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以上的巨型史前生物已滅絕?原來是因為……

2021-01-15 知識星球精選

翼展將近 1 米的蜻蜓?3 米長的蜈蚣?在泥炭紀,奧特曼中的怪獸也不夠看了。為什麼史前生物如此巨大?今天就邀請生物學博士李雷老師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吧。
本文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史前巨型昆蟲,史前巨型恐龍和當代巨型哺乳動物。他們體型巨大的因素有一些區別,所以分別介紹。

 

史前巨型昆蟲

1 米大的蜻蜓(Meganeura monyi),3 米左右的巨型蜈蚣(Arthropleura armata),一系列巨型的生物,在泥炭紀的時候,開始廣泛出現在地球上。



如果你穿越到了那個時候的地球,你可能就像來到了電影《地心歷險記》,看到的全是巨型生物。



這是為什麼呢?一種理論是氧氣


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氧氣含量超過 30 %的情況,含氧量的增加,使得昆蟲有了長大的可能性。因為許多昆蟲是通過遍布全身或部分肌體的氣管吸收氧氣的。



在同一環境下,體型越大,氣管(呼吸系統)體積就越大。


但當氧氣濃度高時,生物不需靠增大呼吸系統的體積來為增大的體型提供更多氧氣,因此呼吸系統對體型的限制影響降低了,允許生物向更大體型進化。

 



地球的氧氣歷史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氧氣含量 21 %的綠色世界,然而,地球最初是沒有氧氣的。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紫色而不是現在的綠色。遠古微生物可能使用分子而不是葉綠素來捕獲太陽光,因此,這讓生物體呈現出紫色色調。而那個時候會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藍綠細菌只能躲在更深的海水下面吸收紫細菌吃剩的藍紫光。


大氧化事件,是指約 26 億年前,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這一事件的具體原因尚不得知,目前只有若干種假說能加以解釋。


有說法認為,是由於海藻類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氧氣迅速增加,而破壞氧氣的甲烷細菌所依賴的鎳的數量急劇減少,使得大氣中的含氧量大量增加,所以稱為「大氧化事件」。大氧化事件使得地球上礦物的成分發生了變化,也使得日後動物的出現成為了可能。

 


簡單地說,在這之前,地球可以簡單的認為是無氧/厭氧環境(氧含量 0.02 %),氧主要以元素的狀態存在於水或巖石中。而在這之後,地球大體上變成了有氧環境(最高據說是 30 %多,現在是 21 %)。


圖為大氣中氧氣變化趨勢圖,箭頭所指出的即大氧化事件


38 - 24.5 億年前: 大氣中基本無氧氣。

24.5 - 18.5 億年前: 氧氣產生,但是被海洋和海底巖ll石吸收。

18.5 - 8.5 億年前:氧氣從海洋中冒出,被陸地表面吸收,以及形成臭氧層。

8.5 億年前-現在:氧氣不斷聚集。


而在此後,出現了一個改變地球生態的現象,那就是,植物開始登陸!


最早登陸地球的植物也只是為了生存,結果他們無限繁殖的過程中引發了一次地球生態危機。


最初的植物沒有葉子,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氧氣含量逐步增加,經過大概一億年的野蠻生長,到了石炭紀(3.6 - 2.8 億年),地球的含氧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超過了 30 %,高濃度的氧氣,使得地球產生了無數巨型動物,史前怪獸,比如超過一米的蜻蜓。



然而,植物史上第一次危機出現了!這次危機,差點毀掉了自然界。


那個時候的植物,瘋狂地吸收二氧化碳,結果,一瞬間,地球的二氧化碳,不夠用了!什麼鬼,二氧化碳不夠用了?沒錯,看到今天的溫室效應,你是不是覺得很離奇?


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不夠光合作用了。植物靠吃二氧化碳為生(光合作用原料:水,二氧化碳),一旦二氧化碳沒有了,那植物就無法維持了。


光合作用的原料


於是植物史上第一次危機就這麼誕生了。無數植物死亡了。


而這個時候,多虧真菌的出現,分解了屍體,開始彌補二氧化碳不足,同時有部分植物開始尋找新的路徑,於是葉子開始登上了舞臺。


最後,達到了今天的一個相對平衡,就是有分解的,也有產生的。


巨型是一種力量優勢,但也是一個壓力。對於巨型生物來說,食物是一個核心的制約因素,也是選擇壓力。我們普通人一天2斤吃飽了,一頭鯨一天得吃好幾噸。所以,能夠形成巨型生物,食物是個核心因素。

