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已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中亮相.
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劉然)中法古生物學家在我國廣西所發現的恐龍化石,被證實為1.3億年前的真蜥腳類恐龍當中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中。一隻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也已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中亮相。
新恐龍的發現和命名者、廣西自然博物館研究館員莫進尤介紹說,新化石發現於扶綏縣山圩鎮平搞村六榜屯龍草嶺的甘蔗地裡,由於化石線索是當地村民何文堅提供的,所以命名為「何氏六榜龍」。這些恐龍的五節背椎椎弓表現出許多與其他蜥腳類完全不一樣的特徵,如神經脊較低,分叉,頂端向兩側膨大等。這些特徵表明「六榜龍」可能代表了一種真蜥腳類恐龍。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Eric Buffetaut研究員認為,「何氏六榜龍」的發現,說明中國的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具有較高的分異度和複雜的演化關係。
《地質學報》(英文版)評論說,廣西扶綏「何氏六榜龍」的發現不僅給那派盆地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多樣性提供了確切的古生物化石證據,同時也彌補了我國南方地區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化石研究的薄弱環節,這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白堊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組成,恢復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知識連結:
真蜥腳類恐龍是一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較巨龍形類恐龍原始的蜥腳類恐龍,如我國發現的著名的馬門溪龍和峨嵋龍等。中國發現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種類較多,但這些恐龍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年代也從1.4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橫跨到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而且這些恐龍都無一例外的屬於巨龍形類或者更進步的屬種。
由於化石材料的零星和破碎,早白堊世蜥腳類恐龍的研究過去一直是恐龍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我國遼寧、甘肅和河南等地相繼發現了許多較為重要的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化石材料,如東北巨龍、黃河巨龍和大廈巨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