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浪地球之前,「國產科幻」可以說是圈錢的代名詞,但是其中大部分不是特效感人,就是劇情荒誕,所以說流浪地球是啟動了中國科幻元年的重要作品也不為過。
《流浪地球》背後是現代的電影工業體系,絕對不輸給大多數好萊塢科幻巨片。改片概念來自於劉慈欣原著,但是劇本做了非常多的改變。原著小說殘酷現實,人類面對災難時的互相猜疑以及人性的黑暗面,通過一個個衝突,在劉慈欣的筆下一覽無餘,具有史詩般的美感和意境,而流浪地球電影給觀眾更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審美體驗,它著重展現了人類對於希望和尊嚴的追求,相比於原著更加熱血溫情。可惜影片中韓朵朵最後的演講讓很多觀眾感到尷尬,在緊要的關頭煽情,最後一句才是重點,不可避免的使人出戲。
流浪地球的特效出人意料,視覺效果相當不錯,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目前最高水準的一次呈現,保證了電影細節的呈現的畫面的壯闊美感。電影沒有塑造死不了的個人英雄,全篇一以貫之全體力量逆天改命的恢弘大氣。一對中國父子只是很小的個體,無數這樣的小個體集合起來足以對抗行星引力這樣龐大的「敵人」。最終轉向發動機點火燃燒木星時,並不只有主角點燃的這一座發動機,而是三座發動機同時噴出光柱,說明還有其他的救援隊也想到了這個方法並且做了和主角一樣的事,這種一以貫之的集體意識是好萊塢科幻片所不具備的,這就足以讓流浪地球在同類型電影中脫穎而出。
太陽系沒法待了就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把她開走;和木星的距離低於洛希極限,那就把它炸了。這種令人熱血沸騰的氣魄,正是中華五千年傳承所含底蘊的體現之一,正是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磅礴偉力。我們面對自然災害時,從來不曾放棄希望,不曾跪地求饒,而是針鋒相對,因為我們民族有的僅僅是數量,更有力量的是厚度,是先輩們的大智慧、無謂犧牲堆積起來的,這才是我們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
各國只說母語的設定,受到了眾多海外觀眾的好評。影片最後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古巴、義大利、德國等救援國到達的順序,也一一對應汶川地震時的救援隊到達的順序。從這樣的細節,可以看出製作團隊的用心,就像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希望是一種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說的那樣。《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
對小編來說,整部影片最感人的畫面是:地球拖著長長的尾跡,半邊黑色,半邊淡藍色像一顆塵埃,漂浮於無盡黑暗之中,而在這顆塵埃之上,承載著幾十億人的希望,走向遙遠的未知,生生不息。
恰如原著中最後的詩,剛好完美呈現出這種遼闊恢弘的孤獨和希望。「我知道已被忘卻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我知道已被忘卻。啟航的時代,太遠太遠,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我知道已被忘卻,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