 


巨型爬行生物

當然,我相信很多人要聊的是另一種巨型生物,恐龍為代表的爬行類(其實恐龍是一個目,分類非常複雜,只是為了科普就直接用恐龍這個詞了)。其實恐龍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群體,有大的有小的,有肉食性的也有植食性的,本文主要討論大型植食性的。


 

那個時候地球上出現了非常多的巨型生物,比如體長能有 35 - 40 米的阿根廷龍,體重在90噸左右。當然也有很多人熟悉的馬門溪龍等,都是非常巨大的。

 


為什麼那個時代巨型生物那麼多?兩個原因:


1、食物充沛

這是我上面提到的植物的因素,植物在登陸地球後,由於缺乏足夠多的敵人,導致植物異常泛濫,而植食性恐龍是以植物為食物的。因此食物不缺乏,自然缺乏足夠的選擇壓力。否則要是地球食物不足,比如把恐龍丟到寒武紀,它們直接餓死了。

 


2、巨溫(中溫)優勢

說到動物溫度,大家一定想到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前者比如爬行類,後者比如哺乳類。但是恐龍是哪個類型呢?其實恐龍不宜用上面的兩種辦法描述,而是用內溫性和外溫性來描述。


通俗地說,一個生物的溫度,主要靠什麼?


一部分生物是主要通過外部溫度改變來調節溫度的,典型的就是變溫動物,他們十分容易受到溫度影響,甚至連孵化雌雄都是和溫度有關。


另一部分生物則是通過體內新陳代謝來維持的,典型的是哺乳動物,可以長期維持一個恆定溫度,不論冰天雪地還是赤日炎炎。


恐龍是哪一種呢?處於一個過渡階段,而它們可能是都具備,因為恐龍是一個目,擁有無數的類型,就像今天的地球生態系統一樣,有的是內溫性,有的是外溫性,而還有一類巨型的,應該用另一個詞:巨溫性。


什麼是巨溫性?


相信大家一定記得一個生物學理論,叫貝格曼定律,就是:生活在冷的地方動物體型反而大些。其原理是比表面積的問題。


以一個理論上的球形雞為例,球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球的表面積=4πr^2,r為球半徑 。


球的體積計算公式:V 球=( 4/3 )πr^ 3,r 為球半徑;

球的相對表面積是 3 / r ;

也就是說,相對表面積跟半徑成反比。

直觀的,如下圖所示。

隨著半徑增加,體積的增加速度明顯高於表面積增加速度。



二者的比例,即相對表面積變化趨勢,這就是隨著半徑增加,相對散熱面積顯著下降。

 


而對於部分恐龍,巨大的體型優勢使得他們可以減輕散熱,從而維持好體溫。既不像恆溫動物需要通過增加新陳代謝來維持體溫了,又不像變溫動物隨著日光變化。


所以,巨型恐龍由於體積效應產生了巨溫性,反而降低了能量消耗。

 



當代的巨型生物

對於當代的大型生物,少了爬行類,反而是哺乳類,典型的是以鯨和大象為代表的哺乳類。


其實,如果你仔細比較下,會發現,這些巨型動物,基本上是植食性的,或者攝入那些特別容易捕獲的生物。


為什麼?關鍵還是:食物


一個巨型的生物,對食物的需求量超級大。像大象這種一天不停吃東西的,才能維持巨型體型。


但是大象體型也就是那樣大了,再大下去很難了。



而鯨是個例外,為什麼?這是因為海洋。


還記得物理學上的比熱概念吧,水的比熱容是 4.2 * 10^3 焦/千克,比很多固體高多了。而高比熱的結果就是水體溫度變化較小,具有強大的溫度調節能力,甚至整個地球的溫度維持都一定程度上和水有關(當然背後根本還是太陽)。



對於鯨這種哺乳動物來說,生活在海洋中,可以利用水溫變化小的優勢,從而不需要大量增加新陳代謝來維持體溫。當然,我認為,鯨本身也是有一定的巨溫性的。


好了,到此為止,給個結論:


對於史前昆蟲,體型巨大的因素之一是氧氣

對於史前恐龍,體型巨大的因素是食物和巨溫性

對於當代哺乳類,體型巨大的因素依然是食物和溫度


感謝李雷老師的專業解讀,如果你還有生物學相關的問題,歡迎加入「 真知拙見KnowledgeHot」星球提問。


 

