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縣:脫貧路上「夫妻檔」,攜手「養」出致富路

2021-01-16 紅網

廖興龍在小雞養殖場檢查小雞的健康狀況。

廖興龍的妻子正在撿拾雞蛋。

紅網時刻 通訊員 王 勤 劉欣榮 記者 宋美君 衡陽報導

8月17日清早,衡陽縣欄壠鄉東井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廖興龍夫婦洗漱完畢後,便來到自家創辦的興龍種雞蛋養殖場,開始一天忙碌的「雞司令」生活。投放飼料、打掃雞舍、撿拾雞蛋……忙完大雞養殖場的活後,夫婦倆又匆忙趕往小雞養殖場,仔細檢查小雞的健康狀況。

「現在養殖場裡餵養著15000隻三黃雞,其中大雞7000隻,小雞8000隻。日產的4000餘枚種雞蛋,由於有孵化場的老闆直接上門收購,根本不愁銷路。」談起養殖場的情況,廖興龍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1982年,廖興龍出生於一個特殊的單親家庭,降生在湖北省一個舉目無親的地方,自幼跟隨母親流離失所。母親因病去世後,由養父母撫養成人。2005年,在外漂流多年的廖興龍,孤身一人回到母親生前所在地——衡陽縣欄壠鄉東井村土衝組居住下來並娶妻生子。2007年,經人介紹,夫妻倆雙雙來到西渡鎮豆陂村的一家種蛋雞養殖場打工謀生。2014年,考慮到廖興龍的妻子患有遺傳性記憶障礙,兩個兒女正在上學,且一直無房居住,村裡通過民主評議,將他家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時任衡陽縣統計局駐東井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周孝國了解到廖興龍家的實際情況後,便與村幹部一道,上門做廖興龍的思想工作:「你的兩個孩子還那麼小,以後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與其幫別人打工,還不如將你養雞的技術利用起來,靠自己的雙手打造一個幸福的家庭。」周孝國和村幹部的一席話,讓早就想回家發展的廖興龍,更加堅定了回家創業的信心。

為幫助廖興龍早日實現脫貧,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裡想盡了辦法。缺資金?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時間為他爭取到2.5萬元產業補助金,並為他申請了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同時,村幹部除私人借給他10萬元外,還出面擔保,為他在衡州農商銀行爭取了10萬元商業貸款。缺技術?駐村扶貧工作隊主動與湘南船山技校聯繫,將他送到學校參加養雞技術培訓。缺手續?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忙跑縣有關部門,為他辦理了養殖場用地及環保手續……就這樣,在駐村扶貧工作隊、村黨支部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2017年底,廖興龍所創辦的佔地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興龍種蛋雞養殖場終於如期開業。

說起養雞技術,廖興龍津津樂道:「我每天餵雞兩次,餵雞的飼料都是自己加工的玉米、豆粕等。餵雞的飼料和水的量都要掌握好,水要乾淨,溫度要一致,不能給雞吃撐了。如果雞發生感冒,我就會在飼料中添加大青葉、魚腥草、臭皮柑、板藍根、野田麻杆等中草藥給雞吃,從沒有使用過抗生素。」他家的養殖場也有獨到之處:3條種蛋雞自動化生產線中間是照明用的燈,每天保持光照時間在16至17小時左右;引入山泉水安裝的水簾進行降溫保溼,既經濟又環保;6臺電風扇不間斷工作,既保證場內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又有效降低了氨氣等有害氣體含量和灰塵的存在;地裡埋放的幾個音響定時播放著輕音樂,既減少了室外噪音幹擾,又提高了雞的抗應激能力。由於奉行科學養殖,加之防疫措施做得好,他家養的種雞長勢良好,產蛋率高,迄今為止,他家的養殖場從未發生過任何意外。

目前,廖興龍家的養殖場每年可帶來10萬元的收入,兩個孩子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的各類補助,讀書沒有了後顧之憂。憧憬未來,廖興龍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養好脫貧雞,致富奔小康。我想再擴大養殖規模,讓我家的孩子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並盡我所能帶動其他貧困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

