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在動物就小很多了

2021-01-15 科學認識論

總體而言,史前動物的體積的確比現代動物大,但是這一問題存在倖存者偏差。

人們普遍認為史前動物比現在大,主要是參考侏羅紀時代的恐龍。但是史前世界遠非只是侏羅紀時代。

在寒武紀時期,最大的動物是畸形龍,其長度也頂多2米,這尺寸和人類差不多,還沒有現代大型貓科動物大。

在奧陶紀,最大的動物是房角石頭足類動物,這種動物可以長到9米。這個體積和現代巨型魷魚差不多,還遠不止於和鯨魚對比。

在泥盆紀,最大的動物是恐魚,其可以長到6到9米,和逆戟鯨體積大致相當,仍然遠小於鯨魚。

在石炭紀,得益於空氣中富含的高密度的氧,大型節肢動物開始繁衍。但是它們最大的體積也只有3米長,其重量也只能和現代獅子相當,但還遠不足以和其他大型陸地動物媲美。

在二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是高腳猿科動物,其最大體型相當於犀牛,但仍小於現代大象。

直到三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也頂多和現代的大象差不多。

當地球生命史演化到侏羅紀和白堊紀時,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史前動物才得以出現。這一時期的動物幾乎都是蜥腳類動物。

事實上霸王龍,棘龍,三角龍也和現代最大的大象在重量和體積上差不多。

地球上有生命史以來最大的動物在海洋裡,目前還存活在地球上,這就是藍鯨。其最大長度可以達到30米,比霸王龍還長兩倍多。

事實上,從寒武紀開始,動物的體積才越來越大,直到中生代,動物體積達到頂峰。此後每個時代的動物最大體積也就是這個頂峰。

我們之所以感到史前動物比現代動物大,主要的原因是倖存者偏差,我們常常忽略那些體積比較小的史前動物所處的時代。即便是侏羅紀時代,課本上的恐龍渲染圖也給人造成十分龐大的錯覺。

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地球上的陸生動物有最大的尺度極限。動物的生理極限和外在環境必然導致動物的體積有個極限值。

動物體積極限值的內在原因:動物的體積越大,其引力就越強,這就要求肌肉和骨骼強度足夠大,而肌肉和骨骼單位面積內可承受的壓力是固定的。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心臟。

譬如,腕龍的重量可達40噸,其心臟重量2噸。我們按照200噸的動物計算,它的心臟重量起碼需要10噸重。巨大的體積和重要要求動物的脖子必須和心臟平齊,不然心臟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泵把大量的血液輸送到仰頭挺胸的大腦上。

