電影對原小說的還原度不到三成,以大劉的寫作風格小說中肯定會有充滿爭議而黑暗的一面,當然兩個小時是不可能把劇情完全展現出來的,那麼我們來看看電影與原著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 《流浪地球2》來了!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這回該拍隱藏結局了吧
    其實很多原著黨,應該都知道在《流浪地球》的原著當中,有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情節。地球在加速器的作用下,成功越過木星,飛離太陽系,地球上的人們,終於暫時擺脫了太陽會隨時爆炸的恐慌。危機暫時解除了,懷疑卻不斷出現。
  •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和電影版有何不同?
    時光網特稿 因為《流浪地球》的出現,2019終於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一部電影是數千人心血的結晶,如果論功行賞,小說原著作者劉慈欣無疑應該排在前列。《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和原著作者劉慈欣      相較原著,電影版《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劉慈欣短短兩萬字的原著,如何打造成「流浪宇宙」?
    流浪地球,劉慈欣短短兩萬字的原著,如何打造成「流浪宇宙」?(二)上回說到了流浪地球之剎車時代,這部分內容,如果打造成電影的話,應該側重的是末日災難片。這裡就來說說原著中的其它片段及如果拍成電影,將是怎樣的故事。
  • 流浪地球:原著中的這一情節比電影更震撼人心
    《流浪地球》電影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原著小說篇幅不長,只有85頁。共分為四章: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叛亂和流浪時代。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小說的主人公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故事圍繞著主人公的所見所想展開。
  • 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為什麼還要推薦你讀劉慈欣的原著小說?
    但在看過《流浪地球》的驚豔表現後,不少網友驕傲地回應大劉,「像《流浪地球》這樣水準的科幻電影,即便放在美國科幻電影史上,兩隻手也能數得過來。」在《流浪地球》創想特輯中,劉慈欣就坦誠說道,書中的很多元素自己其實都不知道該是什麼樣子的。畢竟,文字所承載的想像力遠比視覺圖像要多得多。
  • 快速讀懂《流浪地球》原著,電影裡沒有展現的,很震撼~
    近期電影《流浪地球》火了,截至今日票房已經達到24億,可以說中國人終於拍出了屬於自己的科幻片。雖然臺詞和表演有點尬,但僅就故事創意和視覺震撼,稱得上良心之作,糖醋L君看了電影後和大家聊一聊原著小說《流浪地球》。它於2000年發表在《科幻世界》雜誌的中篇小說,2018年11月23日,榮獲2018中國科幻大會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後來被收進了劉慈欣的一些中短篇小說集。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實際上,電影《流浪地球》是基於原著中流浪地球計劃大背景的深度改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計劃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 3分鐘讀懂《流浪地球》原著,結局太過「真實」,電影都不敢拍
    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3分鐘讀懂《流浪地球》原著,結局太過「真實」,電影都不敢拍」,大家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發表看法,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點擊小編的頭像加關注,小編會持續為您提供最優質的好文章!
  • 《流浪地球》的原著結局,竟是一場悲劇?
    《流浪地球》原著中有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情節:地球在加速器的作用下,成功越過木星,飛離太陽系,地球上的人們,終於暫時擺脫了太陽會隨時爆炸的恐慌。危機暫時解除了,懷疑卻不斷出現。有一種言論認為,太陽根本就不會爆炸,這些都是政治家的陰謀。
  • 你不會還沒看過流浪地球原著吧?
    兩年前的的春節檔,流浪地球一次次刷新中國科幻電影的票房,其也被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的電影,時隔兩年,仍然有許多人還沒有讀過它的原著。電影裡主角是人類社會和地球拯救者,是流浪地球計劃的執行者,是放下了私人利益的英雄。
  • 《流浪地球》原著的結局,早「打臉」了那些任性的一星黨和五星黨
    這或許源於這部電影被安上的諸多「帽子」,比如「開創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中國人帶領拯救地球」等等,這導致喜歡或不喜歡這部電影,成為了「無腦愛國者」和「不愛國者」的分水嶺——正如同當年的《戰狼2》。這也恰應和了《流浪地球》電影中的人工智慧系統Moss的一句臺詞: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求。
  • 《流浪地球》原著和電影差別真的這麼大?
    計劃在預計在2500年實現,計劃的名字就叫「流浪地球」。在「流浪地球」計劃馬上就要實現的時候,由於木星引力的影響,使建造在地球上推動地球運動的發動機出現一系列的故障。發動機被迫停火,急需火石才可重新啟動。否則地球就會由於引力的影響撞上木星。地球也就會隨之毀滅,人類文明滅亡。主角劉啟等人在最開始只想回到地下城躲避災難,到後來決定拯救地球,與王磊隊長等踏上了重啟發動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