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盜龍、實雷龍、蹺腳龍在這裡出沒過,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

2020-11-25 上海觀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2019年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古生物遺蹟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安東尼·羅米裡奧博共同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以帶毛的恐龍、原始的哺乳類動物和被子植物為代表,中國東北部的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舉世聞名,前者距今約1.67億年,後者約1.35億年,這兩個生物群之間存在巨大的脊椎動物化石記錄空白。從燕遼生物群到熱河生物群,這一漫長的變化記錄在土城子組中,目前僅發現有朝陽龍、宣化角龍和腕龍類的骨骼化石。土城子組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跡,是對動物群演變過程的重要補充。其中,河北承德就有大量的記錄。河北承德位於河北省的東北部,西南臨北京市與天津市,東南臨唐山市與秦皇島市。該區分布著一套較厚的地層,稱之為土城子組。土城子組的足跡化石第一次被報導是1992年。1992年4月5日,哈佛大學的生態學家福曼和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黃潤華在承德旅遊期間,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熱河泉動側和東南側的厚板上發現了超過20個恐龍和鳥類腳印。而後,在須彌福壽廟正門和牌樓的厚板上發現了超過40個長度在6釐米到20釐米之間的恐龍和鳥類腳印。1992年的4月2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郭建崴和尤海魯對承德地區進行了調查並且在熱河泉附近的鋪路石板表面上發現了單個的足跡化石。而後,該區域發現恐龍足跡的新聞就經常在媒體上出現。2006年,科羅拉多大學(丹佛)馬丁·洛克利教授等學者描述了該地區發現的一塊厚石板上的四個鳥類足跡,歸入水生鳥足跡。然而,除了這四個鳥類足跡之外,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幾乎是一片空白。

2007年開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團隊陸續對麻地溝、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成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恐龍足跡化石記錄,同時也為承德侏羅紀最晚期的恐龍活動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從避暑山莊地面的大量無脊椎動物遺蹟來看,距今1.5億年前的世界應該是一片較為平靜淺水湖畔,有著平坦的沙地。這也是各種小蟲與恐龍能留下足跡的先決條件。邢立達團隊重點考察了產出鋪路石板的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海拔約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這些建築不少都是由當地的石頭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莊和八座周圍寺廟的修建都採用了這些地區的石板。2001年的春天,承德縣政府宣布將麻地溝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麻地溝遺留的足跡已經不多,而大量的足跡是保存在避暑山莊的地面上。

經過詳細的考察,該區至少保存了以下幾種類型的恐龍足跡:

一,恐爪龍類足跡。產於麻地溝足跡點,平均長度為8.7釐米,足跡具有兩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態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係,被歸入伶盜龍足跡(Velociraptorichnus)。恐爪龍類足跡在世界上的發現較少,目前僅有我國山東的馳龍足跡、四川的伶盜龍足跡、韓國的哈曼馳龍型足跡等。這些足跡都發現在白堊紀早期,而土城子組此前發現過猛龍足跡,是這個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恐爪龍類恐龍包括了伶盜龍類與傷齒龍類,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著大型的、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這是它們捕獵的「殺手鐧」。有趣的是,該第Ⅱ腳趾在恐龍平時行走時並不與地面接觸,於是就留下了兩趾型的足跡,這些足跡統稱恐爪龍類足跡。

二,實雷龍足跡(Eubrontes)和蹺腳龍足跡(Grallator)。分布在承德各個足跡點,這些三趾足跡至少有140個足跡,其中130個是完整的足跡。這些足跡平均長13.4釐米,長度在4.1釐米到23.4釐米之間變化,其中長度小於10釐米的足跡被歸為小型足跡,長度在10釐米到20釐米的足跡被歸為中型足跡,長度大於20釐米的被歸為大型足跡。所有的足跡中,以中型足跡為主。這些足跡分為兩個類型,形態類型A,中趾比較短,屬於獸腳類恐龍足跡中的實雷龍足跡(Eubrontes),形態類型B,中趾比較長,歸屬於蹺腳龍足跡(Grallator)。這些足跡屬於兩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由於沉積物比較柔軟潮溼,因此腳墊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顯,功能趾為第二、三、四趾,只有極個別足跡留下拇趾跡。

三,韓國鳥足跡(Koreanaornis),分布於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保存了至少四條連續的三趾行跡。這些足跡平均最大長度為3.4釐米,最小長度為2.5釐米,最大長度為4.6釐米。從形態上看,這些鳥類足跡被歸為韓國鳥足跡類型。韓國鳥足跡最初發現於韓國鹹安郡,是一類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鳥類足跡。韓國鳥足跡屬於鴴鷸類足跡,鴴鷸類在英文中被稱為Shorebirds,直譯為濱鳥類,這些鳥類中最大的不過體長70釐米,體重400餘克,因此也稱之為小型涉禽。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大部分時間棲息於各種溼地,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為食,絕大多數種類有遷徙習性。

