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存在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科學家如何尋找化石證據?

2020-12-03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日前,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對古生物學家來說,通過地質圖就知道地球表面哪個區域可能有哪類化石,那麼科學家是如何尋找恐龍化石的呢?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古生物學家徐星演講實錄:

大家下午好!我們知道恐龍的一支變成鳥類這是世界科學界大家認可的結論,在這個大的框架下,有一個困惑了古生物學家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就是龐大的恐龍怎麼能會變成輕盈的鳥類?怎麼學會飛?

這是很困惑大家的問題。有問題就有人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每個科學家平時要做的事情。很多科學家想辦法解決恐龍怎麼飛翔藍天這樣一個科學問題。所以在過去幾十年當中,提出很多很多的假說。比如說有人認為恐龍是通過奔跑,然後慢慢演化出自己飛行結構,然後讓飛向了藍天。然後另一種假說,飛行會在樹棲動物當中產生,也就是動物會藉助重力,來學會飛行,這從力學的角度是非常自然容易的。還有一些假設說有一些早期的恐龍在奔跑爬坡當中慢慢演化出翅膀,然後學會了飛行。不管怎麼樣,要回答這些問題,最重要的對古生物學的研究來說要找到化石的證據,我們每天工作不是每天都去找化石,我們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尋找化石證據,用這些證據解答像飛行起源其他一系列的古生物問題。

對於公眾來講很好奇,你們怎麼知道哪裡有化石?你們怎麼採集這些化石的?對於公眾來說我們在城市當中,我們看見的是鋼筋混凝土,我們很難想像化石怎麼出來的。大家想想自己要去哪個地方玩,我們首先查交通圖,如果到廣西,我要知道從北京到廣西自駕車,交通圖告訴我去到哪裡,我們去海邊要知道沿海有哪些城市,對古生物學家來說我們通過地質圖知道地球表面哪個區域可能有哪類化石,這是作為恐龍古生物學家最常用的研究渠道。我們還有其他渠道也會告訴我們哪裡有化石,一旦知道了這個區域以後,我們就會到這個區域工作。

這兩張照片顯示出了我們生活環境,大多數是戈壁沙漠地區無人區,我們每天工作很簡單,早晨出去睜大你雙眼在目標巖石當中尋找,一天也許走十公裡二十公裡,有人說你怎麼走那麼慢,對於找化石來說你走太快會錯失很多的機會,這種漫長尋找是我們找化石最重要的步驟,如果運氣好找到了化石,那麼就要做一個判斷,我們把化石採集出來,需不需要運回實驗室。

我剛才研究的問題,恐龍怎麼變成了鳥類?怎麼演化出來的飛行?沙漠地區並不是合適的區域,一般典型的戈壁沙漠地區,巖石都在河裡或者沙漠當中形成的巖石,比如說叫做泥巖或者沙巖,這種巖石當中沒有我們需要找到的信息,我們知道恐龍變成鳥類最重要的結構是演化出翅膀,今天鳥類翅膀最重要的結構就是羽毛,在泥巖和砂巖當中很難保存羽毛的結構,所以我們換一個地方尋找化石。

我剛才講了我們典型區域是戈壁沙漠地區,但是還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尋找化石的,比如說北京的周邊地區,大家去河北旅遊走遠一點到遼寧你發現那裡有很多山脈不是很高,但你走近仔細看,你發現山脈當中有一種特殊巖石就是頁巖,這對保存軟體組織像羽毛痕跡非常有利。過去這些年,遼西和周邊地區科學家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化石,這個地方找化石跟我剛才講戈壁沙漠地區找化石完全不同的環境。遼西植被非常豐富,我們住在遼西農民的家裡,一個炕我們住十幾個人,晚上睡覺你可以聽到什麼聲音,可想而知。

重要是我們在這樣的地區找到我們需要的化石,這是1997年我本人第一次到這個區域尋找化石的場景,大家可以看見已經開始下雪了,我們挖的場景是一個化石坑,坑有很多冰楞子,非常寒冷的環境,條件非常艱苦,我們幹了三四十天,但是非常遺憾沒有收穫。這樣的野外經歷我們經常遇見,你會很辛苦工作,但是一年下來沒有什麼結果,這對研究古生物學者心理上是巨大的考驗。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在野外最後一天晚上來了一位農民,到我們住的房間裡,告訴我們他在前一年在這個地區發現很碎的碎片,這些碎片有用的話可以給我們作為科學研究,我們當時想農民發現碎片會有什麼用處,但是當我們把這些碎片拿回北京進行修理和拼接,我們發現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化石,可以為我剛才講恐龍飛向藍天提供一點點信息。

