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進化論真的「反智」嗎?又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

2020-12-05 米豆君

今天,我推薦的書叫《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剛好是多倫多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推薦閱讀書目。不像其他繁雜的教科書,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平實,又用很多簡單明了的例子,解釋了演化論的核心理念。

其實,回顧一個科學界重要理論證實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提醒我們尊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並且還要學會向日漸抬頭的反智主義說「不」。

我看過一篇很火的短文,說的是:「假如一個國家穿了 60 年秋褲,就再也沒可能脫下它了。給人們穿上保暖的秋褲,人的雙腿和關節的抗寒基因會在幾代內消失。」每個高冷而嚴肅的生物學家,在聽完這段話之後,都會忍不住發笑,因為這有違演化論的基本條件。然而,類似的言論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人用演化論為種族歧視進行辯解。那今天,就讓我們來正經地聊聊演化論,破除這些謠言。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中,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演化論的核心思想和機理,也就是「隨機差異的非隨機存活」。正如譯者葉盛先生所說:「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有趣的問題,為什麼人會起雞皮疙瘩?為什麼寄生蟲會控制宿主的行為?為什麼植物世界中一點點的差別就會被視為兩個物種,而外觀體形迥異的寵物犬卻是一個物種?了解了這些,下次再去動物園或博物館的時候,你的觀感就會大不相同:無論是動物還是化石,都不再只是一個個枯燥的名字,而蘊含著一個個傳承了千萬年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作者科因教授重點探討了三個問題:

第一,什麼是演化論,化石為什麼會是支持它的證據。

第二,演化這一過程由什麼因素推動。

第三,當今社會對於演化論的質疑是否合理。

讓我們先來解答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演化論,化石為什麼會是支持它的證據。

現代演化論的核心實際可以總結為兩句話:一個在 35 億多年前的原始物種,或者一個可以自行複製的分子,逐漸演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種。而這一過程中,大多數演化改變由自然選擇決定。

讓我們先來聊聊演化本身。今天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很多動植物,在遠古的時候,都是不存在的。我們人類,也是從猿一樣的生物演化而來。所有的物種,包括人類,事實上都在演化,但是速度卻千差萬別。面對巨大演化壓力的物種,往往會快速地演化,比如鯨類和人類。而一些俗稱為活化石的物種,在數億年中基本沒有變化,銀杏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電影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神奇的針劑,注射之後,一個人馬上就能長出三頭六臂。而在現實世界中,物種的演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個新特徵的演化往往需要成千上萬代,甚至上百萬代的時間。剛剛我們提過,因為演化壓力的不同,不同物種之間的演化速度有快有慢。其實,出於相同的原因,同一個物種的演化速度也是時快時慢的。當一個物種移居到新環境的時候,演化壓力激增,演化速度就會加快,而當它適應了新環境之後,演化的速度往往就大大降低了。

今天的地球上,居住著超過 1000 萬個物種,這些多種多樣的生命,實際來源於一個祖先,這就涉及演化論中物種形成的部分。物種形成,不過意味著演化出了不能彼此交配、交換基因的兩個物種。面對不同的演化壓力,不同棲息地的種群間,會逐漸演化出一些差異性。日積月累,這些差異被逐漸放大,最終達到了無法進行種間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無法產生可育性後代的程度,也就是教科書中所提到的,「生殖隔離」。

人們總是把生命史詩比為一顆蒼天大樹,事實也的確如此。所有的物種都源自同一個祖先,同一個主幹,經過不斷地演化、分岔,變成今天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是樹的末梢。我們可以想像,對於任意的末梢物種而言,只要向上遊追溯,總會找到一個交叉分裂點,也就是兩者的共同祖先。但如果我們有機會穿越回這一時刻,並不會看到什麼特別之處。現代化石證據表明,恐龍和鳥類有著共同的祖先。然而,我們不會在恐龍的分叉處看到突然會飛的鳥類,我們看到的,只會是稍有差異的兩個恐龍種群。所有的重要改變,實際上都發生在分化之後的數千代中。自然選擇作用於其中一個枝丫,才演化出了有飛行能力的鳥類。整個過程是漸進的,每幾十代相差一點點,數千代下來積攢的差異,就形成了物種的分化。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種說法,黑猩猩是我們的近親。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和黑猩猩確實是兩個親緣關係較近的物種,因為我們的共同祖先年代比較接近於現代,大約存在於 600 萬年前。在這段時間內,兩個物種之間積累了一定的差異,但並沒有到所謂天崩地裂的程度。而親緣關係遠的物種,共同祖先存在的年代也會相對久遠,例如人和嚙齒類動物的共同祖先存在於大約 7000 萬年前,我們和老鼠看起來完全不同,也是因為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兩個物種不斷演化、積累差異的緣故。在生物學發展的早期,科學家們往往利用外在的特徵來進行歸類,判斷兩個物種之間的關係。而現在,藉助現代科技,我們可以使用 DNA 測序,檢測生物基因序列的相似程度,來判斷物種演化上的親緣關係。而根據共同祖先的思想,如果發現鳥類和爬行類的 DNA 接近,那麼,應該可以在化石中找到兩者的共同祖先。化石,事實上也成了演化論最強大的證據之一。