「 真知拙見KnowledgeHot」


星球介紹:這是幾十位海內外學者、專業人士共同成立的知識社群。星球內容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包括化學、生物、作家、金融、經濟、醫學、心理學、法律、黑客安全、計算機、人工智慧等等。 


星球數據:到目前為止創建了 572+ 天,有 3300+ 位星友。星球主題數 2980+ 條,精華主題數 1700+ 條,星球問答數 290+ 條。


長按下方海報二維碼加入星球

馬上和大量科學家一對一互動


(題圖:Alessandro Gottardo)



相關焦點

  • 5種已滅絕的史前猛獸,第3種被人懷疑仍舊存在
    巨犀,生存在漸新世時期的龐然大物,成年體長在8.23米左右,其中準噶爾巨犀是曾經存活過最大的陸生哺乳生物,身體長達12米左右。由於身形龐大,頸部較長,多以樹冠上的樹葉為食,最終因環境變化森林消逝致使巨犀走向滅絕。
  • 地球出現過的六種陸地巨型生物,跟它們比人類太渺小,幸好滅絕了
    地球孕育了成千上萬種的生物,不過有些生物因為某些原因最終走向了滅絕,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地球曾經出現過的六種陸地巨型生物,跟它們相比,人類顯得太過於渺小了,我們或許應該慶幸它們已經滅絕了。
  • 我的世界:巨型骨架是恐龍化石嗎?MC會加入史前生物更新嗎?
    確實,MC玩家關於化石的猜測由來已久:第一種說法是,巨型的化石骨架可能與巨人殭屍有關。從玩家還原的「巨人」骷髏架來看,兩者在脊柱骨和胸骨相似度極高。巨人最早出現在MC生存測試中,1.8之後被Notch移除,理論上倒也滿足了「大型已滅絕生物」的設定。(圖片:@unlucky)第二種說法是,MC仿照地球進化史添加了「史前生物」的概念。
  • 盤點令人驚嘆的巨型史前生物:遠古海洋蠍子比人高
    盤點令人驚嘆的巨型史前生物:遠古海洋蠍子比人高【科技訊】2月10日消息,世界上總有些巨大無比的生物,雖然他們多已滅絕,但遺留在地殼中的巨大化石,他們的體型令人驚嘆,讓人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下面就為大家盤點數種體型巨大的史前生物。
  • 為什麼史前生物都很巨大?
    所以史前巨獸其實有點類似偽命題,巨獸一直生活在我們周圍。那麼除了藍鯨之外,還有哪些稱得上巨型的生物,古今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知道題主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大象之爭恐龍大家太熟悉了,我們今天不說恐龍,我們看看其他的路上動物。
  • 史前人類曾追殺2米高巨型樹懶 致其滅絕
    中新網4月30日電 據外媒報導,考古學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了一批化石,證明史前人類曾經與巨型樹懶搏鬥。科學家有望通過這一發現揭示遠古人類狩獵的方式。而巨型樹懶的滅絕,也極有可能與人類行為相關。巨型樹懶曾是史前人類的勁敵,它們直立時身高超過2米,擁有尖銳的利爪。然而,學術界的共識卻是:這種巨獸恰恰是因為人類過度狩獵而在1.1萬年前滅絕。最新發現的化石證實,人類曾經追逐並擊倒了一頭巨型樹懶。在本周出版的最新一期《科學進步》雜誌上,一支由英美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恐怖的已滅絕生物史前蜈蚣 存在時沒有天敵!
    原標題:恐怖的已滅絕生物史前蜈蚣 存在時沒有天敵! 【科技訊】9月2日消息,在史前生物中,史前蜈蚣絕對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存在,它的存在使其他生物感到恐怖,同樣,它們因為沒有天敵而變得更加繁榮昌盛,但是也因此而滅亡!
  • 盤點 那些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
    上龍是一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上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    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以魚類、魷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    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妖怪」,在大約2億—1.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高級掠食者。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大多數都比史前動物小很多?原來是環境不允許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在這顆星球上,不僅有智慧生命人類,而且還有數百萬種以上的各種生物。地球有著40億年漫長的生命史,而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我們一般稱之為史前時代。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史前時代是一個巨型時代,這是什麼意思?意為就是說史前生物基本都是以巨大而著稱,很多的生物個頭都非常大,遠遠超過現在的生物。
