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平石梯】昨天 • 今天 • 明天
盈江石梯村:春意滿林拍鳥忙
三月的盈江縣石梯村,春意盎然。一群人正架著「長槍短炮」,沉浸於一場拍鳥盛宴中。
村裡的景頗族小夥何正中這兩天忙得不可開交。「灰孔雀雉小崽出來了,想拍的各位老師,請電話聯繫。」他的一條微信朋友圈視頻,吸引來了數十個鳥類攝影愛好者。如今做了「鳥導」3年多的何正中,目前在觀鳥攝影圈已是小有名氣。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省盈江縣。據統計,該村目前發現有鳥類400多種,幾種犀鳥、林雕鴞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鳥類為該村獨有。
「為了避免拍鳥四處跑,擾了小動物,現在我們在村子附近修了10多個鳥類觀測點。」小何解釋,「因為村子的生態好,把它們吸引過來了。」
「你們這次一定會滿載而歸!」 見到新老朋友,小何拍著胸脯跟他們保證。簡單寒暄後,他們就直奔觀測點。途中,他還會拿出筆記本,對照著上面密密麻麻的標註,講述近期觀察到的珍稀鳥類活動軌跡。
我國著名自然生態攝影師孫曉宏對石梯村情有獨鍾。幾乎每月必來光顧的他,這次帶著朋友專門來拍犀鳥。「當下正是繁殖季,各種鳥開始找對象、談戀愛,比較活躍。」
「昨天來了10個人,今天又有11個。拍鳥的成果都還不錯。」 何正中管理著村裡的2號鳥類觀測點,按照60元一個機位的價格,短短兩天就有1000多元的收入。
石梯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過去,村民們靠山吃山、刀耕火種。如今,他們放下了「油鋸、斧頭、砍刀、獸夾」等「祖傳家當」,自覺投身於生態保護中,並嘗到了其中的甜頭。
據村民小組長排忠華介紹,村子為了發展「拍鳥經濟」,帶動廣大村民脫貧致富,提供了包括餐飲、住宿、嚮導等在內的一系列配套服務。
春江水暖時,村民們也迎來了創收的時節。為了拍攝到最佳畫面,攝影愛好者們一待就是好幾天。他們的吃住行成了村民們的增收渠道。不少時候,村子內外的農家樂和民俗客棧都會爆滿。
除了掙錢,村裡人還肩負起了愛鳥護鳥的職責。據何正中回憶,去年6月到9月,持續的降雨天氣,使得來村裡拍鳥的人很少。但為了保證鳥兒順利覓食,他們還是堅持每天投食。
「觀鳥旺季的時候,鳥兒給我們大家帶來了收入。淡季可不能虧待它們。」他說,「打鳥在我們這已經禁止了,小孩放假回家,我不讓他們玩彈弓。」
春天打一隻,秋天少一窩。 」捕鳥和盜獵行為得到了禁止,有效保護了現存動植物資源。看到有鳥在築巢,村民們會等它徹底安頓好了才帶人去拍鳥。
目前,村內建了40多個鳥類監測點,去年共接待觀鳥人2萬多人次,村民人均收入從原來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
收入從何來?村民們心裡跟明鏡似的:拍鳥。可鳥為何而來?他們在生態保護中找到了答案。
排忠華介紹,縣裡的生態本來就好,而根據專家建議,村民又補栽了一些深受犀鳥喜歡的果樹花種,為其提供「宜居」環境。石梯村還成立了護林隊,定期開展巡護,築牢生態保護防線。
鳥塘遠處,灰孔雀雉帶著幼崽,出現在鏡頭之下。開屏的公雉像是全副武裝,耀武揚威地護著母雉和小雉。「生態工作做得好,我們的收入也能跟它們下蛋育雛一樣,越來越多。」何正中自信地說。(文字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腳步)
石梯
昨天 • 今天 • 明天
《盈江-中國犀鳥谷》
《盈江-太平石梯》
《太平石梯-變形記》
一個直過民族村的生態巨變
——石梯村「四個改變」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
盈江縣太平鎮雪梨村委會石梯村民小組是一個位於中緬邊境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全村共有人口85戶36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115人,村民主要分布在石梯和石梯上寨(大谷地)兩地,是一個以直過民族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貧困山村。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石梯村民小組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圍繞打造「中國犀鳥谷」品牌,轉變思想觀念,拓寬發展思路,突出「四個改變」,實現了一個直過民族村的生態巨變。
一、從砍樹人到護林人的改變
石梯是因茶馬古道途經此地、商隊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開鑿階梯而得名,這也體現了石梯生存條件的艱難。石梯村世代居住著景頗族和傈僳族同胞,他們長年生活在大山深處,為了生存,曾毀林開墾、濫砍濫伐,造成森林生態破壞。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石梯群眾也實現了從砍樹人到護林人的改變。
