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2021-01-15 瀟湘晨報

說到恐龍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

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巨大」

那麼恐龍為何能擁有

龐大的體型呢

恐龍中出現過體型最大的陸生植食性動物——巴塔哥泰坦龍,最重的陸生肉食動物——雷克斯暴龍。

雖然說恐龍當中也有小個子,如在樹林間攀爬營生的胡氏耀龍,嘗試四翼飛翔的顧氏小盜龍。但總體而言,恐龍生存的年代的確可以說是巨人的時代。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是什麼決定了恐龍體型大小?

體型大型化的「天花板」是什麼?

恐龍是如何突破體型極限的?

圖源http://www.gxmuou.com/jiankang/19218.html

恐龍體型

關於恐龍的體型,有一種說法是: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氧氣含量比較高,因此一些恐龍才有了如此巨大的體型。那麼,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知道,恐龍尚未滅絕,現今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我們常吃的禽類——家雞就屬於一類獸腳類恐龍。如果氧氣含量高了,恐龍這類脊椎動物體型就大,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高氧環境下養雞呢?

實際上,就脊椎動物而言,呼吸系統對空氣中氧氣的利用模式是非常主動的。其中,尤其以現生鳥類為甚。鳥類相對於其他脊椎動物,有一個獨特的呼吸系統,叫做「雙重呼吸系統」。

鳥類遍布身體的氣囊,吸收和吐納空氣,讓空氣在肺部來回通過兩次。這種呼吸系統相對於哺乳動物(比如說人)來說更有效率。

並且這種呼吸方式還可以根據環境變化來相對主動地調節呼吸效率,更好地利用環境中的氧氣。

舉例來說,高原上的雄鷹可以在氧氣非常稀薄的高空飛行,在高海拔的山地築巢生活,說明它們的呼吸效率是非常高的,這樣,低氧環境就影響不了它們的體型大小。

恐龍和鳥具有一樣的雙重呼吸系統 圖源:https://www.gizmodo.jp/2017/02/birds-change-how-to-use-gene.html

而這種「神一樣的呼吸系統」,在恐龍裡面同樣存在。古生物學研究發現,這種呼吸系統正是鳥類祖先——恐龍們留給它們的「寶貴遺產」之一。

科學家不但在鳥類的近親獸腳類恐龍骨骼上發現了氣腔的痕跡(這些氣腔就是氣囊所在之處),也在親緣關係稍遠的蜥腳類龍中發現了這種結構,而蜥腳類龍恰恰就是體型最為龐大的一類恐龍。

簡單來說,蜥腳類恐龍實際上有一個非常高效的呼吸系統,對空氣中的氧氣利用率極高,類似鳥類。因此,空氣中平均氧氣含量的波動,應該對這類恐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不會存在氧氣高了體型就變大,氧氣少了體型就變小的情況。

蜥腳類恐龍,圖源百度百科

除了氧氣含量,還有很多其他的說法,比如植物中碳和氮的比值,環境溫度會影響恐龍的體型。實際上,和氧氣含量的答案都是一樣的,這些與恐龍生長息息相關的環境因素,是恐龍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也都屬於決定恐龍體型大小的原因之一。換言之:

1、不同恐龍類群的巨型化是不能用同一個或者一組環境因素解釋的。

2、有一些類群(如蜥腳類)的恐龍,它們甚至突破了體型大型化的「天花板」,那是因為它們生物本身的特殊原因。

因此,真正的大型化的原因,應該從恐龍自身上面去找。

體型大型化的「天花板」

實際上,所有動物都是不會無限制的生長的。對於每一類動物而言,都有一種或多種條件去限制其體型的增長。

拿我們熟悉的大象來舉例:大象屬於長鼻類,長鼻類中的成員其實在很早就演化出了與現在非洲象相當的體型,成為陸地上最大的動物。

然而自那之後,雖然各種類群長鼻類興衰往復,但它們的體型並沒有更進一步。也就是說,有一個隱藏的體型「天花板」在限制它們的增大。

構成「天花板」的因素很多,比較重要的包括咀嚼、運動、食物來源、繁育方式等。拿咀嚼舉例,咀嚼是需要時間,消耗能量的。

每一個動物的一天,都是一樣長的(24小時)。假設動物a的進食模式是每天最多進食八個小時,一天獲得體重增加1kg,一年體重增加365kg,再乘上壽命,得到的數值就是這種動物的體重上限了。因此,如果咀嚼效率不提升,這類動物就很難攝入更多的能量和物質,就不能變得更大。

另一個「天花板」因素是哺乳動物的胎生系統。這種系統運作非常耗費母親的能量,一般而言,動物越大,它的胎兒也就越大,胎兒在母體內孕育的時間就越久,因此整個繁殖過程就會變長,而繁殖周期過長會導致它們快速走向滅絕。

突破體型極限

恐龍的巨型化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們打破了一個個體型大型化的「天花板」。

鴨嘴龍類是一類大型鳥臀類植食性恐龍,它們也是僅次於蜥腳類恐龍的第二大體型的植食性恐龍類群。

它們其實沒有突破咀嚼的「天花板」,但是它們演化出了一種遠比現在哺乳動物牙齒高效的咀嚼方式或者說結構(齒板tooth battery),所以是鴨嘴龍類把這個「天花板」抬高了,體重可以達到幾十噸。

鴨嘴龍類的齒板,圖源https://www.agefotostock.com/age/en/Stock-Images/Rights-Managed/MEV-10850724

而最大的恐龍,蜥腳類恐龍,可以說是突破了咀嚼的極限。因為它們吃東西根本就不咀嚼。

蜥腳類恐龍沒有發達的咀嚼系統,也沒有胃磨(胃石加蠕動)系統,它甚至可以把食物從消化道末端一直堆到脖子。

吃進去的植物在高溫和消化酶,也有可能是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產生能量,維持這個系統運作。蜥腳類恐龍本身很懶,身體重的部分不用怎麼動,只要把身體挪到一片林子裡面,剩下的動脖子就行了,吃完之後換下一片。

蜥腳類的長脖子,是它們高效進食的重要「武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蜥腳類恐龍在低能耗的情況下,高速的獲得能量,自己消耗的還少。同時,它們也有類似鳥類的雙重呼吸系統,可以有效的維持大量氧氣供應,使得食物得到很好地消化吸收,維持很高的代謝。

總結而言,蜥腳類恐龍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異類,它們本身擁有的一系列有利於大型化的結構和生理特徵才造就了這個類群的大體型。

目前對恐龍體型演化的研究,一般認為不同類群的恐龍體型變化原因是不同的。不像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的體型演化方式是非常主動的,不同環境條件下都有適應這個環境並演化到大體型的動物類群。

一隻成年藍鯨,圖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3%9D%E9%B2%B8#/media/File:Blue_Whale_001_body_bw.jpg

很多人認為,自從人類出現後,動物的體型好像都變得比較小了,那動物界還存在像恐龍一樣體型龐大的動物麼?其實是存在的,人類已知體型最重的脊椎動物,也就是藍鯨,就與人類一起生活在這個時代。

