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動物普遍比現在大,是大氣含氧量高的緣故嗎?

2020-12-05 動物志

動物體型和大氣含氧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說大氣含氧量高了就所有動物體型都越大,而且現在大氣含氧量不低,動物體型也不小。

史前動物體型真的普遍大嗎?

這個說法肯定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因為地質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動物能比今天「普遍大」。每個時代都是小動物種類和數量遠比大動物多,而且多得多。例如大家熟悉的「恐龍時代」有阿根廷龍這種體長超過30米、體重七八十噸的巨獸,也有胡氏耀龍、始中國羽龍這種體長只有二三十釐米的袖珍恐龍。與恐龍同時代的原始哺乳動物只有耗子大小。

胡氏耀龍,最小的恐龍,出土於我國遼寧

另外,史前是個很長的時間段,現在只是一個時刻。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從寒武紀大爆炸開始,後生動物已經演化了5.4億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大傢伙,我們拿地球各個時代的大傢伙和現在這一個瞬間去比是不公平的。

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體型很小

準確地說,只是現代陸地動物的極限體型,沒有史前最大的幾個時期大。史前有三個時期陸地動物能超過現在,一是中生代從侏羅紀到白堊紀的「恐龍時代」,距今兩億到6600萬年前。二是始新世的「第一次巨獸時代」,距今5300到3400萬年前,最大的動物是巨犀,可達15-20噸。三是更新世的「第二次巨獸時代」,距今260到1.2萬年前,最大的草原猛獁有15噸重。

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巨犀

史前大氣含氧量的變化及其和動物體型的對應關係

寒武紀以前,大氣含氧量很低,但一直穩步上升,從24億年前的4%上升到寒武紀前夜的15%,當時地球是原生動物的天下。

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大氣氧含量長期保持在15%左右,這時是無脊椎動物的時代。

泥盆紀是魚類的時代,晚期大氣氧含量開始陡然上升,達到和今天差不多水平(20%左右),不過這沒給動物帶來什麼好運,當時正是持續幾百萬年的泥盆紀晚期大滅絕。

石炭紀是地質史上氧氣濃度最高的時代,而且一直在增長,到末期達到了35%。當時陸地霸主是兩棲動物,並沒有很大,無法和後來的恐龍、巨獸相比。石炭紀倒是有很多巨型昆蟲,「史前大氣含氧量高所以動物就大」這個謠言,基本是根據石炭紀的巨型昆蟲演繹出來的。

石炭紀的巨型昆蟲和兩棲動物

二疊紀大氣含氧量驟降,一直跌到15%,不過這正是爬行動物開始走上大型化的時代,古生物學者認為從二疊紀開始,巨型動物時代才真的來臨了。

三疊紀大氣含氧量保持在15%左右,還是出現了不少大型化的爬行動物,如法索拉鱷,晚期恐龍和哺乳動物相繼出現。

恐龍之前的陸地霸主:勞氏鱷目的法索拉鱷

侏羅紀的氧氣濃度是15-21%,白堊紀是21-26%,這是恐龍時代,對比下今天是21%,並沒有明顯比今天高。

最大的恐龍:阿根廷龍

新生代的大氣含氧量一直穩中有降,在21-26%之間,期間孕育了兩波巨型陸地哺乳動物。

我們的結論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大氣含氧量確實和昆蟲體型存在比較明顯的關係,因為昆蟲呼吸器官不發達,用氣管進行氣體交換,只有在含氧量很高的環境下才能維持較大的體型。

當然,脊椎動物要大型化也需要一定濃度的氧氣,但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夠用就行,因為脊椎動物有鰓或者肺這樣的發達的呼吸器官,能主動攝取空氣中的氧。今天的大氣含氧量是21%,和恐龍時代、兩次巨獸時代都差不多,這個氧氣濃度對脊椎動物走上大型化是絕對夠了的。正因為這樣,今天才能有藍鯨這種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之一。

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就生活在今天的海洋裡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陸地動物不如史前的恐龍、巨獸大呢?這是因為動物的整體演化規律就是越來越大,但遇上生物大滅絕,大型動物會首先遭殃,小型動物再重走大型化之路。陸地動物在距今1.2萬年前剛剛經歷過一次滅絕事件,猛獁象、披毛犀、大地懶和短面熊這些巨獸都滅絕了,我們今天最大的動物就是那次滅絕事件以後剩下的。