一是改變原始生產方式。解放前,石梯的景頗族和傈僳族群眾還處在與世隔絕的原始社會末期,只能通過刀耕火種、狩獵採摘等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艱難度日,造成了原始森林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景頗族和傈僳族同胞實現了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跨越,摒棄了刀耕火種等原始落後的生產方式,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曾經的砍樹人變成了護林人,石梯的自然生態得到了全面恢復。現在的石梯村,保存了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等珍稀鳥類以及龍腦香、篦齒蘇鐵等稀有樹種,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4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22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74種,成為全國村一級生物多樣性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石梯村民小組長、景頗族村民排忠華說:「以前我們生活很苦,只靠打野味、挖野菜、摘野果來填飽肚子,一年半載吃不上肉,現在我們村子成為全國有名的觀鳥勝地,大家的生活也跟著好起來,現在整個村子的老老小小都知道保護林子、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我們要好好守住這座『金山』,讓更多的鳥來林子安『家』。」
二是調整落後產業結構。石梯村大谷地是傈僳族群眾聚居區,多年來,當地傈僳族群眾主要以種植香茅草為生,雖然種植香茅草給村民帶來了一定經濟收益,但是卻對原始森林造成嚴重破壞,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毀林開荒中一片片倒下。為保護好珍稀的原始森林資源,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幫助下,石梯群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變種植香茅草為發展微果園、微菜園等庭院經濟,全村共種植桃樹1300餘株、芒果500餘株、荔枝500餘株、西番蓮500餘株,通過大力發展經濟林果,遏制了種植香茅草對森林生態的破壞,恢復了森林植被,增加了經濟收入。傈僳族村民蔡四說:「以前我們只會砍樹賣、打鳥吃,自從這裡的鳥給我們帶來經濟收入後,我們才真正懂得保護森林、保護鳥類的重要性,現在我們不砍樹、不打鳥了,大家在集體林裡建起了觀鳥點,在房前屋後種了蔬菜和果樹,為各地觀鳥人提供服務,現在大家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比過去真是好多了」。
三是樹牢生態發展理念。近年來,石梯村憑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圍繞打造「中國犀鳥谷」品牌,大力發展觀鳥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全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翻番,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現在的石梯群眾已牢固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曾經的砍樹人變成了護林人,曾經破壞的原始森林全面得到了恢復,曾經偏僻的小山村迎來了大發展,曾經艱難生存的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護林員徐小龍表示:「現在村民們都有了保護生態的意識,大家都自覺地保護好身邊的一草一木,因為我們知道,保護好森林才留得住犀鳥,留住了犀鳥才會吸引觀鳥人,觀鳥人來了我們就能增加收入、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二、從狩獵人到護鳥人的改變
石梯村早期居住的景頗族和傈僳族群眾多以狩獵為生,為了生存,他們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獵捕野生動物,特別是各種珍稀鳥類,使得當地的野生動物和鳥類種群數量持續下降。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特別是通過大力發展「中國犀鳥谷」生態旅遊,石梯群眾的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當年的狩獵人變成了現在的護鳥人,曾經消失的野生珍稀鳥類又在這裡築巢安家。2015年2月,盈江縣觀鳥協會深入石梯村洪崩河谷,通過野外調查,共發現野生犀鳥繁殖巢穴6個,其中雙角犀鳥巢2個、花冠皺盔犀鳥巢3個、冠斑犀鳥巢1個。
一是種大樹吸引鳥。針對犀鳥喜好大樹的特點,廣泛發動群眾在石梯村犀鳥棲息地大量種植高大喬木,進行人工築巢,為犀鳥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石梯村景頗族村民李麻都說:「犀鳥作為景頗族的神鳥,生性敏感,喜好大樹。過去由於毀林開荒種香茅草,砍伐了許多大樹,使得犀鳥無處安家,現在黨委政府發動群眾種大樹,森林逐步恢復了,犀鳥也又回來了」。