這個碎片現在看起來很漂亮,但當時農民給我們時是幾百塊碎片,拼成以後研究以後我們發現它是長羽毛的恐龍,有一點遺憾的是羽毛還沒有變成可以形成翅膀的羽毛,所以它給我們一點點希望讓我們繼續在這個區域工作下去。

隨後第二年我們又來到這個區域,這一次我們是夏天來到遼西地區,因為冬天太冷了,我們在這裡工作了70天,每天在周邊挖掘巖石,尋找我們想尋找的對象,我們確實找到了一些化石,又一次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像前年一樣直到野外結束的時候,我們還沒有找到我們想要找的東西,在野外幾乎最後一天要結束的時候,我們發現又一塊標本,這次這塊標本讓我們有機會回答恐龍飛向藍天是怎麼完成的,這樣一個信息。

這個化石看起來也不是特別漂亮,通過研究、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塊被命名為中國鳥龍的恐龍,前肢已經有了用於飛翔的羽毛,前肢已經可以像現在鳥類一樣進行拍打,鳥類飛行拍打動作非常重要,這是讓它從地面飛向藍天非常關鍵的一步,我們知道在遼西這塊有我們需要尋找的信息,從那以後每年來到這個地區進行尋找,希望找到類似的化石。

在1999年,我剛才講我們第一次是在1997年、1998年、1999年,我們每年都來這裡,1999年我們又一次來到這裡,不是通過我們自己挖掘,而是我自己小的野外旅行當中碰見一個農民,他給我展示在他家後院發現的一塊化石,這個化石不是很漂亮,但是非常有意思。這個化石非常小,如果把它整個身體復原起來可以站在你手掌上,這個特點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龐大恐龍變成鳥類有一個關鍵的變化,就是身體一定要變小了,否則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幾十噸重的恐龍怎麼樣飛向藍天,這個新發現的小恐龍的體重只有三四百克,小到足夠能夠飛向藍天。這個恐龍在它後腿上長了非常粗大的羽毛,但是你發現在研究過程當中有很多問題出現,出現問題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這種粗大的羽毛意味著什麼?

我們看今天所有會飛的除了鳥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你會發現它們都有這樣一個傾向,它會把自己身體體表所有部分儘量擴展出來幫助它飛行。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蝙蝠,蝙蝠的翼不光像鳥類一樣在前肢上,也會延伸到後肢上,我們叫做四翼狀態,會飛行、會滑行的動物會儘可能把體表擴展起來進行飛行,只有鳥類例外的,鳥類前肢飛行後肢是用來奔跑或者行走的。

那麼這樣的現象導致在一百多年前,有一個學者就提出,可能鳥類最早也不是這麼例外的,可能它的祖先也是經過這樣的四翼狀態。但是從來沒有化石發現。

雖然這個小恐龍困惑我們一段時間,但是我們也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站在很重要發現的邊緣,所以我們其實錯失了一個機會,但是過去幾十年當中我們運氣非常好。大家看到屏幕上展現的標本,這個標本顯然跟前面標本比起來不僅漂亮、不僅更美,而且它保持了更粗大的羽毛,而且整個腳上長了羽毛,這樣發現並不是我們獨有的。

在遼西地區我們做工作,農民也做工作,除了我們還有農民做工作以外,還有其他很多研究團隊也在做工作,在我們找到這個化石的同時,實際上另外一個小組已經發表了論文,針對幾乎是一樣的化石,當時他也發現粗大羽毛保持在腳上和整個的四肢上。但是現在鳥類完全靠前肢飛行,後肢用來行走的,現在大多數鳥類後肢是沒有羽毛的,是由鱗片覆蓋的。由於這個原因這個文章作者及研究小組認為化石上保存的羽毛一定是從前肢衝到後肢,然後保存成化石了,這是我們科學研究中常常遇到的現象,你會被你固有知識、定式思維引導到一個研究的方向去。

還有一個研究小組也研究了同樣的化石,他們也在我們之前發表了論文,雖然沒有說羽毛從前肢衝到後肢的,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細節,實際上如果你仔細看化石上的羽毛,你會發現這個羽毛很有意思,它的羽毛更像會飛的鳥,也就是說它的羽毛是不對稱的,圖上有兩種羽毛,一種是對稱羽毛,一種是不對稱羽毛,而這種不對稱羽毛一般是和飛行相關的。這個小組認為保存這個羽毛的化石代表一隻恐龍,恐龍是絕對不會飛的,所以他沒有看見明顯不對稱的現象,也錯失了一個機會。

雖然他們在我們之前發表了文章,但是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空間。基於幾乎同樣的標本,我們提出實際上這個恐龍代表一個演化的缺失環節,叫做四翼恐龍,前後肢都形成空氣動力面,幫助恐龍飛向藍天。

