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賓拍到巨大恐龍腳印,專家:是侏羅紀晚期實雷龍留下的

2020-12-04 澎湃新聞

紅星新聞10月23日消息,因為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在老家拍攝的疑似「恐龍腳印」的視頻,四川宜賓百花鎮的網紅周超(微博名@鄉村超娃)沒想到,自己竟真「招來」了古生物學專家,證實確實是侏羅紀晚期的恐龍足跡。

10月18日,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一行來到四川宜賓百花鎮,現場考察發現了獸腳類實雷龍足跡,這是侏羅紀晚期巨大食肉恐龍足跡,也是在四川盆地首次發現的侏羅紀晚期大型食肉恐龍足跡。

恐龍足跡圖片

鄉村網紅拍視頻「招來」古生物學專家

「發現」恐龍足跡的視頻,是10月2日周超和父母在宜賓百花鎮老家拍攝的。

今年26歲的周超此前和父母在浙江一帶務工,半年前,回到老家的周超開始嘗試拍攝記錄鄉村生活的視頻。因為父母曾提到,小時候聽老輩說,老家「野雞坡」上有很大的「雞爪印」,於是決定去現場拍點視頻。

「那天剛開始是沒找到的。」周超說,有足跡的地方,曾是一個晾曬稻穀的「曬場」,現在已廢棄不用,長滿了雜草。恰好,偶遇了一位在附近養鴨的老人,將他們帶了過去。之後,周超將尋找過程和現場簡單的視頻發到了網上。「其實第一次(腳印)拍得不是很清楚。」周超說,宜賓百花鎮緊鄰自貢,所以當時也有猜測,會不會是恐龍腳印?

讓周超沒想到的是,微博評論區,不少人手動艾特「呼喚」古生物學專家邢立達求證。10月3日,周超真的收到了邢立達的私信。「我當時還不知道他是誰。」周超說,他又給邢立達發了一些照片過去,「邢老師表示,先讓人來看看。」

周超告訴紅星新聞,10月16日,邢立達的學生一行先到百花鎮「踩點」,清理了現場的雜草、泥沙,果然露出清晰的腳印痕跡,「完全沒想到,我本來以為(發到微博)就是一笑了之的事情。」周超說,他一直覺得這就是以前曬場上留下的痕跡,但10月18日,不僅邢立達老師,還有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專家也到了現場,「我還在想,要不要這麼『誇張』?」周超說。

18日上午9點到下午5點,周超一直陪著考察團隊,看著團隊一點點清理、測量、倒模拓印,他這才相信,原來自己拍到的真是恐龍足跡。

考察現場

周超說,等待倒模時,邢立達還收到一網友私信,表示附近的一個水庫附近也曾發現過大量類似足跡。邢立達便說要去看看,周超又帶路去了水庫。遺憾的是,因為該網友始終聯繫不上,無法確定具體位置,只能抱憾而歸。

「第一次看到(考察恐龍足跡),確實很好玩,邢老師人也很幽默。」周超說,他爸爸還誆邢老師吃了超級酸的橘子,惹得邢老師直皺眉頭……

5枚大足跡系侏羅紀晚期獸腳類實雷龍足跡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告訴紅星新聞,在考察現場一共發現了8枚恐龍足跡,其中5枚大的足跡,是獸腳類大型肉食性實雷龍足跡,小型足跡中有1枚為植食性恐龍異樣龍足跡,還有2枚是小型肉食性恐龍蹺腳龍足跡。最具有意義的,就是這5枚獸腳類實雷龍足跡,其中單個足跡最長55釐米、寬43釐米,可以推測出這是比較大型的肉食性恐龍,體長估算有六七米。足跡之間的步幅較長,大約有4米,說明跨步很大,推測是在一個快速行走或奔跑的過程。

彭光照表示,經過考察發現,這屬於侏羅紀晚期遂寧組的恐龍足跡,此前在這個層位曾發現過恐龍骨骼化石,但恐龍足跡還是第一次發現。

侏羅紀晚期實雷龍足跡的發現,有什麼特殊意義?

彭光照解釋說,一方面,通過基礎數據,從生物學方面,可以判斷恐龍自身的大小、計算其當時的運動速度等。同時,通過足跡的發現,可以推算當時恐龍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足跡只能在當時溼軟土質的泥沙層沉積物質上才能留下來,比如說湖邊、河邊。」

彭光照說,如果足跡數量多,還可以推測出湖泊、河流的水體。「恐龍和現代動物一樣,需要喝水、進食。」在這塊區域,發現了3種不同類型的恐龍足跡,說明當時這塊區域是比較特殊的,可能是食物充足、可能是水源地。

邢立達:紀錄片記錄全過程,希望更多人保護化石

10月23日,邢立達在微博發布了這次考察恐龍足跡全過程的紀錄片,並表示「我們嘗試這樣一種新的方式,來為你們呈現最新的科學考察動態」。顯然,網友迅速地跟評、轉發,證實大家「很喜歡」。