二是聘專人保護鳥。為了切實保護好現有的犀鳥種群,盈江縣政府聘請當地村民,作為專門保護犀鳥的守護者。為了充分調動這些保護犀鳥村民的積極性,縣政府在石梯村開設了盈江犀鳥拍攝地,由負責保護犀鳥的村民做好拍攝犀鳥遊客的接待服務工作,並獲取相應報酬,讓村民切身體會到保護鳥類是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從而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從過去的打鳥捕鳥變成現在的愛鳥護鳥,積極提供鳥類食物,吸引鳥類棲息,建設好屬於自己的生態觀鳥點。
三是重宣傳珍愛鳥。為了保護和改善鳥類棲息地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經常進村入戶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播放和張貼犀鳥錄像和畫帖,發放明星鳥種宣傳畫冊。林業部門以「拍到一張野生動物照片獎勵60元、發現一個鳥窩獎勵50元」的方式,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愛鳥護鳥行動。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村民主動上交槍枝,積極響應退耕還林,當地愛鳥護鳥蔚然成風,消失的犀鳥又重回石梯安家。據盈江縣觀鳥協會負責人班鼎盈介紹,目前全縣共觀察到12窩犀鳥,有11窩已成功孵化小鳥,犀鳥種群數量呈不斷增長之勢。「以前打鳥砍林,窮開心。現在護林愛鳥,生活是真開心。如今全村人都知道,沒有好的生態就留不住犀鳥,犀鳥不來,幸福的日子也就不會有」。傈僳族小夥小蔡五一席話,道出了石梯村少數民族群眾的心聲。
三、從貧困戶到鳥導遊的改變
石梯村地處偏遠山區,群眾收入低,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達31.7%。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石梯村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豐富的鳥類資源為依託,堅持觀鳥旅遊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村民通過建「鳥塘」、當「鳥導」、開客棧,為全國各地觀鳥愛好者進山觀鳥提供觀、吃、住、行一條龍服務,大幅增加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從原來不到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8000多元,走出了一條從貧困戶到「鳥導遊」、從而實現脫貧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是建「鳥塘」吸引觀鳥人。石梯村豐富的珍稀鳥類資源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為便於觀鳥愛好者觀鳥,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結合實地情況,搭建了專門用於觀鳥拍鳥的「鳥塘」。傈僳族村民彩肆說:「現在前來石梯觀鳥的人越來越多,大多為回頭客,一個『鳥塘』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她興奮地算了一筆帳:她家共建有3個「鳥塘」,到這裡拍鳥的觀鳥愛好者,每人每天大概消費200元,包括每頓飯15至20元,租拍攝位100元,替遊客背包上山收50至100元的勞務費,半年多來他家大約賺了2萬餘元。彩肆表示,接下來還打算出售野生蜂蜜、土雞蛋、竹筍乾、雞樅菌等土特產,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石梯村共建有「鳥塘」25個,今年上半年共接待遊客1200人次,每個「鳥塘」平均收入約1萬元。
二是當「鳥導」服務觀鳥人。隨著到石梯來觀鳥拍鳥的人越來越多,觀鳥人對觀鳥指引、接送服務、後勤保障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而應運而生了一批以當地村民為主的「鳥導遊」。石梯村大谷地傈傈族村民小蔡五就是其中之一,他敏銳地看到觀鳥帶來的商機,考取了駕駛資格證,花6萬元買了一輛微型車,在觀鳥拍鳥最火熱的時候,為全國各地的觀鳥人提供觀鳥導遊和接送服務。他說:「開車接送各地來的觀鳥人,一天收500元,包括從機場接送、觀鳥和提供一頓午飯,還是很有賺頭的」。 小蔡五僅今年春節到4月,就接待觀鳥客和攝鳥愛好者三、四十批,預計一年下來就有4萬多元的收入。
