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據介紹,經過詳細考察,承德地區發現多種類型的恐龍足跡:實雷龍足跡、蹺腳龍足跡、韓國鳥足跡等。承德地區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
為什麼恐龍感覺人類樣子沒變化呢?
恐龍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開始,大滅絕大大減少陸棲脊椎動物的多樣性,改變了物種進化輻射格局。大滅絕後進化出來的物種中,最早出現的是祖龍類(archosaur),祖龍屬是所有鱷魚、翼龍、鳥類、恐龍和許多其他爬行動物譜系最早的直系祖先。
三疊紀是祖龍的全盛時期,許多類群進化並輻射成各種各樣的形式,但恐龍是相對較晚出現的。直到大約2.3億年前三疊紀末,第一個真正的恐龍出現。目前發現的最早出現的一批恐龍包括兔鱷(Lagosuchus)和阿希利龍(Asilisaurus),兔鱷體型相對較小不足1米,生活在溫暖的南方,與其他的祖龍生活在早三疊紀的南美洲森林中。
三疊紀末期的另一次大滅絕導致許多祖龍滅絕,恐龍存活下來開始崛起為生態霸主
恐龍在進化的早期就分裂成兩個主要的類群——蜥臀目(包括獸腳亞目和蜥腳亞目)和鳥臀目(包括鴨嘴龍、角龍和甲龍等多種恐龍),在侏羅紀,這些類群中的譜系進一步進化成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物種。新類型的大型食肉獸腳亞目(包括霸王龍和迅猛龍)和蜥腳亞目(如)開始出現。雖然早期的鳥臀目並不多,但在侏羅紀時期,鳥臀目也迅速輻射,進化出許多新物種。
事實上,侏羅紀早期不僅恐龍數量增多,而且它們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形態和體型大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及差異。最大的阿根廷龍重達90噸,是最小的中生代恐龍體重的600萬倍。
在侏羅紀初期這些主要的恐龍家系建立之後,進化繼續進行,但根據研究顯示,恐龍的適應速度在白堊紀後期急劇放緩,恐龍的物種形成和多樣化的速度減慢,最後由於流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為恐龍的崛起鋪平了道路,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也為哺乳動物的崛起掃清了道路。
我們以人屬(Homo)為討論對象,最早的人屬成員是南方古(Australopithecus),長這個樣子。
之後人屬之中又出現了13個種,包括我們智人。如果你仔細觀察人屬在450萬年間的變化,會發現身體結構的變化並不大,真正的不同其實是大腦及所產生的意識和認知能力等。我們人類巨大的變化其實是在認識世界、製造工具、產生語言和文字,最終建立文明。
圖註:正在打制石器的直立人,圖片來自網絡
總之,恐龍是包括了1000多種物種的總稱,而現在的人類僅僅只是一個物種,即使追溯到200多萬年前的最早的人屬——能人開始,也才14個物種。
(本圖文均摘自網際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