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肅南牧民對生態的理解漸多 異地借牧徒步百裡亦不怨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46歲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村民趙志鋒回憶起在20世紀90年代的歲月,直言當下的生活變化太大了,但致富路上仍需守「生態初心」。 丁思 攝

中新網蘭州5月29日電 (記者 丁思 高瑩)「以前全家七口人擠在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裡,破爛不堪,下雨就是災難日。」46歲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村民趙志鋒回憶起在20世紀90年代的歲月,直言當下的生活變化太大了,但致富路上仍需守「生態初心」。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甘肅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2017年底,該縣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019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449元,增長8.5%;建檔立卡戶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9元,增長8.7%。

西岔河村是一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高原農業為輔的農牧業村,是肅南縣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現有裕固、藏、漢等各族農牧民群眾154戶470人,耕地面積1942.8畝,草原面積54.5萬畝。

西岔河村是一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高原農業為輔的農牧業村,是肅南縣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現有裕固、藏、漢等各族農牧民群眾154戶470人,耕地面積1942.8畝,草原面積54.5萬畝。 丁思 攝

截至2019年底,該村犛牛飼養量2400多頭、細毛羊存欄16000多隻,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6200元,其中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14612元。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超載過牧等多重原因,當地草地資源退化和荒漠化,制約該縣畜牧業發展。對此,該縣採取舍飼半舍飼養殖、草原流轉、異地借牧和壓縮牲畜規模等措施實行了嚴格的禁牧、休牧、輪牧制度,把舍飼養殖、錯季銷售、以草定畜等制度作為恢復草原生態和畜牧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有效實現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養羊是趙志鋒脫貧增收的秘訣之一,目前他共有200多隻羊。在他新蓋的房子旁,搭建了一個簡易養殖房屋,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在設施裡進行餵養。

「每年初冬時,我們就要走大概100多公裡的路,趕著羊群去借牧。」趙志鋒說,雖然到臨近縣鄉借牧長途跋涉,但是這樣可以讓冬季牧場暫時得到休養生息,他鄉的玉米地、苜蓿地也讓羊群得到及時的營養補充,「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家園的生態環境也絕不能破壞。」

為了守護共同的家園,除了傳統養殖方式的改變,當地牧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都有了明顯改善。

走進趙志鋒的小院,院內乾淨整潔,客廳內擺放著現代時尚的沙發、茶几,右側是一件臥房,簡單而溫馨;左側架設著老式的煤爐,爐內奶茶煮得滋滋作響,濃鬱香味撲鼻而來。

「村裡道路也硬化了,自來水也有了,再也不用趕著騾子去1公裡遠的地方去馱水了。」趙志鋒說,在生活逐步變好的同時,牧民也更加懂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10年前,不知道生態是個啥,現在越來越重視,意識越來越強了;垃圾也不再隨地丟了,生活習慣也變得健康了,用實際行動來守護草原。」

2015年至2019年,各級幫扶單位先後支持實施重點工程項目23項,落實各類扶貧項目資金1766萬餘元,涉及院落硬化工程、牧民衛生廁所改造工程、人飲管道維修、垃圾中轉站等工程。

與此同時,當地官方不僅大力推廣養殖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還培育壯大鄉村旅遊業。該村積極引進文化旅遊企業參與西岔河村旅遊開發,投資220萬元建成巴爾斯聖山西岔河遊客接待中心,著力打造以「巴爾斯景區」為核心的特色旅遊品牌,通過「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推動鄉村旅遊持續升溫。

西岔河村黨支部書記安新宏看好巴爾斯雪山未來旅遊發展,他說,村民們可以在家門口開起牧家樂,提供餐飲服務。如此一來,深山處的村民、牧民就可以有固定收入來源了,「但祁連山是裕固人的家園,保護永遠是第一位,只有共護家園,才會有更多人願意來家中做客。」(完)

