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陸地最大的動物可能非大象莫屬了,即使是如今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藍鯨,也不能和當初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相提並論。是什麼原因讓如今地球的動物體型普遍縮水,不再擁有遠古時期恐龍那樣大的外表呢?我們這次來簡單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恐龍也有大小之分,恐龍中最小的恐龍,小盜龍大約只有1公斤重,如果將其與藍鯨超過幾百噸的重量相比,顯然不值一提。但,我們要知道,這裡其實更多地在描繪一種相對概念。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白堊紀等爬行動物盛行時期,恐龍的體型確實比較龐大。當然不止恐龍,很多昆蟲也同樣擁有超過其本身的龐大樣子。
人們普遍認為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氧氣含量較高,但這卻是無稽之談。石炭紀時期,植物剛剛從海洋來到陸地,演化出的木質化組織所形成的木質素在支撐其骨架的同時,也為分解者帶來了難題。
這些由碳元素組成的營養物質它們卻無福消受,因此大量的碳元素被固定在植物裡,變成了化石深埋地下。這個過程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隨著減少,相對應的氧氣的濃度也就提高了。據科學家推測,那時巔峰時期,氧氣的含量甚至達到了35%,遠超現在的21%。
豐富的氧氣含量造就了巨型蜻蜓、巨型蜈蚣等大體型昆蟲。因為昆蟲本身依靠氣孔讓氧氣自由擴散至全身,氧氣交換效率比較差,而大氣中氧氣含量的增加就會將昆蟲的體型極限再次向上推一個高度。但是,對於主動呼吸的恐龍來說,這個道理顯然不適用。因此,這並不能解釋恐龍走上大型化的現象。
據分析,恐龍時代的大氣含氧量在15-25%之間波動,恐龍滅絕以後至今是21-25%,差距並不算大;三疊紀、侏羅紀的大氣含氧量長期比較低,卻並沒有阻止恐龍體型的巨大。
有科學家曾想從藍鯨身上找到原因。它們認為藍鯨體內並沒有抑制生長的基因,所以它可以不斷的長大,越老的藍鯨往往體型越大。海洋生活環境給了藍鯨巨大的浮力,因此不需要像陸地大型動物那樣考慮由於自身重力對腿部的壓力。
回到恐龍身上,他們認為那些大體型的恐龍也沒有抑制生長的基因,往往也在水中生活,全部依靠或部分依靠水的浮力進行生存。由於大體型對生存的限制,生物才進化出抑制生長的基因,動物們開始朝著小體型方向進化。
恐龍的大體型其實也離不開當時植物物種的極大豐富。由於植食性動物能夠所選擇的食物眾多,因此,肉食性動物也能夠得到食物的極大豐富。在沒有天敵的去情況下,體型增大的演化的趨勢。
因為,相比較進化出各種技能,在物種極大豐富的條件下,沒有什麼比大體型的物理攻擊更實在的了。而現在的動物逐漸趨於小體型,只能說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大體型的策略已經不能再適用如今的外界環境,因此那些大體型的恐龍紛紛滅絕,被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下。
總而言之,恐龍當初能發展出大體型,和當時的環境密不可分,如今它們顯然已經不能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了。而人們常說的氧氣含量豐富,並不是恐龍體型增大的絕對原因。你認為恐龍體型增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往期回顧:
食草動物都怕食肉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
動物從不刷牙,人類的牙齒天天刷,為什麼人類牙齒還是不如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