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赤水市近日決定引資近億元,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桫欏天然集中分布區赤水河流域打造「中國侏羅紀生態公園」,力圖重現兩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
1983年專家在這裡發現上萬公頃「恐龍食物」桫欏樹,卻至今沒有發現恐龍的蛛絲馬跡。侏羅紀時代,這裡是否真是恐龍的家園?如果是,恐龍到底哪裡去了?為何至今沒發現恐龍化石?如果不是,上萬公頃的桫欏樹代表了什麼?桫欏樹為何在此繁盛地生長至今?
重返侏羅紀
1983年,一個科考隊在赤水河畔金沙溝發現了大片桫欏樹,這一發現使中國的這個偏僻山溝舉世聞名。1984年,我國建立了貴州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以桫欏等珍稀瀕危植物及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保護面積13300公頃,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桫欏天然集中分布區。
桫欏是一種起源古老的大型樹蕨,其種群在一億八千萬年前與恐龍同生共榮,享有「活化石」的盛譽,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宜生環境是中生代侏羅紀時期的「避難所」。
專家認為,侏羅紀時代有三個重要特徵:較厚的紅色砂巖、南亞熱帶氣候和自然生態的原始性。
貴州師範大學地理與生物科學院教授屠玉麟說,標誌著侏羅紀時代發育的紅色砂巖形成的地貌叫丹霞地貌,赤水流域是我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趙心益說,實際上紅層的名字就是侏羅紀白堊紀紅層。
這些過去曾處於湖底或河床的巖石,現在有的位於赤水河中,有的則登上了高山之巔,海拔高度相差1000多米,這樣的落差,讓走在赤水河畔的科學家對這裡的地球運動產生了無盡的猜測:在距今2.3億年前的中生代,赤水、習水地區是一片波濤洶湧的汪洋大海。在侏羅紀時代,這裡是湖泊和內陸湖盆,後來,造山運動將這裡抬升為陸地,成為今天的紅層高原,出現了大面積的丹霞地貌。
趙心益說,從地理位置上講,遵義境內的赤水河流域位於中亞熱帶地區,但由於它處於貴州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熱量特徵基本上接近南亞熱帶的典型地區,熱量標準和南亞熱帶的典型地區是一樣的,它的氣候帶著侏羅紀時代的第二個特徵——南亞熱帶氣候特徵。
侏羅紀時期的第三個特徵就是自然生態的原始性。在赤水河流域的山溝河谷中,這種藤蔓植物和樹木「絞殺」的現象四處可見,它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環境中的一種特殊的原始生態類型。
在赤水河流域常綠闊葉林中,物種資源豐富,有3000多物種,被專家稱為珍稀物種基因庫。這裡物種豐富,全國10%的植物種類在這裡分布,23%動物種類也能在這裡覓到其蹤。並且,這裡保存了侏羅紀時代特徵的最有力證據:存活了一億多年的桫欏。
侏羅紀遺存
從1983年專家在金沙溝發現四萬多株「恐龍食物」桫欏樹起,科學家就一直努力,企圖在這個地區找到恐龍的蛛絲馬跡,可至今收效甚微。
屠玉麟說,恐龍以桫欏為食,如今恐龍早已絕跡,桫欏卻在這裡存活至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時期的地球,地球大陸十分潮溼,到處布滿了沼澤與河流,桫欏生長十分繁密,與大型爬行動物恐龍共同統治地球,被科學界認為是「地球爬行動物時代」的標誌植物。侏羅紀時代以後,由於冰川侵襲等原因,恐龍消失了,桫欏這種曾在地球上盛級一時的植物瀕臨絕種。