相關焦點

  • 祁連山超10萬牛羊「下山」異地借牧
    近年來,地處祁連山北麓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引導農牧民走「夏秋季節天然放牧+冬春季節舍飼養殖或異地放牧」相結合的現代畜牧業發展道路,以租田借牧的方式推進草畜平衡。
  • 生態觀察:祁連,那一座座連綿的雪山(上篇)
    蘇裡鄉5個牧委會的1445名牧民就生活在疏勒河兩岸的沼澤草原。如今尕河鄉已併入蘇裡鄉,成為這個鄉的第5社,全鄉人口不多,但駐牧的草原卻佔到了全縣的40%。  深秋季節,疏勒河顯得十分溫順.巍峨的雪山和清澈的河水相交映,時而晴美,時而陰峻。
  • 肅南:直播帶貨讓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
    2020-11-20 11:20:57 來源: 每日甘肅網新聞 舉報
  • 開著牧遊俠,科考穿越瀾滄江,幸運拍攝到雪豹
    但因生態系統的改變以及此前非法捕獵等人為因素,雪豹數量十分稀有。通過科學考察研究雪豹生活習性和種群分布,保護好瀕危物種雪豹,對保護整個高山區域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路窄、碎石多,部分地段為在峽谷側壁上開鑿的掛壁公路,勉強兩車寬的路面旁邊,就是數十米落差的滾滾瀾滄江,除了偶爾有當地牧民駕車經過,數十裡鮮有人煙,但風景異常壯麗,峽谷兩側山上不時就可發現如巖羊的身影,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發現易危級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種群的身影。
  • 各地林草頭條|甘肅金塔嬗變:荒漠漸生林木 沙地亦可淘金
    各地林草頭條|甘肅金塔嬗變:荒漠漸生林木 沙地亦可淘金 2020-05-29 1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及尚書左丞高防和秦州,因建議置採造務,闢地數百裡,建堡據要害,歲獲大木萬本,以給京師。」其時是公元962年。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秦安縣誌》送客篇記述:「此去關山(在今張川縣境)霜已降,滿林紅樹晚蕭蕭」。這些說明,1000多年前,天水、甘谷以北地區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就是在距今100年前後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還是較和諧的。
  • 甘肅天祝牧區出現狼群 牧民損失嚴重400餘只牲畜被咬死(圖)
    今年以來該縣賽什斯鎮400餘只牲畜被咬死 保護生態見效「人退狼進」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訊 天祝藏族自治縣石門溝一帶與牛羊為伴的牧民,如今不得不接受「與狼共舞」的現實:牧區消失多年的狼群「重出江湖」,再次為患草原。面對頻頻來襲的狼群,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幹擾,財產損失嚴重。
  • 解決群眾異地辦事來回跑多地跑等堵點難點問題 甘肅推進高頻政務...
    解決群眾異地辦事來回跑多地跑等堵點難點問題甘肅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鑫)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甘肅省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推進「不來即享」,著力解決群眾異地辦事「來回跑」「多地跑」等堵點難點問題。
  • 青海湖首批牧民巡護隊:只要能走就會一直堅持
    青海湖首批牧民巡護隊:只要能走就會一直堅持 2020-10-16 16:02:02 十月中旬的青海湖湖濱地區最低氣溫達零下二攝氏度,部分河流開始結冰,青海湖牧民巡護隊隊員尖木措捲起褲腿,邁入冰冷的湖水,徒手將陷入淤泥中的廢棄鐵絲拉上岸。幾分鐘後,尖木措裸露在外的小腿早已凍得通紅。  今年44歲的尖木措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甘孜河鄉達日村的牧民,自1996年起,尖木措和好友蘇科便開始自發救助普氏原羚等瀕危野生動物,並撿拾垃圾,冬天冒著嚴寒下水撿垃圾更是常態。
  • 甘肅瑪曲溼地水量銳減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
    沙丘正在悄悄向草場深處延伸,目前整個瑪曲縣沙化草地面積已達69.5萬畝,沙化面積仍以每年3000多畝的速度遞增。  整個瑪曲生態系統「腎臟」功能的紊亂與衰竭,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原先的生態秩序被打破——河岸塌方與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50多萬噸,致使河床逐年抬高,促使黃河頻繁改道。原先的河床、河沙裸露在外,加劇了土地沙化進程。