三是開客棧留住觀鳥人。隨著石梯觀鳥旅遊的持續火爆,當地食宿等接待能力已不能滿足需求,為留住遠到而來的各地觀鳥人,許多石梯村民都把自家的房屋進行了改造裝修,建起了家庭小旅館,為各地觀鳥人提供舒適方便的食宿服務。同時,當地黨委、政府結合實施脫貧攻堅危房改造項目,加大扶持力度,推進旅遊客棧與民房建設相結合,引導村民積極建設具有景頗族、傈傈族特色的民居。如今的石梯,家家戶戶建起了瓦屋頂、吊腳樓、石頭牆的新房,同時建成了一座公共驛站,有客房10間,農家客棧15戶有客房30餘間,觀鳥旅遊的接待服務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景頗族村民、農家客棧老闆排忠華說:「自己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也能當上『客棧老闆』,這都多虧了有黨和政府的幫助啊!」他表示,建成的客棧還要連上WIFI、裝上空調和太陽能等設施,讓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來到後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四、從窮山溝到旅遊勝地的改變
過去的石梯是一個偏遠的窮山溝,山高路遠崎嶇,晴通雨阻,貨物運輸只能靠人背馬馱,無水無電無信號,村民思想觀念落後,生活條件艱苦。如今的石梯已舊貌換新顏,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山寨、令人神往的觀鳥天堂和引領全域旅遊發展的響亮名片。
一是建設美麗山寨。2015年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關心幫助下,石梯村全面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和邊境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共投入建設資金3636.86萬元,其中: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577.33萬元、民房建設資金1059.53萬元、產業發展資金100萬元,完成了石梯的華麗轉變,曾經偏遠落後的窮山溝變成了美麗和諧的邊關山寨。現在的石梯,寨門高大巍峨,村內水泥路面四通八達,自來水和電力已接通家家戶戶,手機信號全面覆蓋,公共文化活動室大氣莊重,中心廣場國旗迎風飄揚,周邊景頗族和傈傈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農家客棧人來人往,一條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穿過茂密的原始森林直達縣城,石梯村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變,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二是打造觀鳥天堂。石梯的觀鳥熱也帶動了盈江縣的觀鳥旅遊發展。盈江縣是一個鳥類資源大縣,全縣共有鳥種550餘種,是滇西南觀鳥路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年來,盈江縣努力打造「中國犀鳥谷」和「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兩張名片,2015年以來相繼開展了兩屆國際性觀鳥節暨觀鳥比賽活動,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犀鳥保育國際研討會,2016年4月中國鳥網授予盈江「中國觀鳥基地」殊榮。目前,盈江縣共有成熟觀鳥線路6條,每年走觀鳥線路的遊客將近4000餘人。同時,加大鳥類保護研究力度,積極推進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合作,實施多項鳥類保護科研項目、棲息地保護項目、物種保護項目,讓盈江獨特的自然生態和鳥類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永續發展。
三是推進全域旅遊。石梯的巨變,是太平鎮黨委政府按照盈江縣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盈江縣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大盈江打造成為雲南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增長極和國內外知名旅遊目的地」的重大機遇,突出生態優勢,推動綠色發展,打造山水田園生態城市,著力建設集觀光休閒、鄉村旅遊、養生養老、民族文化體驗等於一體的全域旅遊新格局,深入開發以生態養生、運動休閒、田園風光、漂江體驗、生態觀鳥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大力推進以傈僳文化、景頗文化為主的民族風情遊,重點打造了拉勐、下勐劈、石梯、松克等具有傣族、景頗族、傈僳族特色的鄉村旅遊示範點,重點推出了「中國犀鳥谷觀鳥生態遊」「大盈江國家溼地公園遊」「太平觀鳥賞花節」「蘇典傈僳族風情遊」「舊城香額湖圍魚體驗遊」等特色旅遊示範項目,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旅遊勝地,讓昔日人跡罕至、貧窮落後的村寨通過發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民族風情旅遊實現華麗轉身,有力帶動了貧困群眾的脫貧增收致富,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作者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