  • 3種兇猛的史前生物,人類毫無招架之力,遠古時期就已滅絕!
    我們都知道地球經歷了46億年的演變,只有極少數的生物戰勝了自然倖存了下來。說到史前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恐龍,恐龍憑藉它巨大的身形,強悍的攻擊力成為了當時的地球霸主,但由於生態環境的極度惡化,最終慘遭滅絕,退出了歷史舞臺。
  • 史前十大恐怖生物(幸好滅絕)
    在地球上曾經生活中巨大的史前生物,它們兇猛恐怖,比恐龍還要巨大與兇惡。
  • 10種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它們有多大?看看它們與人的比例圖
    作為一顆蔚藍色的生命星球,地球在46億年的演化生涯中,孕育出了不計其數的生物,其中有部分生物早已在地球上消失。下面是10種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通過它們與人的比例圖,來了解一下它們到底有多大,它們曾經是怎樣的存在。
  • 5種已滅絕的史前生物,最後一種被發現冰凍遺骸,或能被重新「復活」
    5種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最後一種被發現冰凍遺骸,或能被重新「復活」! 步氏巨猿:現在已滅絕的史前大型靈長類動物,大約在距今一百萬年前就已經生存在陸地上,而它們滅絕的具體時間在距今
  • 史前5種醜陋難看的古生物,圖3壽命只有90天,卻至今未滅絕
    史前5種醜陋難看的古生物,圖3壽命只有90天,卻至今未滅絕奇蝦,一種寒武紀時期十分活躍的頂尖掠食者,如今在多個國家地區中都曾經挖掘出奇蝦的骨骼化石
  • 是什麼導致澳大利亞的巨型動物滅絕?真的是人類獵殺嗎?
    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人類向澳大利亞大陸遷徙,該大陸上也存在著十多種巨型動物。但之後該大陸上的巨型動物開始走下坡路,最後逐漸消失。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澳大利亞陸地上的巨型動物滅絕的呢?過往的研究認為,巨型動物的滅絕是發生在人類遷徙到該大陸上之後的,因此它們的滅絕與人類有關係。
  • 魔鬼蛙狗鱷霸王龍 動物世界十大史前巨獸
    在動物世界中曾有一些恐怖的生物,就是世界聞名的史前巨獸,它們曾是地球上的霸主統領地球上億年,其中有以恐龍為食的魔鬼蛙,還有比霸王龍還厲害的狗鱷,沒想到吧霸王龍原來這麼弱,下面科技訊小編就帶你看下動物世界十大史前巨獸都有哪些?  1.奇蝦    奇蝦還有別名:恐蝦。原因在於,它真的很恐怖。
  • 盤點令人驚嘆的巨型史前動物:吃恐龍的巨蛙
    世界上總有些巨大無比的生物,雖然他們多已滅絕,但遺留在地殼中的巨大化石,他們的體型令人驚嘆,讓人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下面就為大家盤點數種體型巨大的史前生物。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我們都知道恐龍的個頭很大,但不一定知道公牛一般大的老鼠、比人還高的海洋蠍子、皮球一樣大的巨型蛙、小個子成人一般大的企鵝、酷似地懶一般的有袋動物和15米多長且比現代大白鯊還要重30多倍的鯊魚。這些巨型動物都曾存在過,只是出現的時期和地方不同。
  • 十大已滅絕恐怖巨型動物:上古碳龜頭比球大
    記得有一部電影叫《史前巨鱷》那鱷魚叫一個大啊,估計可以打現在的鱷魚100個。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已經滅絕了的史前巨型動物,光看照片就感覺要嚇尿了好麼。&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遠古蜈蚣&nbsp&nbsp&nbsp&nbsp體長近3米的大傢伙,好在3億年前就滅絕了,不然讓這種蟲子出現在你家衛生間試試……&nbsp&
  • 史前人類曾追殺2米高巨型樹懶
    中新網4月30日電 據外媒報導,考古學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了一批化石,證明史前人類曾經與巨型樹懶搏鬥。科學家有望通過這一發現揭示遠古人類狩獵的方式。而巨型樹懶的滅絕,也極有可能與人類行為相關。巨型樹懶曾是史前人類的勁敵,它們直立時身高超過2米,擁有尖銳的利爪。
  • 假如《我的世界》挖出史前生物化石,一副保存完整的骨架長啥樣?
    「很久很久以前,Minecraft生活著一群巨大的史前生物,它們的體型比房子還要大好幾倍。彼時它們或許曾經統治整個Minecraft,但是現在也只留下一具殘缺的骨架,被埋於地底並散布在MC世界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