相關焦點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鱘魚養殖效益不錯,我們夫妻兩也入了股,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個月2000塊,兩個人就是4000塊工資。」石蓉芳談及多年來生活的變化,自信地笑了。石蓉芳夫妻倆抱著鱘魚樂開懷據了解,基地目前參與鱘魚養殖的股東有111戶,其中貧困戶98戶,覆蓋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已全部脫貧。
  • 衡陽縣4人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衡陽脫貧攻堅工作接近全面勝利,湧現出了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勇於創新、業績突出的扶貧先進典型,也湧現出了一批勤勞致富、自主脫貧、自立自強、心懷感恩的脫貧先進典型。
  • 脫貧路上的強者:記明光市張八嶺鎮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脫貧故事
    近日,明光市張八嶺鎮在表彰光榮脫貧的「十佳脫貧戶」中,有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在脫貧路上擺脫貧困,跨上致富行列。他們脫貧的故事發人深省,給人啟迪,無不為之點讚。
  • 扶貧路上不落一人 脫貧成果有效鞏固
    ——瀋陽市發展改革委駐村扶貧工作採訪記  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遼寧省瀋陽市發展改革委持續聚焦脫貧攻堅任務,以壯大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重點,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目標,堅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堅決貫徹黨中央扶貧工作部署,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工作力度,爭取扶貧項目建設資金
  • 【弘揚蒙古馬精神】敖特根巴特爾:讓嘎查農牧民養駝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自幼在固日班圖拉嘎嘎查長大的敖特根巴特爾,對養駝很有經驗,2010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開始養駝。由於他對駝奶銷售渠道不了解,再加上資金缺乏,一時他的養駝業變得舉步維艱。2014年,敖特根巴特爾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讓敖特根巴特爾的養駝產業走出困境,嘎查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多次上門,了解到敖特根巴特爾的生產經營情況,幫助他申請了貸款。
  • 【脫貧攻堅】常盛製藥幫扶老杜營村打通中草藥種植致富路
    【脫貧攻堅】常盛製藥幫扶老杜營村打通中草藥種植致富路 2020-10-25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安三村工程助力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以「寒地」山藥闖出致富...
    為此,她還養過豬,燒過酒,釀過醬油,種過水稻……  「啥掙錢就幹啥,但是依然沒有擺脫貧困,家裡欠了很多外債。」高晶超回憶說。  但由於兒子的治療需要山藥作為藥材,為了讓營養跟上需求,她從親屬家要點種子,索性在自家只有4平方米的小菜園裡試種起了山藥,但產出量小,質量一般。  她請來農墾科學院的土肥專家,解決疏鬆土壤問題,並種滿了各式品種的山藥。
  • 聚力決勝攻堅戰 見證脫貧奮進路|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系列特別...
    在全國上下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重慶湧現出許多用奮鬥戰勝貧困、用奮鬥創造幸福的脫貧典型和扶貧先鋒。作為重慶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扶持的品牌欄目,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緊跟時代重要議題,持續創新策劃理念,製作播出了脫貧攻堅系列特別節目《決戰決勝 奮鬥有我》。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 新疆葉城色力布亞分局「疫」路同行、夫妻檔奮戰疫情防控一線
    二、共同防疫,是最美的情話「出門戴口罩,回到單位勤洗手,保護好自己,才能服務更多群眾」這是一位妻子的囑咐,此刻的妻子「碎碎念叨」是此刻最動聽的話語,而在這個本該團圓的時候,作為基層一線工作者的夫妻兩卻很少見面,他們把家中的孩子交由年邁母親照顧,夫妻兩全心全意、攜手防疫。
