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興奮的事,就是我們幾天前宣布的發現中國首例暴龍足跡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向南都記者表示。7月29日,在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上,邢立達宣布其團隊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這塊暴龍足跡於2018年夏天被發現,為獨立的右腳足跡。據南都此前報導,該化石尺寸超過58釐米,古生物學家從足跡推斷其體長可達7.5米。邢立達告訴南都記者,這與此前在贛州發現的暴龍類虔州龍「無論是從地層還是身體尺寸都一致」,是非常難得的骨骼-足跡可對應化石記錄。
這是2015年以來,邢立達第三次因為重大科研進展在公眾視野掀起巨大波瀾。高中創立大陸首個恐龍網站、發現世界首例琥珀中的古鳥與恐龍、SCI發表百餘篇文章、微博上異常活躍的「嚶嚶怪」……邢立達身上有太多標籤,而每一個標籤背後,最終都指向同一軌跡:一個古生物學者對遠古時代山川與生命的嚮往與探索。
尋夢恐龍時代
從幼時起,邢立達便著迷於恐龍。不論是日本動畫《恐龍特急克塞號》,還是科普讀物《恐龍的故事》,每一個有關恐龍的東西都令他心醉神迷。他會用壓歲錢買下所有能找到的恐龍書籍並反覆閱讀,沉浸於2.3億年前的神秘光景。
邢立達出生於1982年,是廣東潮州人。邢立達的家族久駐於這座城市,其祖上邢厝的邢叔珩是潮州當時十大富商之一,開過銀莊、紙行、百貨等。祖父是特級語文教師,祖母為數學老師,父母皆是醫藥從業者。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邢立達在童年接觸到更為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讀高中時,邢立達將對恐龍的熱愛化為行動,自學計算機創辦了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門戶網站——中國恐龍網。1999年的中國,網際網路大潮風起雲湧,但憑一己之力創辦網站實屬不易。邢立達花了三年時間把大約800種恐龍科學名翻譯成中文,為此還專門買了本拉丁語詞典。網站開通後,第一周訪問量就達4600多。隨著網站規模的日漸擴大,邢立達結識了眾多國內優秀的恐龍專家學者,他們日後對恐龍網給予了很大支持與幫助。
一向對古生物專業抱有強烈興趣的邢立達,卻陰差陽錯選擇了金融學為大學專業。「之前以為古生物學是文科,但其實古生物學是理科,到高考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換了」。畢業後,他還曾在《南方》雜誌當了半年科學記者。「這段經歷讓我收穫很大,學會了跟各行媒體和第三方打交道,怎麼採訪別人,怎麼寫更好的新聞稿。」邢立達表示。
然而比起做一個恐龍研究領域發展的旁觀者,邢立達更想親自進行恐龍相關的研究與科考,「有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並且把業餘愛好(恐龍)同時做好比較難,想要專心做一件事情。」於是他毅然前往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攻讀生物科學系碩士,隨後於2016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得博士學位。邢立達也由此開啟了更為廣闊的恐龍探索生涯。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與時間賽跑
剛開始做科研的時候,邢立達便將恐龍足跡學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古生物學是研究生命演進的重要學科,研究恐龍足跡可以填補相關科研空白。」
這些古老印記歷經地形地貌變化以及風雨的不斷衝刷,能夠保存至今十分難得,因此緊迫感一直伴隨著邢立達。為了探究和重現這群神秘生物的蹤跡行為,他走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勘查了100多個恐龍足跡點,是中國大多數恐龍足跡點的第一個研究者。不僅如此,邢立達挖掘恐龍足跡的腳步還抵達過韓國,以及中東、北美洲等地。
「我們建立了一個48小時的響應機制,接到報料48小時之內會儘量去,這是因為很多足跡去的晚了就被破壞掉了。」過去幾年,邢立達一年有兩百多天是在探尋恐龍足跡。為了能夠更快抵達科考地,他在家中備有四五個裝好的行李,分別為去往高原、戈壁、江南等不同目的地作準備。考慮到不同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他在不同行李箱中分別配備了刷子、普通地質錘、錘子和攀巖器械等挖掘工具。
而野外科考總是布滿各種艱辛。面對各種複雜地勢和惡劣天氣,摔傷、遭遇落石等是常有事件。一次,邢立達帶著幾位國外專家在北京延慶現場勘察,恐龍足跡點位於半空中的巖壁上,邢立達剛剛學會攀巖,工作過程中身下繩子被磨斷,沒法降落至地面,被困在空中。「比起上方繩子磨斷,人直接掉下去,這還算好。」
邢立達奔走於各地尋找恐龍足跡,對抗的不僅是歲月的磨滅,還有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帶來的影響。談及野外科考的遺憾,邢立達總會提及四川大涼山的一處銅礦開採時,在1500平方米的巖石斜面上暴露的巨大足跡化石,這些足跡至少有上千個,其中還有恐龍遊泳的痕跡。當他滿懷欣喜準備赴現場考察時,卻得知由於礦區一輪又一輪的爆破,巖壁已塌方,整個足跡層面已不復存在。
「這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得益於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很多足跡會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沒有城市發展,這些足跡可能永遠都不會被發現。但另一方面,你需要儘快去把它保護起來做研究,慢一點就會被破壞。所以就得處理好。」
