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2020-08-08 科學探索007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在這顆星球上,不僅有智慧生命人類,而且還有數百萬種以上的各種生物。地球有著40億年漫長的生命史,而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我們一般稱之為史前時代。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史前時代是一個巨型時代,這是什麼意思?意為就是說史前生物基本都是以巨大而著稱,很多的生物個頭都非常大,遠遠超過現在的生物。比如一米多長的蜻蜓,3米多長的蜈蚣,還有身長可達幾十米的恐龍。

我們從世界各地發現的史前生物化石,可以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史前時代。史前生物大部分都巨型生物,不管是植物也好還是動物也好,普遍都非常大,於是有朋友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巨大?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縮小了很多?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相信很多朋友對於這個問題都非常好奇,尤其是大量恐龍化石的發現,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型的恐龍時代。事實上,在恐龍時代之前,還有一個比較輝煌的巨型生物時代,那就是距今約3億年的石碳紀。3億年前的地球可以說是一個昆蟲稱霸的時代,那個時期的昆蟲異常巨大,普通的蜻蜓都能達到一米以上。

蜈蚣的體長更是達到了3米,其它的各種昆蟲也是非常巨大。而我們再看看現在的昆蟲,完全淪為了生物鏈的底層,不管是蜻蜓,蜈蚣還是其它的昆蟲,相比史前昆蟲都縮小了幾十倍。而我們現在的陸地動物界,最大的動物也不過是大象,遠遠無法跟6500萬年前的大型恐龍相比。

那麼史前生物為什麼都如此巨大呢?其實主要還是跟大自然的變化有關。科學家研究認為,史前生物之所以普通比較巨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大氣氧氣含量非常高,最高時超過了30%,達到了35%左右。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我們都知道,地球最早的原始生命誕生於海洋,早期的地球可是一個無氧/厭氧環境,氧含量只有0.02%,後來海洋生物藍藻的出現,讓地球的含氧量不斷增加。而最早登陸地球陸地的是植物,最初的植物是沒有葉子的,由於光合作用使地球的氧含量不斷增加。

經過一億年的野蠻發展,到了石碳紀,地球的含氧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最高,超過了30%。這個時候地球的陸地生物也開始出現了,它們基本都是昆蟲。昆蟲的呼吸系統是非常特別的,它們通過遍布全身或部分肌體的氣管來進行吸收氧氣。

昆蟲的這種特殊呼吸,在同一環境下,體形截止大,呼吸系統的體積也就越大。當氧氣濃度高時,生物不需要增大呼吸系統的體積來為增大的體形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呼吸系統對體型的限制影響降低了,允許生物向更大體形進化演化。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所以,昆蟲在那個富氧的的時代進化為巨型生物,成為地球陸地的第一代霸主。昆蟲稱霸的時代結束之後,巨型爬行動物開始登場了,它們就是更加輝煌的恐龍時代。為什麼恐龍能夠進化得更為巨大呢?難道也是因為氧氣含量高?

事實上,氧含量達30%的時期只是在巨蟲時代,後來由於氧含量太高引發了大自然的生態調整,氧含量已經出現了下滑。到了恐龍時代,雖然氧含量仍然比現在高,但是已經遠遠比不上巨蟲時代。所以,恐龍這種巨型生物的出現,氧氣含量高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其它的因素。

當然,恐龍是一個目,分類是非常多的,並不是所有的恐龍都非常巨大,也有一些小型的恐龍。最大的恐龍體長可達到40米以上,體重能夠達到90噸左右,而一般這類巨型恐龍,往往都是植食性恐龍,也就是以植物為食。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而恐龍時代的恐龍生物之所以普通都非常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食物充沛。前面我們說了,地球陸地最早出現的是植物,植物在陸地出現之後,由於缺乏足夠多的敵人,再加上當時的環境非常優越。從而導致植物異常泛濫,可說在那個時代,大陸的每一個地方基本都被各種植物覆蓋。

恐龍的時代也是植物異常泛濫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地球上最不缺的就是豐富的植物資源。而植食性恐龍完全不用為食物發愁,每天都可以吃得飽飽的。我們都明白,自然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大量的動物想要生存下去,都要為食物而奔波奮鬥。

可是植食性恐龍卻沒有這種壓力,它們的周圍到處都是植物,所以植食性恐龍除了吃就睡,活動很少,而且基本也沒有天敵。其它類型的恐龍,即使是食肉性恐龍,它們也不用為食物而擔心,資源太豐富了,完全不用擔心餓著。在這種生態環境之下,恐龍的發育自然也非常好,一代代進化中越來越巨大。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除了食物資源異常豐富之外,恐龍進化得如此巨大,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恐龍是一種中溫性生物。說起動物,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爬行類動物一般都是變慢動物,而哺乳動物基本都是恆溫動物。這種溫度的屬性對於生物的進化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恐龍是變慢動物嗎?答案不是,它不屬於變溫動物也不屬於恆溫動物,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中溫性動物。貝格曼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生物規律,那就是生活在寒冷地方的動物體形往往都大。之所以會如此,主要跟比表面積有關。

