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肅南牧民對生態的理解漸多 異地借牧徒步百裡亦不怨
46歲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村民趙志鋒回憶起在20世紀90年代的歲月,直言當下的生活變化太大了,但致富路上仍需守「生態初心」。 46歲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村民趙志鋒回憶起在20世紀90年代的歲月,直言當下的生活變化太大了,但致富路上仍需守「生態初心」。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甘肅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2017年底,該縣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019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449元,增長8.5%;建檔立卡戶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9元,增長8.7%。
-
巧家紅山:小小蠟蟲「引客入鄉」鋪就致富路
四月,進入巧家縣紅山鄉,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的蟲兒樹,大片蟲兒樹上長滿了蠟蟲,不少村民正忙著把蠟蟲抹下來出售,處處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今年,紅山鄉蠟蟲產業又喜獲豐收,來自湖南、四川、貴州的「蟲客」都不約而同地來紅山收購蠟蟲,小小蠟蟲「引客入鄉」,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當地老百姓鋪就了致富路。
-
治多:念好「致富經」唱活「草山戲」
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始終把生態立縣貫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堅定不移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路子,取得了積極成效。扎河鄉,是治多縣海拔最高的鄉鎮。在治渠鄉同卡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存多傑一邊盤點合作社牲畜總數,一邊換算著今年每家的分紅情況。「最高的能分紅13萬元,我們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態勢穩定良好。」存多傑歡喜地說。2016年通過以草定畜、股權測算、優化畜種畜群結構等工作,合作社設8處藏綿羊和6處犛牛集中養殖場,全村276戶全部入社,而這其中就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
-
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新華社記者曾維「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
果洛:生態畜牧業連起廣袤草原與廣闊市場
隨著國家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的果洛必須控制牲畜數量,以適應保護生態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步伐,解決好保護生態與促進牧業增效、牧民增收之間的矛盾,就成了擺在果洛幹部群眾面前的一道現實考題。」果洛人把目光投向了生態畜牧業和有機畜牧業。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畜牧業是玉樹的命脈產業、母體產業、支柱產業。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
重慶廟壩村:依靠生態綠色致富,上門女婿回鄉了
18年後,他靠山吃山選擇發展,成了家鄉的致富能人。 梁大文轉變的背後,是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上綠色致富之路的生動體現。如今,當初那個偏僻荒涼的小山村,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旅遊目的地,農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8萬元。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
【中國夢·黃河情】黃土高原披綠裝 沿黃公路串起生態景觀致富路
「早年間沿黃公路周邊鄉鎮都是荒山荒坡,生態環境不好,也阻礙了經濟發展。」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雲峰告訴未來網記者,沿黃公路的開通將周邊鄉鎮經濟串聯起來,形成一條致富路、旅遊路,所以荒山荒坡的綠化也是宜川近年來生態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要將沿黃公路打造成一條生態景觀路。 現如今,荒山荒坡早已舊貌換新顏。
-
甘肅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在肅南縣建成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甘肅省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建設完成。該中心的建成對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提高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及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起到積極作用。據了解,前期,肅南縣局聯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祁連山北麓腹地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建成三處生態氣象監測站,用於監測大氣溫度、區域降水、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等10餘項生態氣象監測要素。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
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2日,來自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木裡鎮佐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奎知達傑一邊用麻袋裝錢,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當日,由天峻縣14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跨鄉鎮聯合起來組建的縣級玉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進行了一年一度的分紅大會,分紅總金額達1304.4萬元,來自該縣的1400餘名牧民收到了20000元-70000元不等的現金分紅,牧民們用麻袋將錢背回家。
-
肅南縣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第38次會議召開
>2020/12/212月2日,肅南縣委書記陸思東主持召開肅南縣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第38次會議。>會議傳達學習了全省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作專題會議精神、《關於做好近期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的通知》《關於做好全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發現問題整改工作的通知
-
馬蹄粉洲星食品的「馬蹄王國」
馬蹄粉,是由水馬蹄製成的澱粉製品。馬蹄,一種神奇的農作物,被人稱作「馬蹄」,卻怎麼也看不出跟馬蹄有什麼聯繫(由於一段典故,故稱之為馬蹄)。人們對馬蹄的認知是可生吃,若是僅僅能生吃,那可就太小瞧它了,做成馬蹄糕、馬蹄糖水,一樣能大放異彩。
-
貴州習水:構建「生態畜牧業+」產業體系 交出一份滿意的「綠色答卷」
貴州省習水縣地處川黔渝結合部的樞紐地帶,發展生態畜牧業優勢明顯。如何將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兼顧統籌?近年來,習水縣委政府用自己的行動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綠色答卷」。 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飼草配套」 利用氣候、生態環境條件,習水縣加強草原確權登記與草地承包流轉工作,擴大坡耕地退耕還草項目實施範圍,加快人工草地建設與天然草地改良,注重灌草叢等資源開發,大力推進草畜配套。發展草捆、草粉、草顆粒等草產品加工,推進牧草產業化進程。
-
中國電建:真情灑熱土 鋪平致富路
一腔真情灑熱土,雙手鋪平致富路,和劍川人民一道斬斷窮根,邁向欣欣向榮的好日子。 精準識別「析貧情」 助力劍川縣精準脫貧,精準識別、全局謀劃是第一步。 劍川縣位於雲南省大理市,全縣18.4萬人、391個自然村,星羅棋布地散落在橫斷山脈的高嶺深谷裡。
-
「富民興滇 幸福小康」大理深山中的「致富路」通到太邑鄉
作為大理市唯一一個貧困少數民族鄉,2019年,太邑彝族鄉建檔立卡貧困戶565戶2415人全部脫貧達標。特色產業新模式太邑鄉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培植與開發特色產業。在太邑鄉的者摩村,漫山遍野的果樹長勢正好。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據養殖場負責人石運昌介紹,樟洞村地處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優質的水質資源不僅澆灌出香甜可口的稻米,也利於養殖冷水鱘魚。在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協商考察後,決定在村裡的上遊養殖中華鱘,由此「鱘」出了一條特色致富新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易地搬遷見聞⑧】且末縣庫拉木勒克鄉巴...
且末縣庫拉木勒克鄉巴什克其克村牧民定居點(6月20日攝)。 新疆日報訊(巴州記者站張慧疆報導)6月22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且末縣庫拉木勒克鄉巴什克其克村牧民定居點時,村民麥麥提·艾力木就已經忙碌起來:清洗擦拭屋頂上的「藍板板」——分布式光伏發電板,給羊圈的20餘只羊添水餵草……如今,和麥麥提一樣搬遷下山在定居點開啟新生活的牧民們,靠著光伏發電分紅、發展畜牧業、開辦牧家樂等,逐步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
衡陽縣:脫貧路上「夫妻檔」,攜手「養」出致富路
紅網時刻 通訊員 王 勤 劉欣榮 記者 宋美君 衡陽報導8月17日清早,衡陽縣欄壠鄉東井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廖興龍夫婦洗漱完畢後,便來到自家創辦的興龍種雞蛋養殖場,開始一天忙碌的「雞司令」生活。投放飼料、打掃雞舍、撿拾雞蛋……忙完大雞養殖場的活後,夫婦倆又匆忙趕往小雞養殖場,仔細檢查小雞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