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恐龍,我們就會想到它們已經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但嚴格意義上講,恐龍並沒有滅絕,現如今所有的鳥類都屬於恐龍的一支,這也使得地球生物從最初的「龍獸爭霸」轉換成了「禽獸爭霸」。
既然鳥類擁有恐龍血統,那為什麼它們沒有繼續稱霸陸地呢?它們和獸族究竟誰贏了呢?
鳥類的演化
提到最早的鳥類,很多人會想到翼龍,畢竟它們是第一批飛上天的大型動物(除了昆蟲),然而翼龍並不是真正的鳥類,也不是鳥類祖先,而且它們和鳥類的飛行模式有所不同,它們是依靠皮膜飛行,而鳥類是依靠羽毛飛行。
在恐龍勢頭正盛時期,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位都被它們所佔據,在這種生存壓力之下,就連恐龍都需要演化出不同的形態才能適應當時的環境,所以在晚侏羅紀時期,恐龍內部的競爭異常激烈,許多恐龍為了獲得更好的環境,爭先恐後地演化出較大的體型。
然而在這股浪潮中,一些恐龍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開始演化出較小的體型。這裡多說一句,雖然體型較大更引人注目,但體型變小也有一定的生存優勢,比如:它們對能量的需求較小,同一個地區能夠生活更多的個體。
除了體型較小之外,還有一些恐龍在演化時,對羽毛格外青睞。其實體型較大的恐龍也有許多品種擁有羽毛,比如:羽暴龍。但是這些體型較小的恐龍身上覆蓋的羽毛更多,甚至連前肢都覆蓋了大量的羽毛。
雖然此時的恐龍還無法飛行,但它們已經為飛行做好了準備。等到了始祖鳥時期,此時的恐龍已經開始能夠展開雙翼,飛向天空。而這些恐龍,也經常被稱為「鳥類恐龍」。
鳥類為什麼沒有稱霸陸地?
就在所有生物都以為恐龍是地球霸主之時,誰也沒想到的是一顆直徑10公裡大小的小行星撞到了地球表面,雖然小行星撞擊沒有毀了地球,但卻毀了地球的生態系統,導致原有生態系統崩潰,植物大面積減少。然而恐龍此時已經尾大不掉,它們演化地過於龐大,對能量的需求也更大,以至於它們沒有挺過那場危機。
雖然哺乳動物以及鳥類等在這場大災難中也損失慘重,但由於它們個體較小,對能量需求較小,所以有一部分物種倖存了下來,並在生態恢復之後迅速搶佔地球生態位。
我們知道,鳥類本就已經適應了天空中飛行,再加上在1億多年前開花植物已經在地球上出現,而開花植物又會結出果實,這些果實既能夠成為鳥類的糧食,又可以使昆蟲生活得更好,所以鳥類就以這些植物果實以及昆蟲為食,並且生活地非常愜意。
雖然鳥類在天空中依舊稱霸,但是在陸地上稱霸的卻是哺乳類動物。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演化沒有方向,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改掉的。就像我們哺乳動物想要演化出飛行能力一樣,鳥類想要丟掉自己的翅膀也是非常難的,不過也有一些鳥類在演化中不再飛行,而是陸地上行走,比如:企鵝,鴕鳥等。只不過由於哺乳動物快速佔領了陸地上的主要生態位,以至於鳥類沒有機會稱霸陸地。
不過,這並不代表鳥類就是失敗的,因為它們的種類數量和哺乳動物旗鼓相當,而且它們的演化並沒有停滯,和哺乳動物一樣具有較大的演化潛力。
總結
地球上的生態位就像是學生時代的座位,每一個座位都有一個學生佔據,當這名學生佔據之後,別的學生就無法在這個座位上課。在自然界中,每個座位對應的是生態位,而學生則是物種。
雖然在恐龍滅絕之後,地球陸地上空出了一大片陸地生態位,但由於哺乳動物率先佔領了陸地生態位,以至於留給鳥類的生態位非常有限,所以鳥類沒有在陸地上稱霸。
生物在演化之中充滿了隨機性,只要能夠適應環境,就能夠生存下來。雖然鳥類沒有稱霸陸地表面,但它們也不是失敗者,它們憑藉一己之力,將地球生物從龍獸爭霸延續到了如今的禽獸爭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