一直以來,人們都知道化石的存在。易經中說,「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據推測就是古人在野外發現化石後的感嘆。而化石的發現,也很有可能啟迪了古代人類,讓神話中的怪物變得更加具象,栩栩如生。但是,對於化石的研究起步得很晚,即便是到了十九世紀,人們對於化石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超自然力量產物這一層面。直到近代,人們才意識到化石的真正意義。

化石中,蘊含的是生命的歷史,然而它的形成,需要非常特殊的環境。首先,動植物的遺骸必須沉入水底,被沉積物快速覆蓋,避免腐化或者被吃掉,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化石。由於植物或陸生動物死在湖泊或者海洋底部的概率極小,所以它們的化石也相對較少。不僅如此,由於動植物殘骸中的軟組織部分很難形成化石,這就導致我們對古代生物的了解嚴重失衡。考慮到種種因素,化石對於演化的記錄,實際上是不完整的。大約只有 0.1%到 1% 的物種,能夠出現在已知的化石記錄中。好在,這些化石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證據,幫助我們了解動植物的分化事件。

那麼化石是如何成為演化論的證據的呢?

首先是演化的整體圖景,如果我們縱觀所有化石,我們會發現,早期的生命形式極為簡單,而複雜的生命在很長時間之後才會出現。更重要的是,最年輕的化石,與現存物種最為相似。光合細菌,出現在 35 億年歷史的沉積巖層中,它們逐漸演化成真核生物,擁有了細胞核和染色體。接下來,大約 6 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出現了。這些物種不斷分化,變成了現在地球上的各個物種,而化石忠實地記錄下了這一切。

另外,化石所記錄的過渡形態,給予了科學家們無限的支持。根據演化論,任意兩個物種之間都有一個單一的共同祖先,而化石恰恰提供了共同祖先存在的證據。魚類到兩棲類的演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直到大約 3.9 億年前,地球上唯一的脊椎動物還是魚類,但是,在 3000 萬年之後,出現了在陸地上可以行走的四足動物,這些動物和今天的兩棲類動物有很多相像之處,有扁平的頭部和身體,然而它們的其他特徵,又和早期魚類非常類似。根據演化論,在這 3000 萬年中,一定出現過一個過渡形態的生物,事實上也的確如此。2004 年,科學家在加拿大北部的沉積巖中,發現了提塔利克魚,也就是演化圖景上的過渡環節。它有魚類的鰓、鱗和鰭,但也有很多兩棲動物的特徵,比如頸部,也就是俗稱的脖子。更為重要的是,提塔利克魚有兩個獨有的變化,一個是,它有強壯的肋骨,科學家猜測,這有助於把空氣吸入肺中;另一個則是,相比魚類來說,提塔利克魚的鰭中骨頭更少,使它擁有了更強壯的四肢。這些特徵,讓它更好地適應了淺灘的生活。提塔利克魚邁向陸地的一小步,成了所有脊椎動物的一大步,進而造就了今天生活在陸地上每一種有脊椎的動物,比如你我。

正如開篇中所提到的,一個在 35 億多年前的原始物種,或者一個可以自行複製的分子,逐漸演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種。化石默默地記錄了這一切,為我們提供了演化論的證據。