也就是身體的表面積越大,越容易減輕散熱,而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動物,它們想要生存下去,就需要將自身進化得更大一些,增加表面積。恐龍巨大的優勢,可以讓它們減輕散熱,從而維持好體溫。既不像恆星動物需要通過增加新陳代謝來維持體溫,又不像變溫動物隨著日光變化。這樣,恐龍就可以減輕能量消耗。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那為什麼現在的動物普遍都沒有史前動物巨大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氧氣含量降低了只有21%。一般來說,只有富氧環境才容易誕生一些巨型生物,另一個原因現在的陸地生物是以哺乳動物為主,並不是說哺乳動物就無法向巨型發展,只是向巨型進化的能力上遠遠比不上節肢類動物和爬行類動物。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恐龍大滅絕發生之後,地球的食物無法跟史前相比。我們就拿最基本的植物來說,6500萬年前恐龍大滅絕之後,地球的植物80%以上也滅絕了。後來重新生長起來的植物規模遠遠無法跟恐龍時代相比。

所以,哺乳動物上場之後,植物等資源就沒有那麼豐富了。而哺乳動物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遠遠超過恐龍的,數量之多也是恐龍時代無法相比的。大量的食草性動物的出現,需要大量的植物食物,可是植物資源有限,所以沒有充足的資源供應。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而為了節約資源,食草性動物只能向小型進化,其它的食肉性動物自然也會相隨著向小型進化。由此可見,並不是現代的動物不想朝巨型化方向進化,而是大自然的環境不允許。生物的進化方向是由大自然根據當前的生態環境,資源情況等進行選擇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在動物就小很多了
    總體而言,史前動物的體積的確比現代動物大,但是這一問題存在倖存者偏差。人們普遍認為史前動物比現在大,主要是參考侏羅紀時代的恐龍。但是史前世界遠非只是侏羅紀時代。在寒武紀時期,最大的動物是畸形龍,其長度也頂多2米,這尺寸和人類差不多,還沒有現代大型貓科動物大。
  • 為什麼史前動物長得都很巨大,而現代動物大多都縮水了?
    當我們提到史前動物,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恐龍,而提及現代的動物,第一反應是想到身邊的寵物貓和狗。有人就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像恐龍這樣的史前動物體型巨大,而現代的動物好像都不是很大?兩棲類動物,現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俗稱娃娃魚,在國內曾捕到一條長2.1米,重達150千克。史前最大的兩棲動物長得類似於鱷魚,生活於2.7億年的普氏鋸齒螈,長達9米,重達3噸。兩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現在的節肢動物椰子蟹,體長1米,體重達6千克。和史前的節肢動物相比,還是太小了。史前的巨型馬陸有3米多長,體重可達幾十千克。另外,1米多長的蜻蜓、蜈蚣比比皆是。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代動物卻很小,難道逆向進化真的存在?
    看過幾部史前紀錄片的話,大家就會發現一點,史前動物好像大部分都比現在大非常多,而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會有捕捉到什麼「生物活化石」的新聞,那些僥倖存活至今的史前品種,確實一個個體型都非常龐大,看著都嚇人。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大,現代動物卻很小,難道逆向進化真的存在?
    看過幾部史前紀錄片的話,大家就會發現一點,史前動物好像大部分都比現在大非常多,而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地方會有捕捉到什麼「生物活化石」的新聞,那些僥倖存活至今的史前品種,確實一個個體型都非常龐大,看著都嚇人。
  • 為什麼史前動物都這麼大
    credit: 銳景創意為什麼史前動物例如乳齒象、長毛象還有許多恐龍都這麼大呢?這始終是一個謎團。
  • 為什麼史前昆蟲那麼龐大,現在的昆蟲卻這麼小?
    幾乎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都生存著昆蟲,它們體型普遍都比較小,這也是它們具有旺盛繁殖能力的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現在的昆蟲「長不大」?史前昆蟲又那麼龐大?其中的原因有三。科幻電影《星河戰隊》中向觀眾展示了上萬隻昆蟲衛兵入侵地球的場景,這些虛構的昆蟲衛兵普遍體長達到兩米,其中會噴火的昆蟲甚至長達幾十米。
  •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巨大,而現代動物比較小?專家:未來會更大!
    在電影裡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恐龍的面目,恐龍作為史前生物,在6500萬年前慘遭滅絕。科學家只能通過僅存的化石來研究史前生物,還原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大多數史前生物體型巨大說起史前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恐龍,其次就是身形巨大。
  • 史前動物普遍比現在大,是大氣含氧量高的緣故嗎?