探尋時光膠囊
琥珀是古生物學家窺見億萬年前世界的另一把鑰匙。邢立達曾在文章中寫道:一滴滴的樹脂,落在來不及被時間帶走的動植物上,經過了千百萬年重新出土。這些晶瑩剔透的琥珀,不只是經時光淬鍊的天然藝品,也是埋在地底中的時光膠囊,讓科學家得以一窺凍結在其中的蛛絲馬跡。
自2013年以來,緬甸地區的琥珀便成了世界各國專家的重要探索對象,邢立達也加入了這一隊列,曾躲著槍聲從地方武裝軍掌管的礦區尋琥珀,也在街頭穿著當地裙子跟商販討價還價。一方面,他與團隊拿著有限的科研經費,與國外科學家搶貨、拼速度,另一方面,怕當地商家對琥珀進行打磨、切割,破壞了可能含有的珍貴古生物。
邢立達不停地搜尋,終於迎來回報: 2016年6月,他發現了含有古鳥類翅膀的琥珀,同年12月,他又在一個琥珀中發現了恐龍尾巴,成為「首個發現琥珀中恐龍化石的人」。
邢立達(右)在展示存有恐龍尾巴的琥珀標本。
這兩塊琥珀得於偶然。含有恐龍尾的琥珀,是邢立達在2015年夏天從一個緬甸商販手中以低價買下,當時商家以為琥珀裡是螞蟻和一顆植物,還把它叫做「螞蟻上樹」;而含有古鳥類翅膀的琥珀「天使之翼」,是邢立達在它被送往法國珠寶商前連夜找商販攀談得以「截胡」。拿到兩塊琥珀後,邢立達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機場回國。
天文學家仰望星空,而古生物學家回窺歷史,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探尋著人類生活空間的另一維度。邢立達說:「研究恐龍演化或者說生命的演化是人類的終極命題,人類要知道生命的起源與歸宿,要知道自己本身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致力於恐龍科普
邢立達不斷搜尋恐龍足跡,內心懷有一種願景:完成一張中國恐龍足跡大拼圖。「恐龍足跡跟恐龍化石互相補充,我們雖然有很多學者在研究恐龍化石,但是研究足跡的非常少,」 邢立達表示,研究足跡可以補充那些沒有發現恐龍骨骼地方的恐龍多樣型及行為特徵。「總是要有人做這些事情嘛。」
為此,邢立達組建了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團隊。「我們對時間的規劃特別細緻,每天上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都會提前一個月規劃好,包括出野外或完成某項目。我們在出野外的時候每天晚上其實都在做工作上的事情,並沒有休息。」
2010年以來,邢立達已發表百餘篇SCI論文,測量了幾十萬個數據,並翻譯出版了大量古生物科普類書籍文章。2018年7月,邢立達寫的科幻小說《御龍記》正式出版,而十年前,邢立達出版了《狂野中生代三部曲》,這是國內首部古生物科幻小說。2019年,他還推出了音頻「邢立達的恐龍課」,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以親歷者的角度介紹恐龍故事。
如今,邢立達通過各種媒介向大眾普及恐龍知識,而他也將自己變成媒介,連接著現代人類與億萬年前的世界。在邢立達看來,科研與科普並不衝突。「我們拿著國家科研經費做研究,難道我們不該給公眾介紹一下我們在做什麼嗎?而且比起數學等專業學科,恐龍天然具有很強的科普屬性,研究恐龍的人更要努力做科普。」
不同於科學家不苟言笑的一般形象,邢立達在社交媒體中十分活躍。令網友印象深刻的,則是他2011年在微博上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腿肉」事件,而2016年的兩次琥珀研究發現,讓他成為大眾與媒體焦點。這位37歲、娃娃臉的古生物學家微博文字常帶有一連串的「嚶嚶嚶嚶嚶」 ,被網友稱為 「嚶嚶怪」或「嚶老師」。他每天更新十餘條內容,幫網友鑑別恐龍化石,科普古生物知識,也轉發網友製作的「嚶嚶嚶」鬼畜視頻,分享自己的減肥餐食……如今,邢立達在微博積攢了342萬粉絲。
「發微博是科普恐龍相關知識的一個嘗試,只是一個在社交媒體平臺的科普工作而已。你可以拉近跟網友、讀者之間的距離,這樣才能更好的科普,終極目標還是為了更好科普和推廣這個學科。」當問及隨著粉絲增多,是否會有偶像包袱,邢立達表示:「其實還好,我們開始要走知識路線的。但一舉一動還是要注意,給學生和年輕粉絲做一個榜樣。
「對話」
南都:廣東地區是否存在古生物遺蹟?
邢立達:有,在南雄、韶關及河源等地發現過很多恐龍蛋,非常豐富。恐龍足跡、恐龍骨骼也有,但不是很多。
南都:你的工作十分忙碌,家人對此什麼態度?家裡有兩個小男孩,你會讓他們也往古生物領域這一方向發展嗎?
邢立達:家人非常支持,非常支持。我自己的小孩很可能不會從事古生物方向的研究,都說古生物小孩老師的小孩很少做古生物的,可能是小孩子從小接觸古生物很多,失去了新鮮感和神秘感。
南都:你認為古生物研究的價值是什麼?
邢立達:從現實層面考慮,恐龍科普價值很大,在影視、書籍、動畫等方面有很大市場,這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研究恐龍演化或者說生命的演化是人類的終極命題,人類要知道生命的起源與歸宿,要知道自己本身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南都:你在科研之餘經常寫些文章,並且喜歡發表一些獨特感受,從古生物領域延伸至哲學命題,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的科學家嗎?
邢立達:我覺得還好,還好。因為我開始是文科生嘛,後來成為理科生。我很喜歡寫東西,可能對一些很特殊的狀態會很有感覺,比如說看到一些很漂亮的化石,去到一個很漂亮的地方,都會記錄下來,寫一些科普作品。
南都:你未來最希望發現什麼恐龍足跡?
邢立達:未來,希望能找到更大的肉食恐龍足跡,美國最大的一個目前是94釐米,希望能找超過這個記錄的足跡。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陳菁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