了解了演化論的概念和證據之後,你一定好奇了,那演化是被什麼所驅動的呢?這裡,讓我們來看下書中的第二個要點,演化論的引擎。

大自然裡的各種動物,看起來都是完美地適應了它所生活的環境。北美黑啄木鳥,每秒鐘可以擊打樹幹十五次,每次擊打的力量,相當於我們人類用馬拉松衝刺的速度撞牆。一些寄生蟲,為了獲得自身的增殖,改變了螞蟻的外觀和行為,讓鳥兒誤以為螞蟻是美味的漿果,而蟲卵則隨著鳥兒的排洩物散播四方。有了這些例子,早期的博物學家會相信動物是上天設計的產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用了完整的一章來推翻這樣的神創論思想,並提出了自然選擇的概念。這一理念也被不斷地證實。為了理解自然選擇是如何起作用的,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毛色的例子。正常顏色的美國倉鼠有著棕色的毛皮,它們在深色土壤中挖洞。但是在佛羅裡達州,美國倉鼠卻是淺色的。直覺來看,這種蒼白的顏色是一種偽裝,讓倉鼠可以在白色沙丘中更安全地覓食,而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沙灘上,毛色淺的老鼠比深色老鼠擁有更大的存活機會,因為後者更容易被發現。毛色淺的老鼠有更多的機會繁殖後代,淺色基因有更高的概率能夠一代一代傳遞,長此以往,種群就由深色變為了淺色。這個過程就是自然選擇,淺色基因提高了存活率和繁殖率,種群裡的毛色分布也逐漸向淺色靠攏。這個被自然選擇所推動的過程,被稱為演化。科學家把它定義為——「一個種群內基因頻率的變化」。

自然選擇的過程,需要三個條件。第一,最初的種群必須有差異性。比如,種群中的老鼠,必須有不同的毛色。如果沒有淺色老鼠,自然也無從選擇。第二,差異性的一部分必須源於基因的改變,也就是說,差異性必須要有遺傳基礎。如果毛色深淺不由基因決定,雖然淺色老鼠能在沙灘上更好地生活,然而這個差異卻不能傳遞給下一代,也就不會存在演化上的改變。現實世界中,差異性往往就來自於基因的突變。正是隨機的基因突變,使得一些老鼠獲得了白色的毛髮,有了更高的存活率、更多的後代,從而完成了種群的演化。第三,基因的差異性必須影響到個體產下後代的可能性。如果兩種不同基因型產下後代的概率一樣,自然選擇也無從發生。正是因為淺色老鼠存活率高,繁殖數目因此增加,才使得淺色基因在種群中逐漸變多,完成了種群的演化。演化是一個代代相傳的過程,而產下後代才能完成兩代之間的基因傳遞,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總結來說,基於選擇的演化是隨機和規律性的結合。基因的無規則突變,使得物種產生一定的特徵上的差異。這些突變的發生是隨機的、沒有方向的、雜亂無章的,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而帶有某些特徵的種群,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會獲得一定程度的優勢,使得它們能夠更好地繁殖,讓種群內這一基因的頻率增加。這也是自然選擇的精髓:「隨機差異性的非隨機繁殖」。

自然選擇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物種的演化。比如,四足動物的腿來自於突變之後的魚鰭,在沒有捕食者的陸地上,能夠行走這一特徵,給予了個體一定程度上的繁殖優勢,使得四足動物的種群日漸龐大。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是,在自然選擇中,優勢是以繁殖的方式傳遞的,僅僅增加生存時間則沒有用處。假設存在著一個基因,能使人們長生不老而不孕不育,那帶有這個基因的人,只能孤獨終老,並沒有辦法來推動演化,因為這個基因無從傳遞,也沒有辦法增加它在種群內的頻率。相反,如果存在一個對於生育有利、使人早衰的基因,在自然選擇的推動下,在種群內的頻率反而會增加。

了解了自然選擇的核心,「隨機差異性的非隨機繁殖」之後,我們來聊一聊對於自然選擇的誤區。

對於自然選擇的認識誤區,首當其衝的就是,所謂自然選擇有利於物種的概念。事實上,自然選擇是針對個體而言的,甚至會演化出有利於個體、然而對物種有害的特徵。在獅子的世界裡,當幾隻公獅擊敗了獅群中原來的霸主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對還沒斷奶的小獅子的大屠殺。這個行為,對獅子種群而言無疑是有害的,然而對入侵的獅子而言,卻是好事,因為它們可以快速繁衍得到自己的下一代。所以選擇是自私的,選擇是利於個體的。

