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作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
因皇家園林兼避暑勝地名聞遐邇
今天
承德避暑山莊再次引人矚目
這裡發現了大量恐龍足跡!
今天上午
中美澳科學家宣布
他們的研究團隊歷時12年
完成了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
他們共同研究的成果論文
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
承德避暑山莊發現的恐龍足跡
終於得到權威的官方回應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地面上
發現的侏羅紀恐龍足跡
數量大且保存完好
對研究恐龍的演化
和地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價值
避暑山莊地面的恐龍足跡
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召開「避暑山莊恐龍足跡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承德市文物局調研員周餘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萬曉樵,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出席了發布會。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5A級景區,是中國現存最大古典皇家園林,其「形貌如中華成一統,名勝集全國於一園,文化融華夏五千年」。
這次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內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而且保存完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和地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價值。
避暑山莊恐龍足跡成為國際古生物學者研究關注的焦點,這讓「多元化」的避暑山莊再次呈現在世界舞臺。
須彌福壽之廟地面足跡
避暑山莊發現的恐龍足跡
避暑山莊發現恐龍足跡
獲官方權威機構證實
避暑山莊發現恐龍足跡雖然一直備受各界媒體關注,多年來一直有媒體陸續報導,但從沒得到官方權威機構證實。
這次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安東尼•羅米裡奧博士(Anthony Romilio)共同研究的成果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白堊紀研究》上,是對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最為權威的官方回應。
邢立達與他的團隊在承德避暑山莊進行實地考察
本次歷時12年的考察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地質層名稱,該地質層厚達一千米以上)恐龍動物群。該動物群顯然是由蜥臀目(包括獸腳類和蜥腳類)組成,其中又以獸腳類、鳥類佔絕大多數。
承德地區這些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從燕遼生物群開始,到土城子足跡動物群,再到熱河生物群。
據介紹,以帶毛的恐龍、原始的哺乳類動物和被子植物為代表的中國東北部的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舉世聞名,前者距今約1.67億年,後者約1.35億年,之前這兩個生物群之間有關脊椎動物化石的記錄始終是個空白。
而土城子組的發現應該是稍稍填補了這項空白,目前僅發現有朝陽龍、宣化角龍和腕龍類的骨骼化石。而這次承德土城子組發現的大量恐龍足跡,則是對動物群演變過程的重要補充。
避暑山莊發現的恐龍足跡
避暑山莊發現的恐龍足跡
土城子組大量恐龍足跡
是如何發現的?
據萬曉樵教授介紹,在冀北、遼西、內蒙古一帶分布著一套較厚的地層,地質學上稱之為「土城子組」。
01
1992年4月5日
哈佛大學的生態學家福曼(Richard T. T. orman)和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黃潤華在承德旅遊期間,首次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熱河泉東側和東南側的厚石板上發現了超過20個恐龍和鳥類腳印。而後,在須彌福壽廟正門和牌樓的厚石板上發現了超過40個長度在6釐米到20釐米之間的恐龍和鳥類腳印。
02
1992年的4月21日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郭建崴和尤海魯對承德地區進行了調查並且在熱河泉附近的鋪路石板表面上發現了單個的足跡化石。
03
2006年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馬丁•洛克利教授(Martin G. Lockley)等學者描述了該地區發現的一塊厚石板上的四個鳥類足跡,歸入水生鳥足跡(Aquatilavipes)。
04
2007年開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團隊陸續對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成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這些化石均採自距離避暑山莊二十公裡的麻地溝村。
足跡化石的原產地——麻地溝村
從這些足跡化石推斷,距今1.5億年前的承德應該是一片較為平靜淺水湖畔,有著平坦的沙地。這也是各種小蟲與恐龍能留下足跡的先決條件。
麻地溝足跡點海拔約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這些建築不少都是由當地的石頭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莊和八座周圍寺廟的維修都採用了這些地區的石板。
避暑山莊發現的恐龍足跡
2001年的春天,承德縣政府宣布將麻地溝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麻地溝遺留的足跡已經不多,大量的足跡保存在避暑山莊的地面上。
經過詳細的考察
該區至少保存了
以下幾種類型的恐龍足跡
一、恐爪龍類足跡
馳龍類足跡造跡者為小型馳龍類
產於麻地溝足跡點,平均長度為8.7釐米,足跡具有兩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態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係,被歸入伶盜龍足跡(Velociraptorichnus)。
恐爪龍類足跡在世界上的發現較少,目前僅有我國山東的馳龍足跡、四川的伶盜龍足跡、韓國的哈曼馳龍型足跡等。這些足跡都發現在白堊紀早期,而土城子組此前發現過猛龍足跡,是這個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
承德地區發現的馳龍足跡化石
恐爪龍類恐龍包括了伶盜龍類與傷齒龍類,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著大型的、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這是它們捕獵的「殺手鐧」。
有趣的是,該第Ⅱ腳趾在恐龍平時行走時並不與地面接觸,於是就留下了兩趾型的足跡,這些足跡統稱恐爪龍類足跡。
二、實雷龍足跡(Eubrontes)
和蹺腳龍足跡(Grallator)
實雷龍足跡造跡者為中型肉食恐龍
蹺腳龍足跡造跡者為小型肉食恐龍
分布在承德各個足跡點,這些三趾足跡至少有140個足跡,其中130個是完整的足跡。這些足跡平均長13.4釐米,長度在4.1釐米到23.4釐米之間變化,其中長度小於10釐米的足跡被歸為小型足跡,長度在10釐米到20釐米的足跡被歸為中型足跡,長度大於20釐米的被歸為大型足跡。
所有的足跡中,以中型足跡為主。
這些足跡分為兩個類型,形態類型A,中趾比較短,屬於獸腳類恐龍足跡中的實雷龍足跡(Eubrontes),形態類型B,中趾比較長,歸屬於蹺腳龍足跡(Grallator)。
這些足跡屬於兩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由於沉積物比較柔軟潮溼,因此腳墊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顯,功能趾為第二、三、四趾,只有極個別足跡留下拇趾跡。
三、韓國鳥足跡(Koreanaornis)
分布於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保存了至少四條連續的三趾行跡。
這些足跡平均最大長度為3.4釐米,最小長度為2.5釐米,最大長度為4.6釐米。從形態上看,這些鳥類足跡被歸為韓國鳥足跡類型。
韓國鳥足跡最初發現於韓國鹹安郡,是一類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鳥類足跡。韓國鳥足跡屬於鴴鷸類足跡,鴴鷸類在英文中被稱為Shorebirds,直譯為濱鳥類,這些鳥類中最大的不過體長70釐米,體重400餘克,因此也稱之為小型涉禽。
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大部分時間棲息於各種溼地,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為食,絕大多數種類有遷徙習性。
四、可能的雷龍足跡(Brontopodus)
承德避暑山莊足跡點產生了一些橢圓形的痕跡,長度28.9釐米,寬22.6釐米。在形態上類似於蜥腳類動物的後足跡,例如白堊紀最出名的蜥腳類動物足跡:雷龍足跡(Brontopodus)。但是,由於保存較差,沒有行跡,目前還不能完全確認。
來源/燕趙都市報
燕都融媒體記者/張斌
編輯/吳光豔
往期精彩回顧
原標題:《官宣!河北5A級景區發現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