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含氧量:偏高偏低都非好事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黃建平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天雨  

  本期觀點:工業革命以來,大規模的化石燃料燃燒、人口增長、過渡放牧、城市擴張等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氧氣的消耗量,使得長期維持的氧氣收支平衡被打破。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減排,更要建設一個能夠自我恢復的生態系統。  

  生命呼吸、燃料燃燒和一切氧化過程都需要消耗氧氣,氧氣在全球生物化學循環過程中起著絕對重要作用。如果地球大氣中沒有氧氣,人類就無法生存。那麼,大氣氧氣含量下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大氣含氧量是越高越好嗎?

  追蹤大氣「氧來源」大氣含氧量也可稱為大氣氧濃度,通俗地講,就是氧氣在空氣中的佔比。在地球氧氣生產量與消耗量保持基本平衡的情況下,大氣含氧量一般穩定在21%左右。

  

  但事實上,從漫長的時間橫軸來看,大氣含氧量並非一成不變,反而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寒武紀之前,地球只有微量的氧氣存在,寒武紀之後,氧氣含量呈暴髮式增長,於石炭紀達到高峰,當時大氣中氧氣含量超過35%,之後開始緩慢下降。隨著大氣的「脾氣」不斷趨於穩定,氧氣含量也圍繞著21%發生較為微妙的波動。

  關於氧氣含量的變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實際上,光合作用對大氣含氧量並沒有多大影響。光合作用僅僅是促成大氣中氧和碳的循環,使氧氣處於動態平衡當中,不會改變大氣中的氧氣含量。

  真正改變大氣含氧量的是一些地質運動和某些細菌的生物化學過程。地質運動會讓地球深處的巖石暴露出來,這些巖石成分中含有很多還原性物質,將本被固化的氧元素還原為氧氣釋放到大氣中。一些細菌或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可以實現水的分解從而釋放氧氣。

  當氧氣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後,臭氧層形成,紫外線強度大幅度下降。同時,隨著高等植物逐漸取代光合細菌等,微生物作用分解的水也逐漸減少,而目前已不足以彌補地質運動對氧氣的消耗,所以從大尺度看,氧氣是逐漸減少的。

  大氣含氧量正在「悄悄」降低近百年來,氣候系統正經歷著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在科學界密切關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增加對全球氣候、生態系統的影響時,地球大氣含氧量也在「悄悄」地隨之發生著不小的變化。

  

  「過去我們一直倍加關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快速上升,卻忽視了氧濃度的變化。」黃建平說。工業革命以來,大規模的化石燃料燃燒、人口增長、過度放牧、城市擴張等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氧氣的消耗量,這使得長期維持的氧氣收支平衡被打破,氧氣虧損正在增大。

  黃建平及其科研團隊通過量化人類活動對全球氧氣收支長期變化的影響,對未來氧氣濃度的變化情況進行了預估。結果顯示,化石燃料燃燒是引起氧氣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全球9個站點1989年至今的觀測資料顯示,大氣中氧氣濃度下降的速度是二氧化碳上升速度的兩倍。假定二氧化碳排放維持高排放情景,預計本世紀末,年氧氣消耗將增加近兩倍。」

  據介紹,目前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氧氣產量僅約17.8Gt(氣體重量計量單位),而全球耗氧總量每年已達39Gt。其中,化石燃料燃燒年消耗約25Gt氧氣,是氧氣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所消耗的氧氣遠遠高於生態系統產生的氧氣,這造成大氣中氧氣含量正以每年約21.2Gt的速度降低,預計本世紀末大氣中氧氣年消耗量約達100Gt。

  缺氧會導致土地「癌化」「如果將地球氣候系統比作人體,目前氧氣濃度下降對地球的影響可以用『癌症』來形容。缺氧導致土地『癌化』,而發生病變的土地會不斷擴張吞噬人類賴以生存的健康土地。」黃建平說,「土地失去植被,就會中斷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鏈,也將喪失存儲地下水的能力,降水量隨之減少,形成沙漠和乾旱區。如果沒有人為改善,沙漠會繼續向周邊蔓延,這種情況如同人類的癌細胞,汲取周圍健康細胞的營養,並瘋狂地擴散,最終危及生命。」

  

  如果人類不及時控制化石燃料燃燒,到本世紀末,全球健康土地將僅剩23%,「癌化」及「死亡」土地分別達40%和21%。「雖然目前氧氣濃度的下降尚未對人類健康造成顯著威脅,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呼吸的空氣正悄然間發生巨大的變化。從人類發展角度看,如果我們一直保持現在的生活方式,終將造成地球環境的顯著變化。」黃建平說。

