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體型和大氣含氧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說大氣含氧量高了就所有動物體型都越大,而且現在大氣含氧量不低,動物體型也不小。
史前動物體型真的普遍大嗎?
這個說法肯定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因為地質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動物能比今天「普遍大」。每個時代都是小動物種類和數量遠比大動物多,而且多得多。例如大家熟悉的「恐龍時代」有阿根廷龍這種體長超過30米、體重七八十噸的巨獸,也有胡氏耀龍、始中國羽龍這種體長只有二三十釐米的袖珍恐龍。與恐龍同時代的原始哺乳動物只有耗子大小。
胡氏耀龍,最小的恐龍,出土於我國遼寧
另外,史前是個很長的時間段,現在只是一個時刻。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從寒武紀大爆炸開始,後生動物已經演化了5.4億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大傢伙,我們拿地球各個時代的大傢伙和現在這一個瞬間去比是不公平的。
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體型很小
準確地說,只是現代陸地動物的極限體型,沒有史前最大的幾個時期大。史前有三個時期陸地動物能超過現在,一是中生代從侏羅紀到白堊紀的「恐龍時代」,距今兩億到6600萬年前。二是始新世的「第一次巨獸時代」,距今5300到3400萬年前,最大的動物是巨犀,可達15-20噸。三是更新世的「第二次巨獸時代」,距今260到1.2萬年前,最大的草原猛獁有15噸重。
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巨犀
史前大氣含氧量的變化及其和動物體型的對應關係
寒武紀以前,大氣含氧量很低,但一直穩步上升,從24億年前的4%上升到寒武紀前夜的15%,當時地球是原生動物的天下。
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大氣氧含量長期保持在15%左右,這時是無脊椎動物的時代。
泥盆紀是魚類的時代,晚期大氣氧含量開始陡然上升,達到和今天差不多水平(20%左右),不過這沒給動物帶來什麼好運,當時正是持續幾百萬年的泥盆紀晚期大滅絕。
石炭紀是地質史上氧氣濃度最高的時代,而且一直在增長,到末期達到了35%。當時陸地霸主是兩棲動物,並沒有很大,無法和後來的恐龍、巨獸相比。石炭紀倒是有很多巨型昆蟲,「史前大氣含氧量高所以動物就大」這個謠言,基本是根據石炭紀的巨型昆蟲演繹出來的。
石炭紀的巨型昆蟲和兩棲動物
二疊紀大氣含氧量驟降,一直跌到15%,不過這正是爬行動物開始走上大型化的時代,古生物學者認為從二疊紀開始,巨型動物時代才真的來臨了。
三疊紀大氣含氧量保持在15%左右,還是出現了不少大型化的爬行動物,如法索拉鱷,晚期恐龍和哺乳動物相繼出現。
恐龍之前的陸地霸主:勞氏鱷目的法索拉鱷
侏羅紀的氧氣濃度是15-21%,白堊紀是21-26%,這是恐龍時代,對比下今天是21%,並沒有明顯比今天高。
最大的恐龍:阿根廷龍
新生代的大氣含氧量一直穩中有降,在21-26%之間,期間孕育了兩波巨型陸地哺乳動物。
我們的結論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大氣含氧量確實和昆蟲體型存在比較明顯的關係,因為昆蟲呼吸器官不發達,用氣管進行氣體交換,只有在含氧量很高的環境下才能維持較大的體型。
當然,脊椎動物要大型化也需要一定濃度的氧氣,但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夠用就行,因為脊椎動物有鰓或者肺這樣的發達的呼吸器官,能主動攝取空氣中的氧。今天的大氣含氧量是21%,和恐龍時代、兩次巨獸時代都差不多,這個氧氣濃度對脊椎動物走上大型化是絕對夠了的。正因為這樣,今天才能有藍鯨這種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之一。
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就生活在今天的海洋裡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陸地動物不如史前的恐龍、巨獸大呢?這是因為動物的整體演化規律就是越來越大,但遇上生物大滅絕,大型動物會首先遭殃,小型動物再重走大型化之路。陸地動物在距今1.2萬年前剛剛經歷過一次滅絕事件,猛獁象、披毛犀、大地懶和短面熊這些巨獸都滅絕了,我們今天最大的動物就是那次滅絕事件以後剩下的。
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非洲象
恐龍時代能孕育出那麼多種類的大型爬行動物,說明當時的環境對爬行動物來說非常適宜,但肯定和大氣含氧量沒什麼關係了。今後地球將長期是人類主導的景觀,恐怕難以再出現太大的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