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非洲象

恐龍時代能孕育出那麼多種類的大型爬行動物,說明當時的環境對爬行動物來說非常適宜,但肯定和大氣含氧量沒什麼關係了。今後地球將長期是人類主導的景觀,恐怕難以再出現太大的動物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史前生物大部分都巨型生物,不管是植物也好還是動物也好,普遍都非常大,於是有朋友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巨大?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縮小了很多?而我們再看看現在的昆蟲,完全淪為了生物鏈的底層,不管是蜻蜓,蜈蚣還是其它的昆蟲,相比史前昆蟲都縮小了幾十倍。而我們現在的陸地動物界,最大的動物也不過是大象,遠遠無法跟6500萬年前的大型恐龍相比。那麼史前生物為什麼都如此巨大呢?其實主要還是跟大自然的變化有關。科學家研究認為,史前生物之所以普通比較巨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大氣氧氣含量非常高,最高時超過了30%,達到了35%左右。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普遍縮水,長不到恐龍那麼大?
    提起陸地最大的動物可能非大象莫屬了,即使是如今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藍鯨,也不能和當初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相提並論。是什麼原因讓如今地球的動物體型普遍縮水,不再擁有遠古時期恐龍那樣大的外表呢?我們這次來簡單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8個鮮為人知,但卻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罕見史前動物
    1,史前蜻蜓 早期的蜻蜓可沒有這麼可愛,據記載,史前蜻蜓是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的一種,存在於3億年前,消亡在二疊紀中期到晚期,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史前蜻蜓翼展約為70釐米,比現在一般的鳥的翼展都要長,而且它們也是食肉動物,其實之所以這麼大,與當時大氣氧氣含量較高有關,現在地球大氣含氧量是21%,而當時則是35%,我們也都知道,如果大氣含氧量超過35%時,就極其容易產生自燃,生物學家馬修博士表示說,雖然含氧量較高有助於這些大型昆蟲的快速增長,但是也會因為大氣濃度太高而遭遇滅頂之災。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在動物就小很多了
    總體而言,史前動物的體積的確比現代動物大,但是這一問題存在倖存者偏差。人們普遍認為史前動物比現在大,主要是參考侏羅紀時代的恐龍。但是史前世界遠非只是侏羅紀時代。在寒武紀時期,最大的動物是畸形龍,其長度也頂多2米,這尺寸和人類差不多,還沒有現代大型貓科動物大。
  • 大氣含氧量:偏高偏低都非好事
    如果地球大氣中沒有氧氣,人類就無法生存。那麼,大氣氧氣含量下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大氣含氧量是越高越好嗎?  追蹤大氣「氧來源」大氣含氧量也可稱為大氣氧濃度,通俗地講,就是氧氣在空氣中的佔比。在地球氧氣生產量與消耗量保持基本平衡的情況下,大氣含氧量一般穩定在21%左右。
  • 史前蜻蜓大如鷹,為何如今動物普遍都很小?
    藍鯨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也是體重最大的動物,藍鯨有多大呢?它的體長將近35米,體重超過170噸,可能大家對此沒有什麼概念,讓我們將藍鯨換算到我們熟悉的動物身上,一頭藍鯨大約可以抵27頭大象,如果大家想要用卡車來拉走一頭藍鯨,按照一輛車4噸計算,大約需要43輛卡車,才可以將藍鯨給拉走。
  • 【文匯報】古生代大氣含氧量得重估
    (資料圖片)   3塊新發現的魚頜骨化石,為古生代地球大氣含氧量的演化模型提供了新資料。6月12日,《自然·科學報告》雜誌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發現,早在4.23億年前的志留紀,地球上就出現了身長1.2米的「海洋霸主級」大魚。這種新生物比那個時期已知的其他脊椎動物都要大許多。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全球變暖和生物體型有關聯嗎?根據網絡的言論,溫度越高生物的體型就會變大;溫度變低生物的體型就會縮小。
  • 恐龍和遠古昆蟲都體型巨大,和當時空氣含氧量有關嗎?不只是這樣
    我們都知道很多恐龍的體型都十分巨大,比如侏羅紀時期的腕龍和梁龍類恐龍,其體長可達30~60多米,體重可達30~100噸,是地球生命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食肉的霸王龍體型也很巨大,體長可達13米,體重可達7~15噸,比如今的非洲象還要大一些,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肉食性陸生動物。