23日,紅星新聞聯繫到邢立達,他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通過紀錄片這樣的方式,是因為此前團隊在浙江研究過的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原本想等到結果更清晰、論文發表之後,再做宣傳,但是後來發現,老百姓把這個恐龍足跡用水泥給蓋上了。所以這次,直接發布考察紀錄片,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恐龍足跡的發現和考察過程,更好地保護這些化石。

而通過網絡「發現」線索,這也不是第一次。邢立達說,現在社交媒體成熟,學科研究人員與網友的交流關係變得扁平化,能夠跟進大眾提供的一些線索,這種方式也挺好的。

如何處理?專家:「將形成調查報告上報,制定保護措施」

彭光照介紹說,因發現恐龍足跡的地方位於宜賓境內,目前,自貢恐龍博物館已將發現侏羅紀晚期恐龍足跡的情況向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匯報,此次調查的數據將形成報告,再由省廳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通常來說,根據保護原則,如果足跡數量較多、較為密集,可以原地原址保護;如果足跡數量少,方便取樣保護,也可以取樣放置到博物館收藏展示,用作科普教育。」彭光照解釋說。

邢立達也表示,根據此次考察,其團隊已做了兩個模型,下一步相關研究人員將根據模型以及拍攝到的照片,結合足跡的形態學進行對比,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我們將了解它在足跡分類裡的具體位置,測算其奔跑速度,將其與四川盆地裡發現的其他足跡與化石進行對比。」邢立達告訴紅星新聞。