這就導致動物的脖子不能抬高,那麼它們的機動性就很差,特別在激烈的戰鬥時,一不留意抬頭,就會導致心臟崩潰而亡。

外在原因:體積越大的動物需要更多的食物,而外部的食物總量是有限的。體積越大的動物性成熟越晚,從而減慢了種群恢復的速度,增加了面臨外部環境惡化時而滅絕的風險。

綜合估算,地球上的最大陸生動物體積可達15到20米,重量可達150—200噸。所以地球上理論上最大的陸生動物也沒有藍鯨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地球有著40億年漫長的生命史,而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我們一般稱之為史前時代。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史前時代是一個巨型時代,這是什麼意思?意為就是說史前生物基本都是以巨大而著稱,很多的生物個頭都非常大,遠遠超過現在的生物。比如一米多長的蜻蜓,3米多長的蜈蚣,還有身長可達幾十米的恐龍。我們從世界各地發現的史前生物化石,可以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史前時代。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代動物卻很小,難道逆向進化真的存在?
    看過幾部史前紀錄片的話,大家就會發現一點,史前動物好像大部分都比現在大非常多,而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會有捕捉到什麼「生物活化石」的新聞,那些僥倖存活至今的史前品種,確實一個個體型都非常龐大,看著都嚇人。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代動物卻很小,難道逆向進化真的存在?
    看過幾部史前紀錄片的話,大家就會發現一點,史前動物好像大部分都比現在大非常多,而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會有捕捉到什麼「生物活化石」的新聞,那些僥倖存活至今的史前品種,確實一個個體型都非常龐大,看著都嚇人。
  • 為什麼史前動物都這麼大
    credit: 銳景創意為什麼史前動物例如乳齒象、長毛象還有許多恐龍都這麼大呢?這始終是一個謎團。
  • 史前動物大探索
    在出土化石中,我們可以發現,史前有一批動物,它們的體型與現代動物相比,奇大無比,如巨型蜻蜓、蜈蚣、蟒蛇等,那麼,為什麼史前動物會如此巨大呢?面對這樣的化石,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它們巨大的軀體,跟以下幾個方面有關。首先是氧氣。在史前,地球的植物量很大,所以氧氣富裕。
  • 史前動物普遍比現在大,是大氣含氧量高的緣故嗎?
    動物體型和大氣含氧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說大氣含氧量高了就所有動物體型都越大,而且現在大氣含氧量不低,動物體型也不小。史前動物體型真的普遍大嗎?胡氏耀龍,最小的恐龍,出土於我國遼寧另外,史前是個很長的時間段,現在只是一個時刻。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從寒武紀大爆炸開始,後生動物已經演化了5.4億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大傢伙,我們拿地球各個時代的大傢伙和現在這一個瞬間去比是不公平的。
  • 為什麼史前動物長得都很巨大,而現代動物大多都縮水了?
    當我們提到史前動物,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恐龍,而提及現代的動物,第一反應是想到身邊的寵物貓和狗。有人就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像恐龍這樣的史前動物體型巨大,而現代的動物好像都不是很大?兩棲類動物,現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俗稱娃娃魚,在國內曾捕到一條長2.1米,重達150千克。史前最大的兩棲動物長得類似於鱷魚,生活於2.7億年的普氏鋸齒螈,長達9米,重達3噸。兩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現在的節肢動物椰子蟹,體長1米,體重達6千克。和史前的節肢動物相比,還是太小了。史前的巨型馬陸有3米多長,體重可達幾十千克。另外,1米多長的蜻蜓、蜈蚣比比皆是。
  • 為什麼史前昆蟲那麼龐大,現在的昆蟲卻這麼小?
    幾乎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都生存著昆蟲,它們體型普遍都比較小,這也是它們具有旺盛繁殖能力的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現在的昆蟲「長不大」?史前昆蟲又那麼龐大?其中的原因有三。科幻電影《星河戰隊》中向觀眾展示了上萬隻昆蟲衛兵入侵地球的場景,這些虛構的昆蟲衛兵普遍體長達到兩米,其中會噴火的昆蟲甚至長達幾十米。
  • 趣談為什麼現在動物長不到恐龍那麼大?
    而現在陸地最大的非洲象也不到10米,體重不足10噸。如果那時候有人,體型只相當於它們腳趾那麼大,在恐龍眼裡,估計是不屑一顧的。而現在動物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望其項背呢?現在的動物是進化了還是退化了呢?我們試從基因、營養、細菌病毒三方面來思考一下。一、基因正如花生豆比與松子顆粒大,但松樹會比花生苗長得高,種子的大小不直接決定植物的大小。
