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心心念念的周五了,這周討論的話題是——
剛出樹洞,正文開始。
冬眠動物通常分為專性、兼性兩種,前者是無論環境溫度、食物狀況如何,每年冬季自發進入冬眠的動物;而後者通常只在冷應激、食物匱乏的情況下進入冬眠。
冬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而有冬眠習慣的動物,仿佛都自帶超能力。
熊的冬眠可能持續 6 個月,在這期間,它們有特殊「姿勢」維持一定的機體功能:當它們處於冬眠狀態時,體內會進行蛋白質和尿液循環,且冬眠結束後肌肉不易萎縮。
其中北美黑熊(Ursus americanus)可以將心率從 55 次/分鐘降低至 9 次/分鐘。在冬眠期間,它們甚至數月不用拉便便,這是怎麼做到的?
威武雄壯的北美黑熊
根據一項為期 3 年的研究,研究者發現了一個簡單粗暴的答案——靠「便秘」。
在長達半年左右的冬眠中,北美黑熊會在大腸末端用便便形成一個最長近 7cm 的「塞子」,腸道會吸收塞子中的水分,這些便便因此乾燥變硬,以阻擋腸道內的便便「破門而出」。
而當冬眠結束,這些熊會來一泡陳了半年多的便便,然後開始覓食(有氣味的回答)。
在我們通常認知裡,冬眠好像通常和低體溫相關。
比如北極地松鼠(Spermophilus parryii),主要出沒於北美的極圈苔原地帶。
萌萌噠的北極地松鼠
它們夏季收集食物,開始為冬眠增加體脂,並在夏末為來年甦醒囤積食物。
而到了冬季,北極地松鼠會變成一根「冰棍」——它們的核心體溫、血液溫度、結腸溫度可降至 0°C 以下,心率下降至每分鐘一次。
在這樣的低溫下,動物的血液可能能產生冰晶或凍結,這對細胞結構的影響是破壞性的;而有理論認為,北極地松鼠可能通過體液等方式,清除血液內的冰核,防止冰晶的形成,並使血液在過冷狀態下保持液態。
但動物冬眠中的「低代謝」並不一定與「低體溫」相關。
馬達加斯加有一種肥尾鼠狐猴(Cheirogaleus medius),它們可以在樹洞中「冬眠」7 個月。
Petra Lahann - own work by Petra Lahann
比較有趣的是,低(體)溫不一定是冬眠(低代謝)的必需條件,至少在肥尾鼠狐猴來看不是。
馬達加斯加在冬天的氣溫可以達到 30°C 以上,而它們的體溫也不一定是恆定的,如果棲身的樹洞隔熱較差,則肥尾鼠狐猴的體溫可能隨著環境溫度升降而變化。
「當然可以」,甚至可以冬眠數千年(大霧!
阿姨壓一壓~~ | JOJO的奇妙冒險·戰鬥潮流
好了玩梗結束!
根據個別資料,人類有過類似冬眠的記錄。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doi:10.1136/bmj.320.7244.1245),作者稱過去(公元 1900 年左右)俄羅斯普斯科夫州的農民,由於冬季食物匱乏等原因,有類似冬眠的習慣:
在下雪的第一天,一家人在室內圍在爐火邊沉睡,每天醒來一次,用水洗淨一塊硬麵包(能維持 6 個月的量)並吃下;每天有一人輪流照看爐火及家人。
前面提到,和低(體)溫相關的低代謝,通常在冬眠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在已有的記錄中,不乏人類在低溫中恢復的案例,這為針對「人類能否冬眠」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參考——
1999 年 5 月,一位名為 Anna Bagenholm 的放射科醫生,在挪威的納爾維克(Narvik)滑雪時失足掉入冰凍的溪水中,被發現時全身僅有腳在水面以上,約 80 分鐘後才被救起。
她被救起時,體溫只有 13.7°C,瞳孔放大,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救護團隊連續搶救了 9 個小時,逐漸幫其恢復體溫。
納爾維克北部 | larsjuh - Narvik,CC BY 2.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652627
第二天,Anna 的心臟終於開始恢復工作。又經過了 10 天,她從昏迷中甦醒,並於當年 10 月重新回歸工作。
這位醫生「死」而「復生」的案例,被記錄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doi:10.1016 / S0140-6736(00)01021-7)上。
為什麼 Anna 在呼吸、血液循環都停止的情況下,還能從極端低體溫中恢復?
奧斯陸國家醫院的一位教授認為,Anna 之所以能成功獲救,可能是由於事故期間新陳代謝減緩,且低溫狀態下組織所需的氧氣減少。
而當時負責 Anna 救治的醫生吉爾伯特認為,當時她的大腦處於極度低溫狀態,幾乎不需要氧氣,因此在缺氧的情況下也能存活較長時間。
但 BBC News 稱,體溫極低的患者,存活率並不高;根據統計,體溫降至 28°C(82°F)以下的成年人的存活率為 10%–33%。
當然啦,雖然人類可能從這種低溫、低代謝的極端情況中再次甦醒,但這並不代表人類可以像熊一樣冬眠數月而機體不受損。
如果人類像熊一樣在冬眠前大吃,還沒冬眠可能就會患上代謝性疾病,像是肥胖症、II 型糖尿病 balabala。
熊等冬眠動物能夠冬眠數月,是因為它們進化出了獨特的行為和生理適應性,通常包括季節性的攝食行為,代謝活動和肥胖症調節等。
而根據今年 11 月在《Cell》上發表的一篇研究(doi:10.1016/j.celrep.2019.10.102),研究者比較了一些冬眠哺乳動物的全基因組加速進化模式,發現了哺乳動物致肥胖表型的部分候選順式調控元件。
這類動物冬眠前通常會增重 30%-50%,出現肥胖、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等現象——這與人類代謝症候群的某些表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這類動物的胰島素抵抗是可逆的。
但研究者並沒有發現這類冬眠動物的「冬眠基因」——冬眠現象涉及到的基因在冬眠、非冬眠動物中普遍存在。
雖然對於人類來說,冬眠涉及到調節體內新陳代謝、處理代謝廢物,甚至記憶的保留等多方面控制冬眠表型的順式作用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還沒有被解析完全。
但目前對冬眠動物的研究,可能有利於科學界對人類代謝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療。
所以如果有冬眠超能力,你想要嗎?
ps:又到了老闆作妖的時候,他說今天「在看」超過36,下周一允許我「冬眠」遲到半小時(咳咳你們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