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也是體重最大的動物,藍鯨有多大呢?它的體長將近35米,體重超過170噸,可能大家對此沒有什麼概念,讓我們將藍鯨換算到我們熟悉的動物身上,一頭藍鯨大約可以抵27頭大象,如果大家想要用卡車來拉走一頭藍鯨,按照一輛車4噸計算,大約需要43輛卡車,才可以將藍鯨給拉走。
不過,如今像藍鯨一般大的生物絕對是鳳毛麟角的,除了藍鯨之外,陸地上現存最大的動物就是大象了,可是如果將大象放在史前時代,大象看起來就顯得很小了,要知道,在史前的地球上,就連蜻蜓最大都可以達到2米多長。那麼,為何如今的動物都看起來很小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今的地球上的生物進化越來越小,其實與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有著不小的關係。我們都知道,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結束了自己的統治,至於原因,如今主流的觀點都相信,是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地球出現了「核冬天」。
於是在氣候驟降等各類自然災難頻發的過程中,恐龍因為缺氧、食物短缺等問題,在此後一點點從地球上消失了,而且不僅是恐龍,幾乎當時大型動物都滅絕了,只有一些小體格的動物倖存了下來,哺乳動物的祖先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為了生存下去,倖存的動物們也都開始朝著「小體格」進化,這樣就可以減少食物消耗,最終,一代代進化下來,地球上的動物就越來越小了。不過,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太多,真正讓地球上生物體型越來越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地球的氣候和氧氣含量有關。
在地球的生物進化史上,地球曾經經歷過一個被稱作「巨蟲時代」的時期,那是在距今3.6億年之前的石炭紀,一直到恐龍出現的二疊紀晚期,地球的「巨蟲時代」也就正式畫上了句號。在石炭紀,地上的氣候環境非常溫暖數論,而且大量的森林出現,我們如今大量開採使用的煤炭資源,都是在石炭紀開始形成的。
根據數據顯示,當時石炭紀地球中大氣氧含量約為35%,對比如今地球大氣中只有21%的氧含量,差距顯而易見。而且當時地球上的氣壓也要比現在高很多,所以,在各方 有力的條件下,地球上誕生了許多的大型動物,就連昆蟲,也都一個個非常驚人,說蜻蜓大如鷹是一點不奇怪的。
後來伴隨著地球氧含量不斷減弱,地球上的動物體型也就越來越小,特別是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發生之後,地球上的植物大面積死掉,地球的氧含量甚至比現在還要低,就連最早哺乳動物的祖先,也都不及一隻手掌大。此後地球的環境逐漸恢復,現代動物的祖先們也都開始逐漸進化,變成了如今的模樣。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