  黃建平表示,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僅要減排,更要建設一個能夠自我恢復的生態系統。目前,人類正在無情地消耗地球幾十億年進化過程中所累積的氧氣,這些變化終將威脅人類的生存,應當引起科學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儘快擬定應對方案。「學術界更應關注關於整個氧循環系統的多方向發散研究,比如海洋與陸地的氧收支,工業、人類、生物耗氧量的精細區分等。」

  大氣含氧量並非越高越好以人們熟知的化學常識為例,「鐵絲在空氣中久而久之生成不完全氧化的三氧化二鐵,在純氧中燃燒則生成三氧化四鐵。這就說明在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氧濃度不同會造成不小的氧化結果差別。」黃建平說。

  

  如果大氣含氧量增多,會加速生物體內代謝速度,生物的生長速度也會加快,這將大大加速人類和動物的衰老進程;空氣中氧氣含量過高會導致微生物活動增強,暴露在空氣的食物便更容易腐爛、不易儲存,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需要注意的是,若氧氣含量增多,地球上幾乎所有動物的生長速度都會加快,體型也會增大,人類也不例外。其他生物體型增大或許不會給人類生存帶來太多威脅,但全球生物的體型都一致增大,會讓地球變得「擁擠不堪」,這或會導致地球資源不足,進而引發種群鬥爭。

  此外,科學研究發現,大氣含氧量如果超過35%便極為危險。此時的大氣極易自燃,地球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火災,那樣,地球就會變成一片火的海洋,成為一座生命的地獄。在大氣含氧量較高的石炭紀時期,一個雷便能引發一場森林火災。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3月6日三版 責任編輯:李慧)  

  