我們文章發表以後得到很多的質疑,得到了很多批評,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反駁批評最好方法就是尋找更多的化石證據,所以我們必須做更多更多的工作,我們發現了其他一系列的帶羽毛、長四個翅膀的恐龍化石,我們還找到了另外一些更有意思的化石,這個化石不是在野外找到的,而是在山東一個縣級博物館來找到的,叫做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收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帶羽毛的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我們在這裡也找到了一系列的標本,包括早期鳥類的標本,我們發現這個巨大的羽毛在早期鳥類當中也存在,不僅在腿上存在,而且也像恐龍一樣也在腳上存在,這說明早期鳥類跟恐龍一樣也長四個翅膀。

綜合這些所有的證據你會發現,恐龍變成鳥類確實經歷這樣一個階段,早期它們生活在地面,慢慢它上樹了,然後演化出四個翅膀,然後隨著它的飛行能力越來越強,它前面的翅膀越來越發達,後肢的翅膀退化掉,於是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鳥類,僅僅用兩個翅膀來飛行。

我剛才講的這段科學經歷,實際上是2014年度被美國科學雜誌列為年度十大科技發現鳥類起源中非常最重要的一部分發現。我們能取得這個發現有很多很多的因素,這種因素有個人的,也有其他方面的。舉個例子說要取得這些重要的發現,對一個科技研究者來說你辛勤付出,你的興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像我本人自己雖然現在是資深的古生物學者,化石對於我來說是生命的一部分,我每天很長時間都在跟化石打交道,如果沒有化石我沒有辦法想像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從上大學到讀研究生我都是恨這個專業,不喜歡這個專業,我的研究生涯像一個老式的中國的婚姻,進入這個領域後發現這是很有意思的方向,所以我想在座很多未來要走向自己職業生涯、科學生涯的年輕一代,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其實興趣是可以後天建立的,一旦建立了興趣以後,做有興趣的工作會激發你無窮的能量,這種能量讓你付出去、去做出偉大的發現。當然科學的發現還需要其它一系列素質,你不能拘於定式思維,你要注意細節,還有其它一系列的品質,最終你才能做出一個好的科學,這是我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謝謝大家。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河北承德發現大量恐龍足跡!為什麼恐龍感覺人類樣子沒變化呢
    央視網消息: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據介紹,經過詳細考察,承德地區發現多種類型的恐龍足跡:實雷龍足跡、蹺腳龍足跡、韓國鳥足跡等。承德地區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
  • 伶盜龍、實雷龍、蹺腳龍在這裡出沒過,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2019年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古生物遺蹟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
  • 河北5A級景區發現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作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因皇家園林兼避暑勝地名聞遐邇今天承德避暑山莊再次引人矚目這裡發現了大量恐龍足跡!今天上午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歷時12年完成了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他們共同研究的成果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承德避暑山莊發現的恐龍足跡終於得到權威的官方回應
  • 避暑山莊原來是「侏羅紀公園」……
    今天(12月6日)上午,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蹟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
  • 貴州赫章發現侏羅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群,有的小跑有的散步
    2月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貴州省赫章縣境內,發現了一套以中小型獸腳類足跡為主、伴有少量蜥腳類足跡的恐龍足跡化石組合。這組足跡化石組合,是在貴州省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發現。足跡化石位於下侏羅統(侏羅紀早期)龍頭山群的細砂巖中,與四川分布的珍珠衝組同類遺蹟特徵組合一致。本次共發現 32 個三趾型足跡,其中 31 個足跡為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所留,長度在 14 至 19 釐米之間,它們組成了 4 條行跡。這些足跡大部分保存良好,形態完整,可觀察到趾墊和趾尖。
  • 侏羅紀早期?肉食性恐龍?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
    萬萬沒想到,能在主城區發現恐龍足跡。7月9日,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微博發布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的獨家視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隨即聯繫上邢立達,此時他正在甘肅野外考察。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早前,他從一位地質工作者處了解到,在重慶歌樂山上發現了「恐龍足跡」。
  • 1.9億年前的重慶是侏羅紀公園,生物學家找到證據:那裡全是恐龍
    根據新華社6月1日的報導,古生物學專家在重慶,發現了距今1.9億年的大型肉食類恐龍曾經在這裡出沒的證據,再次印證了此前對於重慶地區曾經是「侏羅紀公園」的猜想,證明在遠古時期,曾經有大群的恐龍生活在我國的土地上。如何找到「證據」的?
  • 「落鳳坡」恐龍足跡化石及其發現經過
    2月18日,我致信《化石》雜誌編輯部,報告在赤城縣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並隨信寄去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信發出一個月後未得到編輯部的回音,我不灰心,不洩氣,3月18日,又致信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教授。
  • 山東現《侏羅紀世界》主角足跡化石 揭秘「白堊紀最危險獵手」