    動物體型和大氣含氧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說大氣含氧量高了就所有動物體型都越大,而且現在大氣含氧量不低,動物體型也不小。史前動物體型真的普遍大嗎?胡氏耀龍,最小的恐龍,出土於我國遼寧另外,史前是個很長的時間段,現在只是一個時刻。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從寒武紀大爆炸開始,後生動物已經演化了5.4億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大傢伙,我們拿地球各個時代的大傢伙和現在這一個瞬間去比是不公平的。
  • 這種史前生物是最古老的貓科動物,實力比現在的貓科小太多了
    導讀:這種史前生物是最古老的貓科動物,眼大尾長與靈貓相似貓科動物發現到現在,已經進化成顏值非常高的種族了,無論是野生的貓科動物,還是我們家養的貓咪,別的不說,它們在顏值上面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即便它們性格高冷,不願親近人,但是由於有一個好看的外表,人麼還是很喜歡飼養它們。
  • 為什麼大多數動物是色盲?
    比如,大部分蛇類基本不用眼睛看周圍的環境(高度近視),什麼周圍的環境,發現其他獵食者等,不過是這些動物為什麼會是色盲的一些具體點罷了。雖然作為哺乳動物的人類,色盲是很少見的情況,大家眼睛裡的世界總是色彩斑斕,但我們依然不能覺察到大自然中的紫外光等色彩。當然,在地球上生活的其他哺乳動物,它們的眼睛所看到的物體往往都只有黑白兩色。
  • 恐龍時代的動物都很大,現在的動物卻比較小,只因環境的不同嗎
    我們都知道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具有龐大體格的動物,最大的恐龍比現在的大象都大得多,比如烏因庫爾阿根廷龍,預估其體重在60-90噸,相當於近十頭大象的重量。恐龍最早出現於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消失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滅絕事件。
  • 史前蜻蜓大如鷹,為何如今動物普遍都很小?
    不過,如今像藍鯨一般大的生物絕對是鳳毛麟角的,除了藍鯨之外,陸地上現存最大的動物就是大象了,可是如果將大象放在史前時代,大象看起來就顯得很小了,要知道,在史前的地球上,就連蜻蜓最大都可以達到2米多長。那麼,為何如今的動物都看起來很小呢?有一種觀點認為,如今的地球上的生物進化越來越小,其實與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有著不小的關係。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大?巨大動物競爭力更強,為何都滅絕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 史前動物比現在的動物更大更兇猛
    地球也經歷了幾億年的變化,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神奇的動物和植物,特別是在遠古時期,恐龍沒有滅絕的時候,在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佔據世界,據說動物都是體型很大的,也是非常的兇猛,樣子也是很奇特的,下面給大家說一說史前的動物!
  •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都很龐大?恐龍:因為我們吃的好
    許多了解史前生物的人都知道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們的體型都非常大,最有威名的那就是恐龍了,恐龍的平均重量約為一百公斤左右。在先前發現的長頸巨龍,研究人員對其化石進行了重組後,發現這隻長頸巨龍身高達到十二米,體長二十多米,重量在幾十噸的範圍內。
  • 史前最兇悍的幾種動物,第三種能捕獵大多數大型動物
    由於什麼都吃的緣故,鱷雀鱔棲息的水域內很少有其它魚類生存,影響漁民收穫,各地政府為了保護水體生態而批准捕獵,只是這種魚極難捕獲,雖然貪吃的鱷雀鱔很容易上鉤,但它的滿嘴利齒能咬斷鋼絲做成的魚線,而且上鉤後拼命折騰。
  • 史前動物大探索
    在出土化石中,我們可以發現,史前有一批動物,它們的體型與現代動物相比,奇大無比,如巨型蜻蜓、蜈蚣、蟒蛇等,那麼,為什麼史前動物會如此巨大呢?面對這樣的化石,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它們巨大的軀體,跟以下幾個方面有關。首先是氧氣。在史前,地球的植物量很大,所以氧氣富裕。
  • 為什麼只有大型的貓科動物,而沒有大型犬科動物?
    體型超過50公斤的巨型犬很多,藏獒、聖伯納犬和松獅是很多人喜歡的巨型犬,而體重超過10公斤的寵物貓,卻寥寥無幾,極個別能到達這個重量級的,也有可能是吃胖的。 但在自然界,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的結局就完全相反。
  • 大多數動物都有繁殖季,為什麼人類沒有?
    趙忠祥渾厚的男中音配音聲中動物世界的繁殖季又到了,動物們都忙著在這個季節中完成重要的繁衍任務,這已經是動物世界的標準開場白,人類曾經也是動物世界的一員,但數百萬年的演化中似乎有一個非常關鍵特徵改變了,即大多數動物都有繁殖季,而人類似乎根本就沒有,甚至隨時都可以被挑起欲望!
  • 復活史前植物成功了,復活史前動物差一點也成功了
    這個洞有差不多40米深,這裡放著很多松鼠過冬的食物。松鼠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種子。後來這個洞被冰封了,種子就這樣一直被封在永凍土裡。如今,這些種子被發現,並成功復活了一種叫狹葉蠅子草的史前植物。  冰果今日話題,復活史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