第二個認識誤區是,人們總會認為,像遊戲中的科技樹一樣,自然選擇是有完美結局的,甚至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用演化論為種族歧視辯解。實際上,自然選擇這一過程,選擇的並不是完美,而是最適合某一環境的特徵。高鼻梁白皮膚,並不比矮鼻梁黑皮膚更高級,只是更適應寒冷地區的環境。演化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只在乎「適合」二字。英文中的 Evolution,在中文語境下常見有兩種翻譯,「進化」和「演化」。很多時候,人們會混用這兩個詞彙,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進化」的「進」字,往往會讓初學者混淆,讓人認為,生物從低到高,在不斷發生著進化,就像口袋妖怪裡發生的進化一樣。事實上,演化要比進化,更加貼近英文 Evolution 的意思,也更接近達爾文的思想。基於以上的原因,在這次讀書會解讀中,我們都會使用「演化」這一表述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夠理解生命的演化並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

第三個認識誤區是,自然選擇並不是演化的唯一推動方式。以血型為例,如果一個人的血型是 AB 型,且只生一個孩子,那麼 ta 的後代有 50%的可能性會獲得 A 的基因,也有 50%可能性獲得 B 的基因。繁殖的過程,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基因的抽樣。對小規模種群來說,基因隨機抽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基因的頻率,使得種群發生演化,這個過程被稱為「基因漂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阿米什人,這是一個小型的宗教族群,「基因漂移」使得他們擁有了異於美國本地人的血型頻率。有些時候,甚至不需要繁殖來做抽樣,某些地區內的基因的頻率也會發生變化。比如,在北美原住民中,幾乎不存在 B 型血的基因,這是因為,1.2 萬年前,從亞洲來到北美地區的移民們,幾乎沒有 B 型的血型。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創始者現象」。無論是「基因漂移」,還是「創始者現象」,實際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演化。自然選擇是演化的主要推動者,而不是唯一的引擎。

簡而言之,自然選擇可以被解釋為「隨機差異性的非隨機繁殖」,這是一個有方向性的過程,也是大多數演化的機理。當然,「基因漂移」等其他隨機過程,也在演化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 35 億年的演化史中,它們塑造了當今世界上的每一種生物。

我們已經了解了演化這一過程由什麼因素推動。最後,讓我們來聊聊當今社會對演化論的質疑。

演化論不僅僅是一個科學理論,它是一個事實。今天,我們知道,生命體在不斷演化,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共同祖先分化變成了不同的物種,而自然選擇是這個過程的主引擎,無數的證據支持著這一結論。當然,有很多細節我們仍然不甚了解。性別選擇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基因漂移」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何理解生命大爆炸,為什麼幾百萬年中就出現了如此多的物種?演化論的批評者往往會抓住這些爭論,以此推斷演化論存在錯誤。但是,這些爭論無關演化論的主體,他們反而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使得科學家不斷研究、驗證進化論的存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爭論的科學是不會進步的。

達爾文告訴我們,人類和所有物種一樣,是隨機差異性的非隨機存活塑造的。塑造了松鼠、麻雀、鯨魚的力量,同樣也塑造了我們。很多人對這樣的理念有著深深的憂慮,認為認同進化論,就代表著人類與野生動物無異,就是拒絕倫理道德。美國的保守哲學家和智能設計論的鼓吹者南希·皮爾斯曾說:「為什麼公眾如此熱情地關注一個生物學的理論?因為人們意識到,除了科學理論,還有別的什麼也在風雨飄搖之中。他們知道,一旦在科學教室中講授了自然主義的演化論,那麼沿著走廊的歷史教室,社會學教室,家庭教室都會開始講授自然主義的倫理觀。」

這番言論,實際上也代表了很多人對於演化論的質疑。然而,演化論中並不存在倫理,它只是解釋生命演化的一個理論,而不是探討生命為何存在的哲學方案。它不會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或者不應該做什麼。演化論和社會倫理滑坡並沒有聯繫。

我們並不是演化論所控制的木偶,的確,我們行為中的某些方面確實是由自然選擇所塑造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是自私自利的。這個世界上確實充滿了自私與不道德,但也有無數的奉獻與感恩,它們都來自於演化所帶來的烙印。在羅馬時代,人們認為,觀看鬥獸是最好的娛樂活動,而現在並沒有人會這麼認為。時至今日,平權運動已經被認為是很自然的事,我們幫助貧困人口,善待動物……這些都與演化無關。演化只能告訴我們自己來自哪裡,而不是我們該去向何方。