  • 【脫貧攻堅在路上】90後養蜂青年的自主脫貧甜蜜夢
    【脫貧攻堅在路上】90後養蜂青年的自主脫貧甜蜜夢 2019-04-02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80後貧困夫妻無房居住,扶貧隊長一個建議讓他們年入十萬
    衡陽日報8月24日訊(通訊員王勤 劉欣榮)8月17日清早,衡陽縣欄壠鄉東井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廖興龍夫婦洗漱完畢後,便來到自家創辦的興龍種雞蛋養殖場,開始一天忙碌的「雞司令」生活。
  •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樅陽周刊 中安在線多媒體報刊平臺
    國內統一刊號: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路過G347樅陽段相國大橋,遠遠就能看見路邊豎立的指示牌  在村裡和扶貧工作隊的鼓勵幫助下,窮則思變的錢葉平認真地參加種植技術培訓,刻苦學習,利用小額信貸資金種植了葡萄和草莓,同時還在家養了雞、羊、孔雀,當年就獲得了豐收。如今錢葉平生意做得越來越起勁,2018年底,全家總收入達到10萬元,順利實現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探火夫妻檔:航天伉儷攜手追逐星辰大海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圖孫一龍和趙興娜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一對青年「系工」夫妻,他們雙雙紮根海南島,奮戰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崗位。孫一龍是低溫動力系統工程師,負責為火箭注入騰飛的血液。趙興娜是氣象系統工程師,負責為點火尋找「最佳天窗」。此次探火任務中,孫一龍定崗在發射塔架上,跟蹤加注系統的工作狀態,實時進行質量把關和技術指導。
  • 【中國的脫貧智慧】瓜州:產業扶貧託起增收致富「小康夢」
    政府的溫暖讓吳生錄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在自身努力和政府的幫扶下,吳生錄實現了脫貧摘帽。  「幫扶幹部到我家,拿出『扶貧菜單』和我商量,是養牛養羊養豬還是養雞養鴨,是種苜蓿還是制種花卉?扶持選項讓我自己挑選。」吳生錄說,今年,他結合自己的想法和幫扶幹部的建議,將養牛作為發展新路子,調引了2頭西門塔爾牛,大力發展養殖業。
  • 脫貧路上的幸福歌
    李樹蓮(右)在給記者唱歌。 古村落抖落出歷史印記,土特產轉變成魅力產品,老土屋瀰漫出鄉愁氣氛,小石板路招引來八方遊人……2014年以來,西河村共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沉寂的西河又熱鬧起來。 隨著旅遊的紅火,村子裡的農家樂遍地開花。2015年,張思忠回村裡開起農家樂。火爆的生意讓他措手不及,「最多時一天招待了16桌客人,我們僱了6個人,還忙不過來。」張思忠開心地說。
  • 種豆養蟲,與眾不同的脫貧路!
    但是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反其道而行,摸索「豆蟲共作」不僅種豆得豆,還收穫了效益可觀的豆丹蟲,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產業脫貧新路子。 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地處襄城縣正北方20公裡處,地形以半崗地為主,缺乏水源,屬於典型的「不靠山、不靠水、不靠路」
  • 「決勝2020」古驛商道、紅色南陽:脫貧路上「紅綠配」
    土沃鄉黨委副書記兼南陽村黨支部書記向宇帶著採訪團邊參觀邊介紹,圍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奮力推進鄉村振興」這一總目標,南陽村盤活了這兩大資源,實現了老百姓的增產增收和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紅色村不只是一個『殼』,它還要有血有肉。」
  • 文山麻慄坡:蜂箱成致富「百寶箱」
    「去年我家光養蜂就有四五萬元的收入,蜂箱成了我們致富『百寶箱』!」蜂農鄭傳江高興地說:「我家現在養了80多箱蜜蜂,全部養在山上,純天然的蜜,去年取蜜,一次就賣了500斤,收入還不錯。」貧困戶開闢「甜蜜」脫貧路鄭傳江家是高筧梁村委會南泥灣村小組的一戶村民,以前是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掛鈎幫扶幹部的引導下,他擴大了蜜蜂的養殖規模,從以前的4、5箱擴大到現在養著80多箱蜜蜂,每年平均售出700斤左右的蜂蜜,養蜜蜂成了他脫貧增收致富的主要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