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批判者,正扮演著原著中叛軍的角色

2020-12-04 環球網

《流浪地球》意外成為中國崛起的試金石。

大浪淘沙,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2019年春節「刷屏」的《流浪地球》,無意間提供了一塊難得的試金石,圍繞《流浪地球》的評論,從一個側面,生動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對自己,對中國,對未來的認知,成為了誰能夠與中國崛起共同前行的試金石。

從敘事的角度,《流浪地球》其實討論了三個有趣的問題:第一,非西方主體能否實質性的參與全球宏大敘事的主線,並作出無法被否認的貢獻,簡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為主體之一;第二,歐美國家事實上長期壟斷的敘事結構和話語體系,能否被後來者在主動學習借鑑的基礎上進行超越;第三,中國是否可以在想像空間裡領先一步,作出一些超越自身當前實力的「豐功偉績」,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在以「豆瓣」為代表的社區,一批疑似具有某種應激創傷障礙的群體,以近似集體無意識的方式,自覺或者不自覺的站在西方教科書的立場上,以近似原教旨主義的虔誠和狂熱,做出了明確的回答:不允許、不可以、不要想;現實中不能做,電影中不能拍,科幻裡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應該想」,就是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事實上極具諷刺意義的是,正是這批群體的存在,促成了《流浪地球》的大熱,並引發了一場遠超預期的討論。這場討論的出現,是偶然的,因為沒人知道《流浪地球》這片子能夠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空手套戰狼」的方式絕地大翻身;同樣沒人知道《戰狼2》PTSD這種本應該是杜撰的症狀居然真的在個別網絡社區平臺如火如荼的展開,並因此豎起了討論的靶子。

另一方面,這場討論的出現,是必然的,儘管今天的地球並不面臨太陽走向消亡的宏大威脅,但國際體系變遷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對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而言,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其實並不真的遜色於一場「太陽氦閃」級別的考驗;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命題:當不知道有沒有希望,但註定要有人擔當,要有人犧牲,要有人去行動時,應該怎麼辦的命題,在今天中國現實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和考驗中,無時無刻不存在。這個考驗,從19世紀中後期中國被捲入現代化以來,就始終存在;能夠走到今天,就是無數中國人做出了正確的回應;只不過,在2019年農曆豬年春節,這個選擇,以借鑑自好萊塢的技術手段,加上一群中國人的創意和演技,可視化的呈現了出來。可視化呈現的結果,是誘發了超大規模的情緒共鳴,這就是歷史的必然。

如果回到原著,《流浪地球》中最經典的場景,是叛亂的終局:在經歷了漫長且反覆持續的遷移後,因為預言中的「氦閃」(也就是太陽的消亡)沒有發生,於是有人認為,被欺騙了;大規模的叛亂發生了,最終仍然掌握著同歸於盡能力的聯合政府剩餘力量,5000人,選擇了投降;叛軍為了「懲罰」他們,選擇取走了他們太空服的能源電池,5000人被緩慢的凍死在地表;然後,就在他們死後,就在叛軍還在慶賀勝利的時候,「氦閃」如之前計算那樣的發生了,如果地球還停留在原地,那麼,將被一億度的高溫瞬間蒸發;拯救地球免於滅亡的人,則靜靜的變成了冰雕,站在平原上。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當程度上嚴格的扮演著原著中叛軍的角色,儘管可能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這種批判是複雜系統的結構性產物,長期以來在國際關係中討論的歐美發達國家的「軟實力」,包括福柯等人所強調的政治權力的「規訓」,都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此而言,這當然不能說是這些人自己的責任,畢竟這是某種結構性的產物;但正如名為@三F騎士宅幽霜 的網友所總結的,在當下的中國,「跪拜」還是「消化吸收借鑑追趕」,已經梯次出現了兩分,而對《流浪地球》的批判,正是「跪拜」這一群體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倒也不能說是純粹為了理念,更多的是因為這些「跪拜者」,或者,「買辦」/「代理」,原先憑藉著對舶來知識和價值的本土壟斷,獲得了某種相當不對稱的收益,這種收益註定要伴隨著「追趕」的成功而消失;這才是他們遠比華盛頓更積極的批判本土追趕派的真實的小心思。