  • 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原標題: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新華網西寧10月7日電(記者李亞光)清晨迎著朝陽騎馬將牛羊趕至草場,是62歲的青海牧民多布旦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   從8歲起放牧,多布旦大多數時候都和牛羊待在一起,這樣簡單規律的放牧生活他過了大半輩子。多布旦熟稔牲畜的生活習性,把它們餵養得健康肥壯。
  • 中國北方草原牧民「秋收」算起「生態帳」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駕駛機械在草原上打草。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1日電(記者任軍川 於嘉 彭源)又到一年秋草黃。眼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正忙著秋收。他們打草、捆草、拉草,為牲畜越冬做儲備。
  • 蘭州大學科考隊徒步穿越騰格里沙漠(圖)
    它就像一堵流動的屏障,橫亙在內蒙古與甘肅之間。  多少年來,一些沙漠探險者、自駕愛好者、科研人員和尋找商機的企業家,都把目光投向這片神秘的大漠。2011年8月19日開始,蘭州大學騰格里沙漠科學考察隊從北向南,歷時7天,成功徒步穿越了騰格里沙漠,並完成了許多預期的科學考察任務。  騰格里的沙究竟來自哪裡?
  • 城市與社會 | 生活在現代化壓力和動力下的內蒙古牧民
    2010年,我第一次在牧民家住過之後發現:對這一個多月生活的分析產生的調研成果多過幾年幾千公裡大量的訪談。現代農場主的生活「怪圈」那一次我住的牧民家叫敖雲畢力格,這個名字很普通,以至於我後來經常碰到重名的人。那年,他40多歲,夫妻兩個在牧場上勞動,一兒一女在城裡上學。
  • 「弘揚蒙古馬精神 身邊的榜樣」小康路上不落一戶牧民
    達茂旗達爾汗蘇木額爾登敖包嘎查村民委員會主任、黨支部書記董智成告訴記者,嘎查從去年開始謀劃擴大肉牛養殖規模,以集體經濟的形式帶動更多牧民共同致富。額爾登敖包嘎查位於達茂旗達爾汗蘇木東南38公裡處,是一個半農半牧、以牧為主的牧業嘎查,常住著124戶309位牧民。曾經這裡草原荒漠化嚴重,生態十分脆弱。
  • 青海湖北岸「羊倌」的心願:讓綠色養殖鼓起牧民腰包
    李雋 攝中新網青海剛察1月14日電 題:青海湖北岸「羊倌」的心願:讓綠色養殖鼓起牧民腰包作者李雋「我是個地道的放羊娃,跟牛羊有很深的感情,聽外面的人說現在的羊肉羶味大不好吃,還會讓人生病,我心裡就不舒服,在我看來肉的品質取決於人給它吃的啥!」說話的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年乃索麻村的村民馬金山。
  • 草原狼的生態困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楠 通訊員 餘亞慶 華正新 李新泉 孟慶娜 青格勒圖  狼曾被認為是草原風向標,狼襲擊家畜事件多說明野生動物少、生態系統差,狼災少則說明它們食物充沛。如今在很多地區,狼的生態功能已經喪失。
  • 徒步大秦嶺 穿越野性天堂 領略中國史詩
    因秦嶺在我國地理、生態、人文上的獨特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大格局、大氣場、大景致,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可謂是「一號步道」。        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大體呈東西走向,東起於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鎮平縣,經商山進入陝西省境,先後穿越終南山、地肺山、太白山、玉皇山,由陝甘嶺進入甘肅省境,經麥積山、齊壽山、秦嶺門、朱圉山、太皇山、臘利大山,落腳於太子山北麓的臨夏市。
  • 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2017-12-022日,來自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木裡鎮佐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奎知達傑一邊用麻袋裝錢,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當日,由天峻縣14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跨鄉鎮聯合起來組建的縣級玉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進行了一年一度的分紅大會,分紅總金額達1304.4萬元,來自該縣的1400餘名牧民收到了20000元-70000元不等的現金分紅,牧民們用麻袋將錢背回家。
  • 草原:我國面積最大陸地生態系統
    我國草原類型多、分布廣,北方有草原草甸,南方有草山草坡,總面積均大於森林、溼地和農田面積,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生態脆弱地區,是乾旱半乾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區的主要植被,與森林共同構成了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