四,可能的雷龍足跡(Brontopodus)。承德避暑山莊足跡點產生了一些橢圓形的痕跡,長度28.9釐米,寬22.6釐米。在形態上類似於蜥腳類動物的後足跡,例如白堊紀最出名的蜥腳類動物足跡:雷龍足跡(Brontopodus)。但是,由於保存較差,沒有行跡,目前還不能完全確認。

邢立達介紹,本次考察他們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龍動物群。該動物群顯然是由蜥臀目(包括獸腳類和蜥腳類)組成,其中又以獸腳類,鳥類佔絕大多數的。承德地區這些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我國華北地區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從燕遼生物群開始,到土城子足跡動物群,再到熱河生物群。目前,邢立達團隊正在與承德相關部門密切溝通,討論下一步的保護與利用方案,促進旅遊業與科學普及的發展與落地。

相關焦點

  • 避暑山莊原來是「侏羅紀公園」……
    承德避暑山莊發現恐龍足跡雖然一直備受各界關注,多年來一直有媒體陸續報導,但從沒得到官方權威機構證實。2007年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的團隊陸續對麻地溝、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成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恐龍足跡化石記錄,同時也為承德侏羅紀最晚期的恐龍活動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河北5A級景區發現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作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因皇家園林兼避暑勝地名聞遐邇今天承德避暑山莊再次引人矚目這裡發現了大量恐龍足跡!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5A級景區,是中國現存最大古典皇家園林,其「形貌如中華成一統,名勝集全國於一園,文化融華夏五千年」。這次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內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而且保存完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和地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價值。
  • 看過《侏羅紀公園》的伶盜龍嗎?伊朗發現了兩趾恐龍足跡| 果殼...
    在過去幾年中,伊朗的地質學者在巴拉代地區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並邀請中國同行一起做了大量細緻的野外調查。「巴拉代的足跡非常棒!它們非常『新鮮』,是近幾年修建公路才暴露出來的,這對我們研究非常有利」阿巴西副教授介紹道,「這裡的足跡多數是圓形的蜥腳類足跡,三趾型的肉食龍足跡,但是,在和邢立達的一次考察中,我們意外在山腰發現了2個小小的足跡,足跡非常小,長還不到10釐米。
  • 侏羅紀公園又錯了:伶盜龍很可能是孤獨的獵手
    圖片:Mark Witton伶盜龍以及它鐮刀形的爪子在電影大片《侏羅紀公園》中一戰成名,電影將其描繪為兇殘狡猾、諳熟團隊狩獵技巧的頂級掠食者。不過電影中的伶盜龍形象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是不科學和不準確的。電影中的伶盜龍形象伶盜龍團隊狩獵的想法最初來自於恐爪龍。恐爪龍的化石通常是成群被發現的,並且偶爾與腱龍(一種大型草食恐龍)一起被發現,這說明恐爪龍很可能是團隊合作狩獵的,儘管證據並不是非常充分。
  • 河北承德發現大量恐龍足跡!為什麼恐龍感覺人類樣子沒變化呢
    央視網消息: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據介紹,經過詳細考察,承德地區發現多種類型的恐龍足跡:實雷龍足跡、蹺腳龍足跡、韓國鳥足跡等。承德地區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
  • 恐龍之馳龍科:馳龍,伶盜龍,小盜龍,猶他盜龍,中國鳥龍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馳龍科馳龍科的恐龍特點,後腳的每第二個腳趾都是銳利鐮刀狀趾爪,著地只有第三第四2個腳趾,見下圖。好多品種發現都有羽毛,推測可能馳龍科都有羽毛覆蓋。
  • 迅猛龍、伶盜龍和恐爪龍,傻傻分不清楚
    但是迅猛龍以前可以這麼用,以後恐怕就不行咯,因為現在「迅猛龍」這個名字不再是伶盜龍的別稱,而是另有其龍,後邊我會詳細介紹這個新物種。伶盜龍的骨骼復原圖(Scott Hartman繪)伶盜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
  • 中國發現迅猛龍新種,「迅猛龍」與「伶盜龍」從此分家了?
    它的原型,其實是來自蒙古戈壁沙漠的「伶盜龍(Velociraptor)」,取自拉丁文「伶俐的盜賊」。也許是為了在電影中凸顯這種恐龍的可怕,因此將它的中文名翻譯成了「迅猛龍」。大家心目中熟悉的迅猛龍|《侏羅紀世界》不過,就在本月,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及其合作團隊,在《白堊紀研究》發表了一種全新的恐龍,並將大家耳熟能詳的「迅猛龍」為之名給了它[1],但這裡所說的迅猛龍其實屬於美頜龍家族,和大家印象裡的迅猛龍其實是「兩家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先來看看美頜龍的辛酸家族史吧。
