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史前動物的體積的確比現代動物大,但是這一問題存在倖存者偏差。
人們普遍認為史前動物比現在大,主要是參考侏羅紀時代的恐龍。但是史前世界遠非只是侏羅紀時代。
在寒武紀時期,最大的動物是畸形龍,其長度也頂多2米,這尺寸和人類差不多,還沒有現代大型貓科動物大。
在奧陶紀,最大的動物是房角石頭足類動物,這種動物可以長到9米。這個體積和現代巨型魷魚差不多,還遠不止於和鯨魚對比。
在泥盆紀,最大的動物是恐魚,其可以長到6到9米,和逆戟鯨體積大致相當,仍然遠小於鯨魚。
在石炭紀,得益於空氣中富含的高密度的氧,大型節肢動物開始繁衍。但是它們最大的體積也只有3米長,其重量也只能和現代獅子相當,但還遠不足以和其他大型陸地動物媲美。
在二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是高腳猿科動物,其最大體型相當於犀牛,但仍小於現代大象。
直到三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也頂多和現代的大象差不多。
當地球生命史演化到侏羅紀和白堊紀時,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史前動物才得以出現。這一時期的動物幾乎都是蜥腳類動物。
事實上霸王龍,棘龍,三角龍也和現代最大的大象在重量和體積上差不多。
地球上有生命史以來最大的動物在海洋裡,目前還存活在地球上,這就是藍鯨。其最大長度可以達到30米,比霸王龍還長兩倍多。
事實上,從寒武紀開始,動物的體積才越來越大,直到中生代,動物體積達到頂峰。此後每個時代的動物最大體積也就是這個頂峰。
我們之所以感到史前動物比現代動物大,主要的原因是倖存者偏差,我們常常忽略那些體積比較小的史前動物所處的時代。即便是侏羅紀時代,課本上的恐龍渲染圖也給人造成十分龐大的錯覺。
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地球上的陸生動物有最大的尺度極限。動物的生理極限和外在環境必然導致動物的體積有個極限值。
動物體積極限值的內在原因:動物的體積越大,其引力就越強,這就要求肌肉和骨骼強度足夠大,而肌肉和骨骼單位面積內可承受的壓力是固定的。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心臟。
譬如,腕龍的重量可達40噸,其心臟重量2噸。我們按照200噸的動物計算,它的心臟重量起碼需要10噸重。巨大的體積和重要要求動物的脖子必須和心臟平齊,不然心臟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泵把大量的血液輸送到仰頭挺胸的大腦上。
這就導致動物的脖子不能抬高,那麼它們的機動性就很差,特別在激烈的戰鬥時,一不留意抬頭,就會導致心臟崩潰而亡。
外在原因:體積越大的動物需要更多的食物,而外部的食物總量是有限的。體積越大的動物性成熟越晚,從而減慢了種群恢復的速度,增加了面臨外部環境惡化時而滅絕的風險。
綜合估算,地球上的最大陸生動物體積可達15到20米,重量可達150—200噸。所以地球上理論上最大的陸生動物也沒有藍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