在金沙溝,卻有四萬多株桫欏躲過了地球上近兩億年的數次劫難,奇蹟般地繁衍至今。桫欏的發現讓科學家們興奮和驚奇,屠玉麟說,桫欏被科學界稱為冰川前期的「活化石」,它的存在對研究侏羅紀時期古植物、古地質、古氣候、古環境以及生物進化的奧秘有著重要的價值。所以這裡被科學家稱為「桫欏王國」,「桫欏的最後一個避難所」。
1984年,在以金沙溝為核心地區,我國建立了第一個以桫欏物種為保護內容的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內,不僅有四萬多株桫欏樹,還生長著與桫欏同一家族的眾多蕨類植物,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劉青炳說,這些蕨類植物形態差異很大,數量多達200多種,良好的原始生態環境為它們在這裡生存繁衍創造了條件,它們也與桫欏一起成為親歷古植物、古氣候、古環境進化演變的「生物活化石」。
劉青炳說,同在金沙溝生活的福建觀音座蓮、杉樹是和侏羅紀同時代的植物,通過化驗專家發現,桫欏樹、觀音座蓮、杉樹三種物質是侏羅紀時期煤炭構成的主要成分,而在保護區範圍內,一億多年前的桫欏、觀音座蓮、杉樹三種植物,至今仍然共存,這讓專家驚奇。劉青炳說,這三種物質同一個小環境中存在,證明了這個地方仍然存在侏羅紀時代的小環境。
尋找侏羅紀
有桫欏就應該有恐龍,可至今無人在赤水河流域發現恐龍化石,村民在赤水市寶源鄉的一個小小發現,引起了一陣騷動,讓科學家開始幻想。
赤水市寶源鄉村民發現,在這個村的一些巨型巖石上有形狀象雞爪的腳印,村民周興隆說,鄉親叫它「天雞石」。「天雞腳印」長約42釐米,寬28釐米,不僅每個腳跡的長、寬相等,而且腳跡之間的距離也幾乎相等,約60釐米,這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
這所謂的「天雞腳印」極有可能是這裡的地質處於內陸湖盆時期,一種巨蜥類動物走過後留下的腳印化石,甚至有專家推測,這種動物很可能就是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恐龍。
趙心益推測說,當時這個地區是一片古四川湖,邊緣地帶隨著水的漲落乾涸,在沒有完全乾涸的時候,恐龍在上面活動留下了腳印,又隨著沉積,形成了質地不一樣的痕跡,再加上地殼運動,把這塊平的地層打亂了,抬升起來,形成了現在的恐龍腳印。
現在,發現的腳印化石是不是恐龍腳印還沒有定論,但專家認為,赤水河流域能發現恐龍化石的可能性很大,由於抬升運動和崩塌堆積,這些化石被埋藏在了1000米以下的巖石下,或者在人跡罕至的陡峭峽谷中,很難被人發現。
侏羅紀猜想
難道赤水河流域真的沒有證明恐龍存在的直接證據嗎?專家提出更為大膽的猜想。
五百裡恐龍之鄉,億萬年恐龍之謎。世界馳名的侏羅紀恐龍化石產地就在四川自貢,而桫欏自然保護區至自貢的直線距離僅僅100公裡左右。
近百年來,在自貢這塊土地上已經發現了200多個恐龍化石點,出土的恐龍化石骨骼數以萬計,幾乎囊括了侏羅紀時期所有的恐龍類別。在自貢的恐龍化石發現點,也發現了大量生存至今的桫欏。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葉勇說,既然在赤水河流域發現了這麼多桫欏,說明中生代時期,它當時的環境也可能非常適合恐龍生活。
甚至有專家提出另外兩種更大膽的推測:因為當時地質運動變遷,恐龍集體遷到了自貢;恐龍非正常死亡後,被巖石深埋,或被洪水衝刷,來到了河湖交匯口的自貢。類似推測雖然至今仍然缺乏科學依據,但可以解釋為何桫欏茂密的金沙溝沒發現恐龍化石的原因。
赤水河流域是否真的有恐龍?沒有恐龍,大量桫欏又說明了什麼?有恐龍,恐龍到底到哪裡去了?為何至今沒留下一塊恐龍化石?這些難解之謎讓人們倍感赤水河流域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