這種小心思,在中國歷史上的每個關鍵時刻,都出現過;這種小心思,也是支撐「跳船」和「帶路」盛行的關鍵因素之一;不過話說回來,但凡存了這種小心思的,以及在不同時期採取了「跳船」行動的,那中國自身發展所帶來的收益與榮耀,無論是實際的還是心理的,也就妥妥的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流浪地球》在心理上成為了當下中國的一塊「試金石」,讓更多的願意為家園的安全、繁榮和發展的人留在這艘船上,讓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思想並形成共識,這是賀歲票房之外的特殊收益,也是對未來中國最好的獻禮之一。

來源: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中的叛軍
    流浪地球中的叛軍黎荔如果你看過這部影片的話,在《流浪地球》的結尾有一群人喊還我陽光,很多人覺得莫名其妙不明所以。其實,只要讀過《流浪地球》原著的人,立刻就知道是其中一條重要的情節線,被刪得面目全非之後的一點遺存。
  • 流浪地球之「叛軍」:「叛軍」是誰?是你嗎?是你們嗎?或許吧!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的推理了一下《流浪地球》中的「聯合政府」。那麼,我們今天就來推理一下原著中的「叛軍」,看看「叛軍」這一團體,是怎麼和電影版的「流浪地球」串聯起來的。首先要說明一下他們為什麼是叛軍?
  • 《流浪地球》電影中沒有描寫的叛軍,在小說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電影《流浪地球》與小說原著的最大不同,就是有關地球叛軍的描寫。小說中,有關地球叛軍的故事情節,佔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篇章,但在《流浪地球》電影中,人類如何擺脫掉木星的引力繼續逃生流浪,是整部影片的主題,片中根本沒有關於叛軍的任何描寫,完全把這部分給省略掉了。因此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由於刪減,導致電影中的情節(尤其是關於火石的情節片段),有很多令人覺得突兀的地方。
  • 豆瓣上給《流浪地球》打一星的評論都說什麼?
    大浪淘沙,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2019年春節「刷屏」的《流浪地球》,無意間提供了一塊難得的試金石,圍繞《流浪地球》的評論,從一個側面,生動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對自己,對中國,對未來的認知,成為了誰能夠與中國崛起共同前行的試金石。
  • 沈逸:《流浪地球》意外成了……試金石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大浪淘沙,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2019年春節「刷屏」的《流浪地球》,無意間提供了一塊難得的試金石,圍繞《流浪地球》的評論,從一個側面,生動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對自己,對中國,對未來的認知,成為了誰能夠與中國崛起共同前行的試金石。
  • 《流浪地球》中叛軍的結局會有怎樣結局
    小說《流浪地球》裡,在流浪時代,出現了個謠言,認為太陽根本不會爆炸,是聯合政府欺騙了人民,要建立獨裁帝國。各地發生了叛亂,叛軍勢力壯大,聯合政府軍節節敗退,最後的五千多人為地球發動機免遭破壞而投降,叛軍將他們立刻處死。而將他們出死後,太陽立刻爆炸了,圍觀者目瞪口呆。地球繼續流浪。
  • 《流浪地球2》定檔!郭帆繼續指導、或拍原著悲情結尾
    昨日(11月26日),新增了11分鐘內容的《流浪地球加長版》國內上映,在首映活動期間,官微也正式宣布,《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陣容方面,目前確認由前作郭帆導演繼續指導,影片仍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
  • 流浪地球:原著中的這一情節比電影更震撼人心
    《流浪地球》電影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原著小說篇幅不長,只有85頁。共分為四章: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叛亂和流浪時代。後來地球藉助木星引力進入外太空(科學家計算很精確,並沒有出現電影中需要燃燒木星推動地球的情節),開始流浪時代。此時的主人公已人到中年,有了妻兒。就在人類慶祝地球成功逃離太陽系的時候,傳言開始了。
  • 流浪地球 觀後感
    除夕夜早早睡覺,就為大年初一大早去看流浪地球,沒看過原著的人一定為好萊塢大片般的特效和緊張刺激的劇情叫好,但看過原著的我要挑幾個毛病:1,影片沒利用原著老師給飛船派學生講小生態系統和地球流浪的五個步驟,不容易看懂。
  • 《流浪地球2》能否延續輝煌?做好這一點,便成功了一半!