轉載自|陝西科普

【來源:奉賢科技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天天科普 | 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那麼,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知道,恐龍尚未滅絕,現今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我們常吃的禽類——家雞就屬於一類獸腳類恐龍。如果氧氣含量高了,恐龍這類脊椎動物體型就大,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高氧環境下養雞呢?實際上,就脊椎動物而言,呼吸系統對空氣中氧氣的利用模式是非常主動的。其中,尤其以現生鳥類為甚。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相反,他們認為這些胖尾狐尾猴的基因中有著那麼一個「開關」,可以控制胖尾狐尾猴進入冬眠。舉個例子,胖尾狐尾猴在進入冬眠前,會胡吃海喝,並將儘量多的脂肪儲藏在尾巴當中。狐尾猴在準備冬眠時,它們可以通過某些方法來打開這樣一個「開關」激活解脂肪所涉及的基因,同時關閉處理碳水化合物的基因。
  • 為什麼熊冬眠可以睡很久,而人類卻不行?
    但動物冬眠中的「低代謝」並不一定與「低體溫」相關。 馬達加斯加有一種肥尾鼠狐猴(Cheirogaleus medius),它們可以在樹洞中「冬眠」7 個月。
  • 恐龍為什麼那麼大?
    眾所周知,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目前發現最大的恐龍是來自阿根廷的巴塔哥巨龍(Patagotitan),研究認為它的體重接近70噸。相比之下,現生最大的陸地生物非洲象體重「僅為」5噸左右。那麼,恐龍為什麼那麼大呢?
  • 全程無臺詞的「馭龍高手」,看就對了
    話不多說,回到劇情——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恐龍還沒有滅絕的史前紀年。有一個進化初期的原始人,就稱他作「人」吧。擁有智慧的「人」早已學會了,將磨得鋒利的石頭和木棍綁在一起,製作出新的武器。可即使擁有鋒利的長矛,看起來軟弱可口的人類,在兇險無處不在的史前世界,隨時都可能成為盤中餐。這世界,畢竟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正在捕魚的「人」,就差一點兒,就被鱷魚囫圇吞下。
  • 我的恐龍棘背龍圖鑑 科普知識分享
    18183首頁 我的恐龍 我的恐龍棘背龍圖鑑 科普知識分享 我的恐龍棘背龍圖鑑 科普知識分享 來源:18183 作者
  • 達爾文進化論真的「反智」嗎?又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中,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演化論的核心思想和機理,也就是「隨機差異的非隨機存活」。正如譯者葉盛先生所說:「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有趣的問題,為什麼人會起雞皮疙瘩?為什麼寄生蟲會控制宿主的行為?為什麼植物世界中一點點的差別就會被視為兩個物種,而外觀體形迥異的寵物犬卻是一個物種?
  • 為什麼現在的陸地物種很少能長到恐龍那麼大了?
    根據恐龍化石的研究和推測,目前已知的個頭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體長度約40-60米,體重最重約220噸,比藍鯨還要大!但是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地球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也遭遇到了滅頂之災,由此大型恐龍從地球上消失,而恐龍的一個小分支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鳥類。那麼,為什麼地球上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恐龍這麼巨大的陸地生物了?
  • 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
    人為什麼打哈欠企鵝用打哈欠來求偶,蛇在進食後打哈欠來調整下巴,豬打哈欠表示憤怒,那麼人為什麼打哈欠?通常哈欠都被跟「困」「無聊」掛上鉤,其實不是這樣的。打哈欠是人的一種本能。孕中期當你還是個胎兒時你就已經會打哈欠了。儘管其原理還未知,但目前認為這跟大腦的發育有關。
  • 趣談為什麼現在動物長不到恐龍那麼大?
    在同一個地球,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兩億多年前生存著恐龍。它們有的身體異常龐大,地震龍可以達到50多米長,體重近100噸,走路就像地震。而現在陸地最大的非洲象也不到10米,體重不足10噸。如果那時候有人,體型只相當於它們腳趾那麼大,在恐龍眼裡,估計是不屑一顧的。