    通過這些足跡,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一種小型食肉類恐龍——恐爪龍的群居特性。近期熱映的《侏羅紀世界》系列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就是此類恐龍。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漫長的進化演變和瞬間的動蕩,讓恐龍這種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它們存在的證據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恐龍的習性。
  • 四川古藺再發現一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
    近幾年來,在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8月25日,經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等專家現場鑑定、確認,古藺縣又發現了一組形狀非常清晰、完整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
  • 承德現恐龍足跡遭網友調侃,恐龍家族各種家居同款也很有趣
    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近300個恐龍腳印分布在150多個鋪路石上,並且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內。引發了網友的眾多調侃,一條條都特別歡樂。網友一:「恐龍也需要避暑? 」;網友二:「你在哪兒?承德侏羅紀公園」。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看過《侏羅紀公園》的伶盜龍嗎?伊朗發現了兩趾恐龍足跡| 果殼...
    在過去幾年中,伊朗的地質學者在巴拉代地區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並邀請中國同行一起做了大量細緻的野外調查。「巴拉代的足跡非常棒!它們非常『新鮮』,是近幾年修建公路才暴露出來的,這對我們研究非常有利」阿巴西副教授介紹道,「這裡的足跡多數是圓形的蜥腳類足跡,三趾型的肉食龍足跡,但是,在和邢立達的一次考察中,我們意外在山腰發現了2個小小的足跡,足跡非常小,長還不到10釐米。
  • 承德圖集丨回憶2019年的力量與溫暖-21
    來源 :承德日報社 12月承德曾生活著多元化的恐龍動物群2019年12月6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團隊正式對外發布:通過對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發現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的研究,確認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交界時期,承德生活著一個多元化的恐龍動物群。
  • 恐龍曾出沒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此次發現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該化石產地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中國首次發現,也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此類足跡。首枚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文物局牽頭成立考察隊 考察第二天發現恐龍足跡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主管單位福建省文物局牽頭,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成立了在福建尋找恐龍的考察項目。
  • 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四道平行"腳印"是最重大發現
    2015年2月24日,農曆大年初六,知名「化石獵人」、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兼職教授唐永剛以及化石愛好者柳洋,從臨沂驅車來到金雞嶺「尋寶」,他們原本打算看看這裡還有沒有鑽石礦藏。「看到一個人工開鑿的水塘,岸邊是巖層,下去走了十幾步就發現了蜥腳類恐龍足跡。」唐永剛諳熟各類恐龍足跡,此前在多地發現過恐龍足跡化石,而且馬陵山區域也曾多次發現過恐龍足跡化石。
  • 油田勘探中的意外收穫:延安首現恐龍足跡化石
    在查閱大量文獻以及多次實地勘查後,3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地質通報》雜誌社提交給社外專家組進行審查。  2020年12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專家邢立達副教授依據6處觀察點的8枚化石造型和地質成型因素等,現場確認了恐龍化石的真實性,初步判斷化石足跡為大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年代是1.5億年前。至於恐龍種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此外,還確認了現場有龜類遺蹟化石、蟲跡、生物潛穴等眾多古生物遺蹟。
  • 科學家將培育真實「侏羅紀公園」微型恐龍-恐龍,生物,基因,侏羅紀...
    目前,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科學家詹姆斯-霍納指出,真實版的「侏羅紀公園」可能在未來10年實現!霍納表示,現代雞和所有鳥類都攜帶著大量恐龍DNA,雖然恐龍已滅絕消失,但是恐龍秘密代碼仍存在著,這些「恐龍DNA」數量可能多於恐龍化石記錄中的DNA。近期,霍納在他的蒙大拿州立大學實驗室對鳥類DNA進行了實驗修改。
  • 足跡化石或將揭開雙足鱷魚的神秘面紗
    Martin Lockley把韓國稱為古生物學家的「追蹤者天堂」,因為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化石足跡。去年11月,韓國古生物學家Kyung Soo Kim曾詢問他對遺址中發現的白堊紀大型足跡有何看法。這些腳印與翼龍類似,翼龍是恐龍時代會飛的爬行動物,可以在地面上行走。但Lockley認為這些腳印的主人並非翼龍。
  • 「零」的突破: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
    這些沒有發現恐龍遺蹟的省區有的是限於地質條件,區域狹小或調查工作深入程度。恐龍留下的清晰行跡而我國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恐龍化石資源豐富的大多都是陸相盆地發育 ,地層連續 ,恐龍化石埋藏豐富的地區。也因此,研究人員們並沒有放棄符合條件卻一直未有化石出土的福建省,一直在當地進行細緻的搜尋。2020年11月,科學家們終於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有了驚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