相關焦點

  • 打倒了達爾文,進化論就被推翻了嗎?
    可是,進化論還是巋然不動,無論她在自媒體上被推翻了n次。不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進化論從來就沒有被推翻過。因為,假設進化論真的被推翻了,只要推翻一次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推翻無數次。既然媒體上天天報導進化論被推翻了,恰好就說明了進化論沒有被推翻。就如同有的網痞天天在自媒體上造謠,說發現了轉基因食品有害。但是,無論它們造謠多少次,依然沒有一個算得上確鑿的證據。
  • 否認了達爾文,進化論就被推翻了嗎?
    否認進化論的人,在證據完全做不到,就轉而去攻擊達爾文,好像找到了達爾文說過的錯話,就可以推翻進化論似的。就目前在大陸的自媒體上,進化論已經被「民科」們推翻了無數次,幾乎每個月都能看見聳人聽聞的大標題——進化論被推翻了!可是,進化論還是巋然不動,無論它在自媒體上被推翻了n+1次。
  • 打倒了達爾文,進化論就被推翻了嗎?
    否認進化論的人,在證據完全做不到,就轉而去攻擊達爾文,好像找到了達爾文說過的錯話,就可以推翻進化論似的。就目前在大陸的自媒體上,進化論已經被「民科」們推翻了無數次,幾乎每個月都能看見聳人聽聞的大標題——進化論又被推翻了!可是,進化論還是巋然不動,無論它在自媒體上被推翻了n+1次。
  • 100多年過去了,為何達爾文的進化論仍是假說?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古代,人們會覺得是「神」創造了一切,東方的「女媧造人」、西方的「亞當和夏娃」,都大同小異的表示人類的出現,和「神」的創造有關,但是,事實上真的這樣嗎?達爾文的進化論假說提到進化論,人們都會想到達爾文,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事實上是「假說」,因為它缺少很多關鍵性證據,而這些證據,恰恰是證明物種是進化而來的關鍵。那麼,無法證明達爾文進化論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 達爾文進化論被推翻是真的嗎?500名美科學家聯合反對
    科學家們已經一次又一次的發現顛覆「進化論」的歷史遺蹟,500多名美國科學家聯合籤名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在這些科學家聯合籤名的反對文章中寫道:「我們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表示非常懷疑」。這篇文章還稱:「我們對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理論表示懷疑。我們認為,作為科學家,我們有責任要求各領域科學界進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確定達爾文的理論是否合理」。
  • 首次證明!達爾文進化論有了實證,人類活動或將影響物種未來進化
    自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就一直受到主流科學的挑戰。進化論是否靠得住?進化論的可信度有多高?一時之間各種質疑風雲而起。2014年《自然雜誌》還曾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進化論》的評論,正反雙方的科學家對於這一理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隨著時間推移,就連進化論自身也開始演化出不同的流派。
  • 進化論被推翻三大理由,進化論最大的缺陷有哪些?
    進化論最大的缺陷有哪些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達爾文發現了進化論,這是相當重要的甚至於最終成為了現代科學的研究基礎,當然很多方面還是比較符合進化論的,比如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會那麼長等問題就是比較符合的。
  • 500多名美國科學家聯合籤名反對達爾文的進化!
    超過500名擁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聯合籤署了一份聲明,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了質疑。籤署聲明的科學家當中,有的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俄羅斯科學院享有很高聲望的成員。2001年,PBS電視臺為宣傳其「進化」系列節目發表聲明稱:「實際上,世界上的每一個科學家都相信進化論是正確的。」就在那個時候,西雅圖的「發現學會」對PBS的言論首次提出了質疑。­
  • 達爾文進化論漏洞百出?
    今天,筆者要帶大家看一看我們從小學到的生物知識,「生物進化論」,也是目前的唯物主義世界頗為主流的一種人類起源的假說。當然目前為止也只是一個假說而已,沒有完整全面的證據能夠確切證明「生物進化論」的真實性,畢竟人類的科學也就是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假說被提出和推翻的過程中慢慢完善和進步的。
  •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
    在這一過程中,生物體不斷發生變異(或者突變),那些在生存競爭中具有優勢的突變體,就被自然界選擇出來,經過漫長的歲月,反覆的突變、選擇,終於產生了人。在這個實驗的範圍以外,原有的標準方程可能無效,因此在這個實驗範圍以內,該方程或規律是事實,而在此範圍以外,只能假設原有的標準方程可能成立,但在未經精確證明之前,它並不是事實。(三)進化假說無法用科學方法證實在科學上,假說經過大量事實證明之後方能上升為科學理論。在大量事實中,若有任何一項事實與假說推論的結果不符,則假說就不成立。「廣進化論」或「自然進化論」是一個假說。