  • 為什麼GPS定位的原理是「相對論」?
    沒錯,百萬英雄的第一場「百萬獎金場」,無數勇士在這一關競折腰啊……看著選了「定位理論」的各位,小悟空是真的覺得,太遺憾了……但是,遺憾歸遺憾,小悟空的求知慾也是滿滿的:到底為什麼GPS定位跟相對論有關係呢?科普答主 @火星一號 準備好了超詳細的回答:GPS的定位原理是應用了相對論嗎?
  • 人類長出龜殼會是什麼樣?日本人徹底把生物科普「玩壞」了
    沒錯,這個胸腔變大,圍繞著身軀,只剩半張臉和四肢伸出來的奇行種,就是人類擁有龜殼後的樣子。其實要說為什麼會有如此奇葩的形象,還得從烏龜一直被誤解的身體結構說起。龜殼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類似硬殼或衣服的存在,而是它們自身骨骼結構的一部分,主要是由肋骨組成的大胸腔,裡面還藏著肩胛骨和骨盆。
  • 世界那麼「色」,我想去看看
    為了能分辨出顏色,他在頭上裝上天線(電子眼),於頭蓋骨內植入晶片,能夠把眼前的顏色拍下來轉化為特定的聲波從而「聽見」顏色。他還因此成為第一個被政府承認的 Cyborg (電子人)。▲色盲藝術家 內爾·哈維森眼睛是我們的心靈之窗,它不僅點綴我們的臉龐,還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繽紛。然而有小部分人因為眼睛有色彩認知的障礙,以致於他們對色彩的觀點與大部分人截然不同。
  • 恐龍是外星物種?為什麼人類能出現文明,稱霸地球的恐龍卻不行
    大家都知道,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又猿人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這大約花費的500萬年左右的時間。在沒發現恐龍之前,人類一直在思考,在人類之前究竟是什麼物種統治著這個地球,還是說這種地球本就沒有生命,只是後來外太空投放來了生命,這才有了人類。
  • 「恐龍大明星」角龍家族中的老前輩——原角龍
    在龐大的恐龍王國中,提到角龍家族的明星恐龍第一個深入人心的非三角龍莫屬。但今天要介紹的則是角龍家族中較早出現的一位——原角龍!
  • 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恐龍,答案在這裡
    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恐龍?很多爸爸媽媽尤其是媽媽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恐龍長那麼可怕甚至可以說是醜陋,孩子們到底喜歡它們什麼?小編也是這些媽媽其中之一。,可以刺戳制服逃犯, 所以如果讓它去協助警察,可以偵破很多案件!
  • 科普時刻 物理也說:「沒錯,蟻人可能會回不來.」
    我們來看看對岸的一篇來自Pansci的科普文章吧Pansci泛科學是全臺灣最大的科學知識社群,類似於中國的果殼網。最近有國外神人透過蟻人的動作分析,證明蟻人的動作並不符合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來推測蟻人的動作應該要更加「奇怪」才對。 朋友都說這是沒有意義的研究,畢竟這是電影,是一部科幻電影,跟它認真其中的科學成分就輸了。
  • 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當人生產出「複製人」的時候,人是「複製人」的上帝,「複製人」必須忠誠於、服務於自己的上帝——「人」。當複製人擁有生育能力之後,人就從「神」的高處跌落,複製人不再是被創造者,他們開始擁有了與「人」同等的地位,他們成為自己的上帝,無需成為人的奴僕。而當人可以修改自身基因的時候,一個問題便自然出現——人類中的「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們又何以成為造物主支配其他人的命運?誰給了他們這個權力?
  • 那麼多科普說燕窩沒用,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哭著喊著要買
    緊接著,又傳出吸引明星陳數投資、章子怡代言的網紅燕窩品牌「小仙燉」被北京朝陽區統計局處罰的消息,原因是「錯報」3000萬虧損[1]。再看實際吃的量,吃一盞燕窩大約5g左右,也就能獲得3g左右蛋白質,寥寥無幾了,實在談不上「大補」。
  • 「出發,去火星!」科幻世界X國星宇航火星科普沙龍即將開啟 直播地球同步線上衛星全直播
    」它將主要執行環繞、著陸和巡視3大任務完成包括火星表面物質組成、地質構造特徵研究等六項科學目標這個項目的啟動將刷新世界對中國的認知拓寬中國對宇宙的邊界不能來現場圍觀的粉絲也不用遺憾直播地球APP將全程進行衛星全直播哦~人類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