相關焦點

  • 挖掘機機油壓力偏低偏高都有哪些原因
    挖掘機機油壓力偏低偏高的故障原因: 2、機油壓力偏高 機油旁通閥一直處於關閉位置,尤其是機油流動受到阻礙時,會使油壓偏高。這時要拆除並清洗每個旁通閥及閥孔,更換機油及機油濾清器。 3、機油泵檢修 如果機油泵的任何零件已磨損到足以影響柴油機機油泵性能的程度,就必須更換機油泵。
  • 骨鹽量偏高蛋白質偏低怎麼回事?
    骨鹽量也是平時判斷疾病的一項標準,那麼骨鹽量偏高蛋白質偏低怎麼回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一、骨鹽量偏高蛋白質偏低怎麼回事骨鹽量指的是骨中無機鹽的含量,如果沒有任何症狀,一般不用管,一般骨鹽量偏高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可能。要多鍛鍊,多運動,多曬太陽。胃腸功能差或者身體吸收不好都有可能會造成蛋白質偏低的情況出現,例如胃腸道腫瘤、消化性潰瘍以及慢性胃炎。
  • 血紅蛋白是什麼 偏低偏高會怎樣?
    血紅蛋白是什麼 偏低偏高會怎樣?每個球蛋白鏈都含有一種重要的含鐵卟啉化合物,稱為血紅素。在血紅素化合物中嵌入的鐵原子對我們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輸送至關重要。血紅蛋白中含有的鐵也負責血液的紅色。血紅蛋白在維持紅細胞形狀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在它們的自然形態中,紅細胞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個類似甜甜圈的中心,中間沒有一個洞。因此,異常的血紅蛋白結構會破壞紅細胞的形狀並阻礙其生長。
  • 【文匯報】古生代大氣含氧量得重估
    (資料圖片)   3塊新發現的魚頜骨化石,為古生代地球大氣含氧量的演化模型提供了新資料。6月12日,《自然·科學報告》雜誌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發現,早在4.23億年前的志留紀,地球上就出現了身長1.2米的「海洋霸主級」大魚。這種新生物比那個時期已知的其他脊椎動物都要大許多。
  • 地球含氧量翻一倍,對人類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4個變化告訴你
    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大部分地球生物想要生存都離不開氧氣,如果沒有氧氣,地球將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更不會有人類的誕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只佔21%,大部分都是其他各種氣體,既然氧氣如此重要,是不是可以讓地球的氧氣含量更多一些比較好,比如大氣氧氣含量增加一倍,達到41%,地球會有什麼變化?地球含氧量翻一倍,對人類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 史前動物普遍比現在大,是大氣含氧量高的緣故嗎?
    動物體型和大氣含氧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說大氣含氧量高了就所有動物體型都越大,而且現在大氣含氧量不低,動物體型也不小。史前動物體型真的普遍大嗎?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巨犀史前大氣含氧量的變化及其和動物體型的對應關係寒武紀以前,大氣含氧量很低,但一直穩步上升,從24億年前的4%上升到寒武紀前夜的15%,當時地球是原生動物的天下。
  • 地球含氧量瞬間翻一倍會怎樣?五種可能情況,每個都讓人害怕
    當然了,最主要的其實還是地球的大氣。 經過幾十億年漫長的演化,地球上的生物早已經適應了現在的大氣環境。就人類來說,每天清晨深吸一口新鮮的空氣,絕對是一件非常舒爽的事情。不過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創造出一個低氧環境,不然大部分人類和動物都將在醉氧狀態中走向死亡。
  • 研究:正常範圍內,體溫偏高,身體免疫力更強
    甚至還有研究表明體溫偏高意味著身體免疫力更強!針對以上疑問,接下來幫助大家解答。體溫時高時低?究竟為何?其實人體體溫是有一個範圍值的,正常情況下,人體腋下的溫度只要在36度-37度之間屬正常。而口腔和直腸的溫度會有所偏高,大約偏高0.2度-0.3度左右。
  • 今年冬季中國平均氣溫將較常年同期偏高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 (杜佳卉 王慶凱)中國氣象局17日消息說,國家氣候中心對今年中國秋冬季氣候特徵進行總結分析預測顯示,今年冬季中國平均氣溫將較常年同期偏高,但冷暖變化幅度較大;今年秋季中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三高。
  • 2019年冬季中國平均氣溫將較常年同期偏高
    原標題:今年冬季中國平均氣溫將較常年同期偏高 中國氣象局17日消息說,國家氣候中心對今年中國秋冬季氣候特徵進行總結分析預測顯示,今年冬季中國平均氣溫將較常年同期偏高,但冷暖變化幅度較大;今年秋季中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三高。
  • 這個採暖季天氣預測:京津冀氣溫偏高降水偏多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近期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至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從12月至明年3月,本市尚處於採暖季。預計今年12月,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冷空氣活動頻繁且強度偏強。大氣環流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上半月冷空氣活躍,下半月冷空氣活動減弱。今年12月,新疆、內蒙古西部、西北地區大部、華北西部、江漢、西南地區東部、華南西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
  • 環境部:預計2021年前3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溫偏高
    中國環境報記者 杜宣逸 北京報導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主要預測結論如下:  一、12月氣候趨勢預測   預計2020年12月,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冷空氣活動頻繁且強度偏強。大氣環流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上半月冷空氣活躍,下半月冷空氣活動減弱。
  • 2020年氣溫仍偏高,為何12月份這麼冷,還有霸王級寒潮爆發?
    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行的2021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今年下半年特別是自12月以來,受拉尼娜狀態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但全年的氣溫卻依舊偏高。
  • 2020年2月全國天氣預報溫度降水:大部地區氣溫偏高
    預計2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  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預測會商。主要預測結論如下:  預計2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除青海南部、西藏大部、西南地區西部和南部、華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接近或偏高。
  • 為什麼地球的含氧量要維持在21%左右?高含氧量會帶來什麼後果?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地球上的生命除了極少數的厭氧生物之外,基本上都需要氧氣來進呼吸和生存。而地球上的氧氣含量並不是一直都保持不變,而是在漫長的生命歲月裡,呈現了暴增到不斷下降,最後維持在現有21%左右。
  • 孕婦血紅蛋白偏低吃什麼補血
    那麼孕婦做血紅蛋白檢測能檢查什麼,孕婦血紅蛋白偏低吃什麼補血,請看下文。一、孕婦做血紅蛋白檢測結果分析1、怎麼看血常規檢驗報告單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內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等。
  • 促甲狀腺激素偏低,偏低的原因是什麼,孕婦也需留意
    促甲狀腺激素偏低,偏低的原因是什麼1、在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了甲亢的階段,如果查出來激素偏低的話,不去及時的幹預治療就會很容易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檢查出來這個指數越來越高,對於人體的傷害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在人體的表面也會逐漸的呈現出一些症狀。
  • 大氣含氧量
    今日青藏鐵路沿線相對海平面的大氣含氧量              發布時間:2018-06-28 08:00:00 五道梁:57.7% 剛察:66.6%
  • 2014全球史上最熱一年 我國六大區域氣溫均偏高
    中國天氣網訊 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2014年除中亞中部、北美中部和東南部、南美西南部等地氣溫偏低1~2℃外,全球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或偏高。同時,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另外,全球氣候變化以平均氣溫波動式變化、呈升溫趨勢為特徵,並沒有因某個時段個別地區出現氣候「冷事件」而改變,未來氣候變暖的趨勢不會改變。
  • 如果地球空氣中含氧量變成百分之百,地球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地球空氣中含氧量變成百分之百,地球會發生什麼變化?氧氣是生命呼吸的一種氣體,我們地球上的大氣中有百分之21是氧氣,也就是說其它的氣體成分佔到了五分之四,這樣看來,地球上的氧氣含量並不是很多,所以有很多朋友有了一個猜想,就是如果地球上的氧氣成分變成百分之百,那麼地球會不會還和現在是一樣的,可能很多朋友覺得這樣是好事,畢竟這樣我們就可以隨便的利用氧氣了,再也不用擔心氧氣不夠用,或者是氧氣到處都是,這樣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