  •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巨大,而現代動物比較小?專家:未來會更大!
    在電影裡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恐龍的面目,恐龍作為史前生物,在6500萬年前慘遭滅絕。科學家只能通過僅存的化石來研究史前生物,還原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大多數史前生物體型巨大說起史前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恐龍,其次就是身形巨大。
  • 這種史前生物是最古老的貓科動物,實力比現在的貓科小太多了
    導讀:這種史前生物是最古老的貓科動物,眼大尾長與靈貓相似貓科動物發現到現在,已經進化成顏值非常高的種族了,無論是野生的貓科動物,還是我們家養的貓咪,別的不說,它們在顏值上面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即便它們性格高冷,不願親近人,但是由於有一個好看的外表,人麼還是很喜歡飼養它們。
  • 史前蜻蜓大如鷹,為何如今動物普遍都很小?
    藍鯨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也是體重最大的動物,藍鯨有多大呢?它的體長將近35米,體重超過170噸,可能大家對此沒有什麼概念,讓我們將藍鯨換算到我們熟悉的動物身上,一頭藍鯨大約可以抵27頭大象,如果大家想要用卡車來拉走一頭藍鯨,按照一輛車4噸計算,大約需要43輛卡車,才可以將藍鯨給拉走。
  • 史前動物比現在的動物更大更兇猛
    地球也經歷了幾億年的變化,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神奇的動物和植物,特別是在遠古時期,恐龍沒有滅絕的時候,在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佔據世界,據說動物都是體型很大的,也是非常的兇猛,樣子也是很奇特的,下面給大家說一說史前的動物!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大?巨大動物競爭力更強,為何都滅絕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 復活史前植物成功了,復活史前動物差一點也成功了
    這個洞有差不多40米深,這裡放著很多松鼠過冬的食物。松鼠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種子。後來這個洞被冰封了,種子就這樣一直被封在永凍土裡。如今,這些種子被發現,並成功復活了一種叫狹葉蠅子草的史前植物。  冰果今日話題,復活史前生物。
  • 「史前生物」體型那麼大,你知道原因嗎
    很多人都喜歡看侏羅紀系列的電影,裡面的恐龍世界可謂是非常震撼。相信很多人對恐龍的印象除了兇猛外,還有就是體積巨大了。不僅僅是恐龍,很多史前動物體積都非常巨大。那麼,你知道史前動物體積為什麼那麼大嗎?自然進化導致早在19世紀就有科學家根據化石信息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的體積會逐漸變大。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來看,動物有過度繁殖的傾向,由於變異,後代會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在穩定的環境中,自然選擇總是對大的動物有利,無論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體型大意味著個體在爭奪食物、搶佔棲息地、抵禦天敵方面都會佔有優勢,在求偶階段也會受到青睞。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普遍縮水,長不到恐龍那麼大?
    其實,恐龍也有大小之分,恐龍中最小的恐龍,小盜龍大約只有1公斤重,如果將其與藍鯨超過幾百噸的重量相比,顯然不值一提。但,我們要知道,這裡其實更多地在描繪一種相對概念。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白堊紀等爬行動物盛行時期,恐龍的體型確實比較龐大。當然不止恐龍,很多昆蟲也同樣擁有超過其本身的龐大樣子。
  • 為什麼遠古時期的動物長得那麼大?
    曾經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紀錄片裡的科學家在描繪外星人的樣貌時認為,外星人的外貌體型跟其所居住的環境有著很大關係,舉個例子,假設外星生物居住的星球地心引力比較大,地心引力可能會促使其變得很矮。反之,倘若外星生命是居住在像月球那樣引力小的星體上,那麼在多年的進化中,可能其體型就會變得異常高大。
  • 貓科動物有大有小,為什麼老虎大得嚇人,貓體形那麼小?
    那時候泰坦巨蟒能長到15米,貓祖先的祖先始貓跟現在家養的貓差不多大,屬於比較弱小的食肉動物。2000萬年前,始貓消失在歷史舞臺,貓的祖先假貓上位。這傢伙是家貓跟大型貓科動物的共同祖先。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劍齒虎。差不多在這時候,大型貓科動物跟家貓開始分道揚鑣。貓科劃分成豹亞科跟貓亞科。前者基本是大型貓科動物,後者是中型跟小型貓科動物。
  • 七大兇殘史前動物,史前豬竟是食肉動物
    史前動物一般指人類出現之前生存的生物,它們很多都體型巨大,十分兇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