  • 伶盜龍與阿根廷龍,誰更厲害?為什麼?
    玩過遊戲的小夥伴應該對刺客和肉盾這兩個詞並不陌生,簡單的說,刺客就是敏捷高的職業,換句話說就是速度快,而肉盾則是力量高的職業,換句話說就是皮糙肉厚。在遊戲的世界裡,刺客殺掉肉盾是極有可能的,如果畢竟肉盾就算防禦再高也會受傷,而刺客就是不斷用自己的靈活性磨死肉盾的。那麼,「刺客」伶盜龍和「肉盾」阿根廷龍誰更厲害呢?能不能上演刺客磨死肉盾的戲碼呢?
  • 中國發現迅猛龍新種,「迅猛龍」與「伶盜龍」從此徹底分家?-虎嗅網
    相信看過《侏羅紀公園》的朋友,對迅猛龍都印象深刻。電影中的迅猛龍是一種兇猛、狡詰且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它的原型,其實是來自蒙古戈壁沙漠的「伶盜龍」,取自拉丁文「伶俐的盜賊」。,在《白堊紀研究》發表了一種全新的恐龍,並將大家耳熟能詳的「迅猛龍」為之名給了它,但這裡所說的迅猛龍其實屬於美頜龍家族,和大家印象裡的迅猛龍其實是「兩家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侏羅紀世界2新混種恐龍登場 狂盜龍戰鬥力體型長相介紹
    電影《侏羅紀世界2》中的新混種恐龍引起不少觀眾的好奇和期待,據了解,《侏羅紀世界2》中新混種恐龍名為狂盜龍,和《侏羅紀世界》第一部中的混種恐龍暴虐龍相比,此次的狂盜龍各方面都有升級,看來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大傢伙啦!
  • 四川宜賓拍到巨大恐龍腳印,專家:是侏羅紀晚期實雷龍留下的
    10月18日,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一行來到四川宜賓百花鎮,現場考察發現了獸腳類實雷龍足跡,這是侏羅紀晚期巨大食肉恐龍足跡,也是在四川盆地首次發現的侏羅紀晚期大型食肉恐龍足跡。
  • 禮物|亡命侏羅紀,發現與恐龍有關的一切
    禮物|亡命侏羅紀,發現與恐龍有關的一切時間:2015-06-20 13:59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據悉《侏羅紀世界》已經創造了全球票房紀錄,這也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恐龍的熱潮。這種從沒有人親眼見過的古代生物如今已經變得和飛鳥爬蟲一樣深入人心。
  • 《侏羅紀世界》裡的迅猛龍那麼厲害,現實中卻比狗大不了多少
    所以有許多看過了電影的愛好者們就不斷的吐槽「侏羅紀中的伶盜龍就是一個虛構的物種,現實中的伶盜龍哪有那麼大,而且真正的伶盜龍長相也和電影中伶盜龍不同」。圖註:同為無羽毛的復原,《侏羅紀》系列的「迅猛龍」與現實中的伶盜龍對比,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尤其是頭部。
  • 拾遺侏羅紀往事,是否還記得陪伴我們成長的恐 龍們?
    後來在中學英語課上學史匹柏的時候,課文裡提到了侏羅紀,當時就感覺,Jurassic這個單詞讀起來有種嚼牛皮糖的感覺,口感好極了!再後來,我知道其實恐龍更多是生活在白堊紀的,系列取名侏羅紀,只是因為在英文裡,Jurassic相比Cretaceous更顯高大上而已(這裡想提下大劉創作的和恐龍有關的系列小說,《白堊紀往事》,取名很科學)。
  • 【科普】侏羅紀恐龍種類大介紹
    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P. cyrtocristatus。副櫛龍的化石發現於亞伯達省、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埃德蒙頓龍,又譯艾德蒙託龍、愛德蒙脫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距今約7100萬到6500萬年前。
  • 網友「召喚」專家現場考察:是實雷龍留下的
    10月18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一行來到了四川宜賓百花鎮,現場考察發現了獸腳類實雷龍足跡,這是侏羅紀晚期巨大食肉恐龍足跡,也是在四川盆地首次發現侏羅紀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龍足跡。
  • 侏羅紀系列電影裡恐龍那麼多,你叫得出名字嗎?
    人類對恐龍的認識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當時的人們已經發現了恐龍化石,並由此衍生出一些上古神獸形象,歐洲的一些古籍有也有關於恐龍化石的記敘和插畫。蒙古伶盜龍蒙古伶盜龍是伶盜龍(迅猛龍)的一種,生活在有沙丘和綠洲的沙漠。蒙古伶盜龍可能是一個多面獵手,伏擊和追趕各種大小的獵物。
  • 侏羅紀丨那些恐龍並非你想像的那樣!
    滄龍迅猛龍,其實學名叫「伶盜龍」,又叫快盜龍、速龍,大約生活於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伶盜龍(迅猛龍)伶盜龍具有相當長的頭顱骨,長達25釐米,大腦較大,所以它們是非常聰明的恐龍,活躍矯健,是出色的奔跑者,可以捕食行動迅速的獵物。成年個體身高約2米,體重約15公斤。
  • 《侏羅紀》系列電影恐龍圖鑑手冊 電影重現消失巨獸
    因為導演的設定,電影中的伶盜龍比其實際尺寸大得多,並改變口鼻部的形狀。此外,已知的化石的解剖學結構也與伶盜龍在電影中的形象相矛盾,它們的前肢結構與姿勢並非電影中的描述,而且電影將它們的尾巴描述得太短、太靈活。電影中的伶盜龍覆蓋者鱗片,但手盜龍類身體應該覆蓋者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