    《流浪地球2》定檔意味著其極有可能成為繼《唐人街探案》系列後,又一部值得一看的國產系列電影。由於《流浪地球》的大獲全勝,總票房46.55億、豆瓣評分7.9分,所以《流浪地球2》必然是不會缺少投資人的。這雖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樣是一把雙刃劍。一旦資本過度介入,可能就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 《流浪地球》原著小說講了什麼?小說和電影有哪些差異?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1999年發表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的中篇科幻小說,整部作品只有2.3萬字,而且故事流暢,較為通俗,對於閱讀速度較快的讀者而言,讀完這篇小說的時間可能跟看完一部電影的時間差不多。但是如果你看過了電影,再去看原著小說,可以發現兩者之間非常明顯的差異。   原著小說講了個怎樣的故事呢?
  • 《流浪地球》觀感及與與原著對比
    看完這部電影,我翻出了《流浪地球》的原著,這隻算得上是短篇科幻小說,電影對原著做了許多改編,最明顯的就是,在電影裡,預設了地球與木星相遇時產生偏航,即將要與木星相撞,人類傾其所能挽救地球。在原著中,地球經過木星並沒有太多風險,原著如是說:「但領航工程師們的計算是精確的,暗紅色的迷亂的天空中緩緩移動著.我們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氫和液氨的巨浪。
  • 與原著比起來,《流浪地球》到底硬在哪裡?
    《流浪地球》豆瓣評分達到8.0分,與同檔期的《瘋狂的外星人》相比高出1.5分。有趣的時,《流浪地球》除了大咖吳京之外,其餘的像劉啟、韓朵朵的飾演者都是新人,他們都是毫無流量的新人。原著與電影一對比,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影片只使用了"地球流浪計劃"這個科幻設定,也就是說只取了小說中"地球過木星"這個情節背景,之後,影片中遇到的各路人馬,發生的故事,救援等,都是重新寫的故事。
  •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和電影版有何不同?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和原著作者劉慈欣      相較原著,電影版《流浪地球》做出了大幅度的改編,幾個主要角色都在,但木星營救行動完全是在原著基礎上原創的。叛軍在懷疑中推翻聯合政府,處死同胞的精彩反諷則遺憾未能進入電影。      除了情節上的改動,電影版《流浪地球》更大的改動在於精神內核。
  • 《流浪地球》港版熱銷!不可錯過的三個看點是……
    在電影上映之前,聯合出版集團旗下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在香港首度推出了劉慈欣的中短篇科幻小說選《流浪地球》,書中收錄六篇作品,包括曾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的《流浪地球》,以及其早期作品《帶上她的眼睛》以及新近創作《黃金原野》。
  • 《流浪地球》,原著中最後出現的詩,引人深思
    在流浪地球之前,「國產科幻」可以說是圈錢的代名詞,但是其中大部分不是特效感人,就是劇情荒誕,所以說流浪地球是啟動了中國科幻元年的重要作品也不為過。《流浪地球》背後是現代的電影工業體系,絕對不輸給大多數好萊塢科幻巨片。
  • 《流浪地球》沒拍出的結局才是真正的扎心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未來的世界,太陽即將毀滅,人類不得已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經過木星附近時所發生的故事。情節不一一概述了,結局是在主角全員的努力下,地球成功掙脫木星的引力,開始了漫長的流浪地球時代。
  • 【思想界】《流浪地球》引爆網絡輿論:科幻、社會達爾文主義和民族...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以及原著作者劉慈欣引發的種種爭議。2月5日,備受矚目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電影根據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講述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開啟了帶著地球在宇宙流浪尋找新家園的旅程。電影的改編採用了原著中「流浪地球」這個核心概念,在文戲方面進行了再次創作。
  • 《流浪地球 2》官宣定檔 2023 年大年初一,猜測故事會怎麼發展?
    而《流浪地球》對應的是哪個步驟呢?如今《流浪地球》火得一塌糊塗,按照時下炒作IP概念的背景,這要是未來不出續集的話,恐怕上到投資方下到觀眾都不願意買帳。而從目前網絡上的言論來看,很多人最期待的是能夠改編原作小說後半部分的「叛軍篇」劇情。我個人也有類似看法,畢竟那一段確實是太讓人覺得有諷刺意味,而且絕對是科幻史上都非常罕見的劇情。
  • 《流浪地球》原著的結局,早「打臉」了那些任性的一星黨和五星黨
    這或許源於這部電影被安上的諸多「帽子」,比如「開創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中國人帶領拯救地球」等等,這導致喜歡或不喜歡這部電影,成為了「無腦愛國者」和「不愛國者」的分水嶺——正如同當年的《戰狼2》。這也恰應和了《流浪地球》電影中的人工智慧系統Moss的一句臺詞: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