  • 達爾文進化論有什麼缺陷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生物進化是通過「變異」和「自然選擇」,其中「變異」是隨機發生的,生物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來引導。人們對自然選擇說主要有如下疑問:第一種認為自然選擇理論不能像物理學或化學定理那樣能夠通過實驗來證明,是「不能被證明的理論」。
  • 為什麼總有人想要推翻進化論,難道進化論真的錯了嗎?漏洞在哪?
    如果要問近代最偉大的理論有哪些?進化論絕對能夠榜上有名。進化論對於人類起源發展做出比較權威的解釋,從《物種起源》首次發表到現在已經有百年歷史了,但是越是經過時間的發展事情好像有點不對勁吧,怎麼有越來越多的人反對進化論,甚至要推翻進化論呢?難道進化論真的錯了嗎?那進化論的漏洞在哪裡呢?
  • 創造與進化 | 達爾文的進化論到底講些什麼?
    第一方面是記述達爾文觀察各種生物的現象,將自然界的生物從低等到高等進行分類。  第二方面是微觀進化論。根據他的觀察,他發現在一個物種之內,因著外界環境的不同和變化(如地理位置的變化、食物來源的不同、氣候的變化、人為的馴養、人工的雜交等),生物可以出現許多不同的變異,使生物界多採多姿,這就是所謂微觀進化論。這是達爾文根據他的觀察,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和事實。
  • 達爾文的進化論存在致命漏洞,人類或一直都被誤導,你相信嗎?
    在結束了跟隨「小獵犬」號全球航行的二十多年後,達爾文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被很多人質疑,並且從發表開始,就一直迎接著各方評論的理論——進化論,一開始,達爾文在進化論中表示,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因為和當時人們奉為真理的《聖經》相牴觸,所以,後來達爾文不得不刪除了關於人類起源的這個章節。
  • 達爾文進化論不再站得住腳
    直到達爾文說你家老祖宗可能是猴子來的,這倒是不少人信了。不過別急,現在有很多證據證明你家老祖宗不是猴子來的。其實就連達爾文自己都說「如果可以證明有任何複雜器官不可能通過無數、持續、微小的改變形成的話,我的理論將絕對失敗。」
  • 三點事實,能否證明達爾文進化論是錯誤的,人類是外星人創造的?
    最早的人類出現的時間,距今大約四五百萬年,而人類有記載的歷史才僅僅一萬年左右,那麼,我們人類是如何起源的呢?真的是外星人設計的嗎?本篇文章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那麼,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人們也試圖找到一些其他的假說,並且也尋找一些證據證明進化論站不住腳,我們先來看看這些所謂的證據。
  • 有很多人反對進化論,那些反對進化論的人,有什麼證據呢?
    很多人反對進化,那些反對進化論的人,有什麼證據呢?文/濤聲依舊有很多人反對進化論,那些反對進化論的人,有什麼證據呢?很多人一直以來對於人類的起源都是非常的感興趣,人類到底是從何而來呢?其實早在很久之前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研究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對於人類起源的最好詮釋,但是從達爾文進化論出現到現在一直都有人反對這種言論,這些反對進化論的人往往對於進化論的意見都是非常大的,那麼他們具體來說有著什麼樣的表現呢?下面讓小編給大傢伙具體的介紹一下。
  • 存在致命漏洞的進化論,達爾文自己否定了?或會讓進化論崩潰
    文/仗劍走天涯達爾文自己否定了?進化論存在致命漏洞?或會讓進化論崩潰人類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說起進化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1842年《物種起源》由達爾文寫出,曾一度引起當時社會的熱論,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人類對起源科學的探討。最後,進化論的假說成為了人類起源的主流觀點,雖然大多數的人都很相信進化論對人類起源的解釋,但是因為其中缺乏關鍵性的證據,仍然受到了很多的質疑。
  • 進化論缺少太多證據
    有幸拜讀隋鴻錦教授新近編撰的《達爾文的證據》,作為一名生物領域的工作者,在驚嘆於現代生物塑化技術的同時,不得不為這些親眼見證的「證據」拍案叫絕,不僅僅因為其深奧的學術性,更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證據」所表現出的藝術性將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表現得淋漓盡致。
  • 基督教團體拍攝紀錄片挑戰達爾文進化論
    佛教在線訊 近日,一個由非牟利的基督教護教事工組成的聯合組織——創造論國際事工正在拍攝挑戰進化論的紀錄片。該事工希望趕在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紀念的時候重新挑戰這個人們深信不疑的進化論。   2009年2月12日是紀念物種起源150年周年以及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的日子,事工指出這是個難得的全球教會聯合挑戰進化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