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恐龍是生活在距今2多億年前的史前巨獸,稱霸當時的生物圈,它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龐然大物。恐龍,確切地說,是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及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
恐龍種類繁多,體形也相差甚遠。不過他們確實是地球所有陸生物種中,平均體型名列前茅的。
根據恐龍化石的研究和推測,目前已知的個頭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體長度約40-60米,體重最重約220噸,比藍鯨還要大!
但是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地球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也遭遇到了滅頂之災,由此大型恐龍從地球上消失,而恐龍的一個小分支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鳥類。
那麼,為什麼地球上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恐龍這麼巨大的陸地生物了?就連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非洲象,也才不到10米,體重不到10噸。與恐龍相比之下,也是小巫見大巫。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如此龐大?是什麼因素限制了現今動物的生長?
我們來試著從生存環境,基因這兩方面分析一下。
外因——生存環境
因為恐龍的體型極其龐大,它們主要分布在: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沙漠等開闊地帶。它們所生活的時代,地球供給它們充足的生長空間,任由它們生長得再龐大也不會有阻礙。
那時地球還沒有遭到破壞,環境適宜,光照充足,使得植被種類繁多、生長迅猛。大多數體型龐大的恐龍還都是食草性的,食物充足,又沒有天敵,它們可以愉快地享受美食,吃得多,自然長得快。
其實,對於那個時代的絕大多數動物來說,大個體比小個體更具有生存和繁殖方面的優勢,大個體可以得到更高,更優質的食物資源,而且可與更多的異性交配,誕生的後代也自然越來越大。
因此與恐龍同一時期,也存在很多其他大體型物種。
而如今,隨著人類的農耕和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供給動物們的資源所剩無幾。陸地不再有足夠的可供生長的空間,從而限制了動物體型的變大。而有些動物,棲息地遭到了人類的破壞,甚至瀕臨滅絕。
隨之而來的氣候惡化愈演愈烈,導致食物也在變得越來越少,而體型巨大的動物,進食量也是十分巨大的。
如此看來,如今的地球已越發不適宜大型動物生存,動物為了適應生存,個頭就不能太大,體型就會順應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因此相對小型的動物才能存活下來。像那些巨型物種:猛獁象,北美野牛、大地獺、柱牙象,藍鯨等等,它們要麼已滅絕,要麼數量劇減,成為瀕危物種。
自身原因——基因
絕大多數生物都有會有抑制生長的基因,讓成年體型維持在一個適合生存的大小,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就比如人類,在經過青春期後,在生長抑制基因的作用下,人體骨骼就漸漸閉合,不再長個。
但遠古時期的恐龍體內和現存的藍鯨體內,都是不存在抑制骨骼生長基因的,所以它們能夠在不斷進食中肆無忌憚地長大,我們可以發現年齡越大的藍鯨體型也就越大。
藍鯨為什麼可以存活至今
說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就不得不提到藍鯨,它是公認的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
一般情況下,成年藍鯨的體長約24米-33米,體重可達150噸-200噸。那麼如此巨大的藍鯨為什麼可存活至今呢?
根據上面提到的兩點,藍鯨在海洋中有足夠大的生長空間,並且海裡有數量龐大的食物資源,吃喝不愁。而且和恐龍一樣,自身缺乏抑制生長基因。
除此之外,藍鯨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海水浮力的支持,能夠克服地球的一部分引力的束縛,從而減輕自身的負擔。因骨骼與肌肉的承重量都是有限的,在陸地上,體型越大的物種越難以負擔自己的體重,為了帶動自身龐大的身軀,就需要更大力氣,消耗更多的能量。藍鯨就沒有這麼大的煩惱了。
小結
由於抑制生長基因,尤其是現今地球棲息地與食物等資源的缺失,為了適應生存,導致現在的物種很少能有恐龍那麼大。這背後的原因引發人們的深思,人類對地球的肆意破壞,促進了物種多樣性的減少。殊不知,人類的一些行為現在加速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到來,若是再不妥善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可能以後像藍鯨,非洲象那樣大的生物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