(原題為:《宜賓拍到恐龍腳印?網友「召喚」專家現場考察:是實雷龍留下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宜賓拍到恐龍腳印?網友「召喚」專家現場考察:是實雷龍留下的
    考察現場這是在四川盆地首次發現侏羅紀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龍足跡因為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在老家拍攝的疑似「恐龍腳印」的視頻,宜賓百花鎮的網紅@鄉村超娃周超沒有想到,自己真的「招來」了古生物學專家邢立達,證實確實是侏羅紀晚期的恐龍足跡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小腳印探索遠古大世界  通過恐龍腳印,古生物學家可以推測出恐龍的類型、大小、行跡等基本信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恐龍腳印上還可能保存有皮膚印痕,可為研究恐龍皮膚結構、復原恐龍形態提供珍貴信息。  「恐龍能留下足跡,說明當時的環境是溫暖溼潤的。」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介紹,遠古時代的四川盆地,草木繁盛、氣候溫和。
  • 伶盜龍、實雷龍、蹺腳龍在這裡出沒過,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
    以帶毛的恐龍、原始的哺乳類動物和被子植物為代表,中國東北部的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舉世聞名,前者距今約1.67億年,後者約1.35億年,這兩個生物群之間存在巨大的脊椎動物化石記錄空白。從燕遼生物群到熱河生物群,這一漫長的變化記錄在土城子組中,目前僅發現有朝陽龍、宣化角龍和腕龍類的骨骼化石。土城子組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跡,是對動物群演變過程的重要補充。其中,河北承德就有大量的記錄。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及其研究團隊,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兼侏羅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葉勇等專家專程來到古藺,對恐龍足跡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還原了白堊紀時期恐龍在古藺黃荊一帶的生活場景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7月中旬,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發現實雷龍足跡;兩天後,黃荊景區長灘再次發現多組蜥腳類恐龍足跡。短時間內,古藺黃荊連續發現兩處恐龍腳印,引起了古生物專家的重視。,發現一塊被洪水衝翻的巨大石板,上面有一串「雞爪」一樣的神秘腳印;時隔兩日,古藺縣黃荊鎮自然資源站工作人員在黃荊老林景區巡查過程中,在長灘(小地名)又有新發現:一片巨型石板灘上分布著一排排錯落有致,像腳印一樣的印跡,每個腳印均能清楚地顯示出腳掌和腳趾痕跡,並呈現出一條行走路線的軌跡。
  • 四川現中國最長肉食恐龍足跡 69米石灘80個腳印
    2  昨日親歷69米含80腳印為目前最長肉食恐龍行跡  昨日中午,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同國內外知名古生物專家一起驅車,從桂花鄉出發前往恐龍腳印所在地石鳳窩,相距有10裡。在行駛到一半,因為沒有公路,車輛無法再前進,只能靠步行。步行上山近一小時後,記者看到了這片有著恐龍腳印的長石灘。
  • 蘇格蘭現恐龍腳印 中侏羅紀時代天空島上恐龍什麼樣子的
    在蘇格蘭的天空島上,科學家們發現了近50枚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留下的足跡。這些足跡可追溯到1.7億年前,被認為是蘇格蘭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  科學家們是在天空島的頁巖中發現這些足跡的,其中大部分是由霸王龍的遠親獸腳類恐龍留下的。它們用兩條腿走路,站立高度超過2米。不過,最大的痕跡是一種蜥腳類恐龍留下的。
  • 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或將被博物館保存 母親:他愛看恐龍科普,我們...
    據男孩睿睿母親苟女士稱,在帶睿睿回四川通江老家後,睿睿指出疑似恐龍足跡,苟女士通過微博私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進行求證。經邢立達鑑定,睿睿發現的化石為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據悉,專家團隊已前往考察,證實其系獸腳類肉食性恐龍所留,屬於實雷龍足跡類。邢立達告訴荔枝新聞,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將足跡石塊在博物館保存與展覽,當地稱會考慮這個建議。
  • 恐龍腳印化石是怎麼留下的?
    身後的淤泥灘留下了一串難看的腳印。灼人的陽光沒用幾天就曬乾了你留下的足跡,而它的邊上,還有一堆紛亂的其他腳印。替換高清大圖旱季裡,恐龍走過露出的湖底,留下一串腳印雨季,昔日的小水坑重現碧波萬傾。水面以下,沒羞沒臊的魚兒正在用生命進行群P。湖水裡漂浮的泥沙慢慢沉到水底,覆蓋了死去的魚群,還有你的腳印。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想起魚肉鮮美的味道,它不禁加快腳步,一路小跑,在湖岸的潮溼泥地上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腳印。這一幕可能發生在1.9億多年前,侏羅紀早期,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那片湖泊如今變成了連綿的群山,而這隻恐龍的腳印,在地質運動之下穿越時光,定格在了山巖上。
  • 圓頂龍:侏羅紀晚期的草食恐龍
    ,體長18米,體重25噸食性:植食生存年代:距今1.56億 - 1.4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發現地點:北美洲,美國>化石標本:許多完整的骨骼圓頂龍,生活在北美洲的侏羅紀晚期的草食恐龍,體重25噸,身長18米。
  • 避暑山莊原來是「侏羅紀公園」……
    2007年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的團隊陸續對麻地溝、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成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恐龍足跡化石記錄,同時也為承德侏羅紀最晚期的恐龍活動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重慶上演現實版侏羅紀 30餘條恐龍「復活」(圖)
    攝影:孟幻一位體驗者近看屬於肉食類恐龍的四川龍。攝影:孟幻  中新網重慶4月5日電(孟幻)合川馬門溪龍究竟有多長?大石壩恐龍的真面目如何?上遊永川龍發現時是什麼樣子?為揭開恐龍世界神秘面紗,「聆聽恐龍的呼喚——重慶科技館大型恐龍主題展」將於4月10日至6月9日上演。
  • 侏羅紀早期?肉食性恐龍?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
    萬萬沒想到,能在主城區發現恐龍足跡。7月9日,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微博發布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的獨家視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隨即聯繫上邢立達,此時他正在甘肅野外考察。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早前,他從一位地質工作者處了解到,在重慶歌樂山上發現了「恐龍足跡」。
  • 侏羅紀時代是否能重現?
    這所謂的「天雞腳印」極有可能是這裡的地質處於內陸湖盆時期,一種巨蜥類動物走過後留下的腳印化石,甚至有專家推測,這種動物很可能就是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恐龍。  趙心益推測說,當時這個地區是一片古四川湖,邊緣地帶隨著水的漲落乾涸,在沒有完全乾涸的時候,恐龍在上面活動留下了腳印,又隨著沉積,形成了質地不一樣的痕跡,再加上地殼運動,把這塊平的地層打亂了,抬升起來,形成了現在的恐龍腳印。
  • 美國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四川自貢有一座侏羅紀公園
    這座形仿生活在距今1.55億至1.45億年前,侏羅紀晚期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鳥臀目巨獸的建築正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恐龍博物館的大門。自貢恐龍博物館收藏了從2.05億至1.32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的種類,正如中國古生物學奠基人楊鍾健教授那句詼諧又激動的調侃「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所描繪,這個在恐龍「窩」裡就地而建的博物館是真正的侏羅紀公園,穿過那道劍龍形的大門也就穿越了兩億年的時光。
  • 五歲娃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真是恐龍腳印!
    5歲大的小男孩,自稱發現了恐龍腳印,為此,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特地趕往四川通江縣毛浴鎮考證,沒想到結果還真是,而這也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本次四川之行,源於今年國慶期間一位5歲小朋友的發現。小朋友楊哲睿從小喜歡自然科學,這次和父母回四川老家,聽外公說山石上有超大號"雞腳印",小傢伙看了以後推斷這是恐龍足跡。
  • 陝西發現巨大腳印,深入懸崖堅硬的巖石,到底是什麼生物留下的?
    在2009年的一天下午,在神木縣的邱井溝村發現了100多個怪腳印,最長的達到了58釐米,可見這絕對不是人類的腳印,但若是動物的話,也不可能是大象,因為上面也說到,大象是不會有指甲的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昨日,發現者之一的勘探科職工惠瑞瑞告訴記者,他們3人都是地質學研究生畢業,對這方面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當時覺得應該是某種動物留下的足跡,但不確定是什麼動物」。隨後,3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現場有3塊巖石是從崖上自然剝落,考慮到現場環境並不適合保留該遺蹟,擔心遭遇山洪等流水侵蝕,所以我們將這3塊巖石帶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