  • 史前動物大探索
    在出土化石中,我們可以發現,史前有一批動物,它們的體型與現代動物相比,奇大無比,如巨型蜻蜓、蜈蚣、蟒蛇等,那麼,為什麼史前動物會如此巨大呢?面對這樣的化石,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它們巨大的軀體,跟以下幾個方面有關。首先是氧氣。在史前,地球的植物量很大,所以氧氣富裕。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
  • 為什麼史前動物長得都很巨大,而現代動物大多都縮水了?
    當我們提到史前動物,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恐龍,而提及現代的動物,第一反應是想到身邊的寵物貓和狗。有人就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像恐龍這樣的史前動物體型巨大,而現代的動物好像都不是很大?為了更直觀了解史前動物的體型,我們先來了解一些史前動物的大小:魚類,在古生物中比較大的軟骨魚是巨齒鯊,據推測長18米,體重可達40-70噸,是生活在2800萬-150萬年最大的掠食者之一。最大的硬骨魚類是利茲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魚,據估算體長可達27米,體重達40噸,這兩種魚都已經滅絕了。
  • 為什麼地球的含氧量要維持在21%左右?高含氧量會帶來什麼後果?
    藍藻有著非常強大的釋放氧氣功能,海洋大量藍藻的出現,也讓地球的的氧氣含量開始暴增,早期的地球環境中,最高時候的含氧量達到了40%。高含氧量的環境,直接影響著地球生物的進化演化,最明顯的就是當時的生物都非常巨大,不管是海洋生物還是陸地生物,都是巨無霸的存在。早期地球有一個巨蟲時代,也就是昆蟲稱霸地球的時期。
  • 為什麼史前的生物都十分巨大?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紫色而不是現在的綠色。遠古微生物可能使用分子而不是葉綠素而捕獲太陽光,因此,這讓生物體呈現出紫色色調。而那個時候會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藍綠細菌只能躲在更深的海水下面吸收紫細菌吃剩的藍紫光。大氧化事件,是指約26億年前,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大?巨大動物競爭力更強,為何都滅絕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 市場含氧量模型/倉位計算機
    當史前時代,地球含氧量比現在高得多,巨大的含氧量能夠支持更加巨大的身軀,於是出現了恐龍這樣的巨型生物。恐龍滅絕後,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含氧量不斷下降。於是地球上動物的體型也變得越來越小。現在成為了人類等哺乳動物為主的世界。
  • 地球含氧量瞬間翻一倍會怎樣?五種可能情況,每個都讓人害怕
    當然了,最主要的其實還是地球的大氣。 經過幾十億年漫長的演化,地球上的生物早已經適應了現在的大氣環境。就人類來說,每天清晨深吸一口新鮮的空氣,絕對是一件非常舒爽的事情。不過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創造出一個低氧環境,不然大部分人類和動物都將在醉氧狀態中走向死亡。
  • 為什麼史前昆蟲那麼龐大,現在的昆蟲卻這麼小?
    幾乎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都生存著昆蟲,它們體型普遍都比較小,這也是它們具有旺盛繁殖能力的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現在的昆蟲「長不大」?史前昆蟲又那麼龐大?其中的原因有三。科幻電影《星河戰隊》中向觀眾展示了上萬隻昆蟲衛兵入侵地球的場景,這些虛構的昆蟲衛兵普遍體長達到兩米,其中會噴火的昆蟲甚至長達幾十米。
  • 90%以上的巨型史前生物已滅絕?原來是因為……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紫色而不是現在的綠色。遠古微生物可能使用分子而不是葉綠素來捕獲太陽光,因此,這讓生物體呈現出紫色色調。而那個時候會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藍綠細菌只能躲在更深的海水下面吸收紫細菌吃剩的藍紫光。大氧化事件,是指約 26 億年前,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
  • 現代陸地動物為什麼普遍無法長到恐龍那麼大型?
    大家好,杉象科普今年跟大家聊聊為什麼現在的陸地動物普遍大不過恐龍?其實有很多原因制約著物種的軀體巨大化!首先最大的制約因素當是食物的獲取量,因為不管任何生物,要巨大化都必須要有足夠食物來支撐軀體的生長和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