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勘探中的意外收穫:延安首現恐龍足跡化石

2021-01-15 騰訊網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意外發現

  3名油田職工外出勘探

  無意發現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基於油田勘探工作的特殊性,油田技術人員經常性爬山過河勘查油區地形地貌和露頭的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以收集到的顯性信息加上儀器探測的地下數據來分析判斷區域地質情況。

  2020年8月的一天,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有疑似爪型足跡。足跡化石足長介於35cm-45cm,足寬介於24cm-40cm。

  「當時是在河床一側較高的崖上掉下來的一塊大石頭上,發現了有幾個爪型足跡。」昨日,發現者之一的勘探科職工惠瑞瑞告訴記者,他們3人都是地質學研究生畢業,對這方面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當時覺得應該是某種動物留下的足跡,但不確定是什麼動物」。隨後,3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現場有3塊巖石是從崖上自然剝落,考慮到現場環境並不適合保留該遺蹟,擔心遭遇山洪等流水侵蝕,所以我們將這3塊巖石帶了回去。」惠瑞瑞說,還有部分蟲跡等遺蹟在一塊巨大的巖石上,後續可能需要進行切割才能帶走。

  >>撰寫論文

  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

  發現這一遺蹟之後,3人組成研究小組,廣泛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在查閱大量文獻以及多次實地勘查後,3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地質通報》雜誌社提交給社外專家組進行審查。

  >>現場勘查

  古生物學家認定腳印為獸腳類恐龍所留

  中國地質大學專家組對該文章細緻研究後,認為文章所報告內容,極有可能是新發現恐龍活動跡象,隨即派人前往現場勘查。

  2020年12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專家邢立達副教授依據6處觀察點的8枚化石造型和地質成型因素等,現場確認了恐龍化石的真實性,初步判斷化石足跡為大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年代是1.5億年前。至於恐龍種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此外,還確認了現場有龜類遺蹟化石、蟲跡、生物潛穴等眾多古生物遺蹟。

  >>發現意義

  有利於研究陝北區域中侏羅世古生物多樣性

  邢立達副教授認為,在該區域發現恐龍遺蹟化石,進一步擴大了鄂爾多斯盆地中侏羅世時期恐龍足跡的分布範圍,結合榆林地區已發現的恐龍活動遺蹟,有利於研究陝北區域中侏羅世古生物多樣性和恐龍活動軌跡,這對鄂爾多斯盆地的古生物學研究及沉積古地理的還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條件成熟後有望建設恐龍主題地質公園,能以特殊文旅資源為當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杏子川採油廠已將該發現報告給當地政府,並將現場進行了標定劃線保護處理,技術人員將進一步在實驗室研究直羅組晚期的古環境及恐龍足跡形成的地質時代特徵。

  >>相關連結

  什麼是恐龍足跡化石?

  恐龍足跡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是由恐龍腳「踏」出來的化石,它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後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化石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係。

  恐龍足跡化石的形成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一般說,恐龍的骨骼比較容易形成化石,而腳印卻很難。

  原因是,腳印從產生到石化,條件均很苛刻。如果恐龍從乾燥的地面上走過,腳印根本不能形成;如果恐龍從稀溜溜的、含水分過多的泥地上走過,腳印雖容易形成,但也容易消失;只有泥沙地面的溼度合適時,腳印才能清楚地留下來,而且不會很快消失。

  腳印形成後,要在較短時間內被乾燥定型。在尚未被自然力破壞前,這些定了型的腳印要被後來的沉積物嚴嚴實實地覆蓋。在不見天日的深深的地下,歷經千百萬年的巖化作用,原先鬆散的泥砂變成了巖石,腳印化石才能形成。

  此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鄂爾多斯盆地具有什麼地質特性?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整體升降、坳陷遷移、構造簡單的大型多旋迴克拉通盆地,基底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變質巖系,沉積蓋層有長城系、薊縣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等,總厚5000—10000m。

  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產出於什麼時段?

  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年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巖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侏羅紀分早、中、晚3個世,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為中侏羅世中晚期。 實習記者 劉舒榮

(華商報)

相關焦點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基於油田勘探工作的特殊性,油田技術人員經常性爬山過河勘查油區地形地貌和露頭的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以收集到的顯性信息加上儀器探測的地下數據來分析判斷區域地質情況。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
  • 延安首例!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在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三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三名職工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三名職工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
  • 延安地區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記者 李紅娟 李楠 安塞臺 張志林 郭旭琴 折臣龍 王秀) 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日前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一處恐龍足跡化石,經專家現場考證屬實,這是延安地區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在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三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 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 陝西延長油田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 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 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 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
  • 「恐龍」來了!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本報訊(通訊員 侯小龍 記者 李星棋)1月11日,記者從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獲悉,該廠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近日被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查證實,這一發現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延安發現恐龍遺蹟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的疑似恐龍遺蹟化石,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於2020年8月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
  •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八千萬年前的腳印,您仔細品!
    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專家確定這組恐龍足跡被掩埋在地下已超過八千萬年2020年11月7日,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上杭縣龍翔大道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坡進行勘探時,從坡面覆蓋的紅褐色風化土層下,意外發現了一枚三趾型恐龍足跡
  •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追蹤:龍巖繼續發現50餘枚恐龍...
    ▲足跡化石發現地邊上的巖石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追蹤 昨日,導報記者赴現場實地探訪,並從多個渠道核實得知,繼240餘枚恐龍足跡「面世」之後,考察隊在後續科考調研過程中,於上周,在之前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旁邊坡面上,繼續發現50餘枚恐龍足跡。截至目前,這些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區域,已被相關部門就地保護,仍需進一步踏勘和保護。
  • 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距今8000萬年 240餘枚超8個種類
    據@福建發布消息,在1月12日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發現者是潮州仔!也曾首個發現琥珀中恐龍化石
    這塊暴龍足跡於2018年夏天被發現,為獨立的右腳足跡。據南都此前報導,該化石尺寸超過58釐米,古生物學家從足跡推斷其體長可達7.5米。邢立達告訴南都記者,這與此前在贛州發現的暴龍類虔州龍「無論是從地層還是身體尺寸都一致」,是非常難得的骨骼-足跡可對應化石記錄。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福建省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及人類為什麼研究恐龍呢?
    在1月12日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邢立達介紹:龍翔村恐龍足跡群化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該發現對於研究閩西地區晚白堊紀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全球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福建首次發現8000萬年前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我省是恐龍化石最多的省份之一,已在18個縣市區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和恐龍足跡化石,東陽市還被命名為恐龍之鄉。迄今以我省發現的恐龍化石命名的恐龍種類,有浙江吉蘭泰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天台越龍和東陽盾龍等6種恐龍,此外還有恐龍化石正在鑑定研究中,不久就會有新種恐龍被命名。我省此前發現的恐龍化石都在白堊紀的中晚期,同位素測定年齡為距今1億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