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國家林業局公布了首批國家森林步道名單,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入選首批5條國家森林步道。因秦嶺在我國地理、生態、人文上的獨特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大格局、大氣場、大景致,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可謂是「一號步道」。
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大體呈東西走向,東起於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鎮平縣,經商山進入陝西省境,先後穿越終南山、地肺山、太白山、玉皇山,由陝甘嶺進入甘肅省境,經麥積山、齊壽山、秦嶺門、朱圉山、太皇山、臘利大山,落腳於太子山北麓的臨夏市。由東向西,秦嶺國家森林步道穿行了河南、陝西、甘肅3省,全長2202公裡。其中,陝西段最長,達1268公裡,甘肅段和河南段分別為520公裡和414公裡。
上面是春,下面是秋,「秦」即是春秋二字的合體。上面是山,下面是領,「嶺(嶺)」即是山脈領導。這預示著,秦嶺——中國山脈領導者。中國、中華,在英文中譯做China,中國人譯作chinese,其中chin即源自於秦。韋氏拼音中,秦嶺譯作chin ling,再翻譯回來,秦嶺即是中國嶺,中華嶺。
漫步於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將會穿行秦嶺水、穿越秦嶺森林、感知秦嶺文脈、沉浸秦嶺美景。而這裡的自然與人文關係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徒步秦嶺
漫步我國中央山脈
大秦嶺與崑崙山一脈相承,共同構建了中國中央山脈。崑崙山是走上青藏高原的大秦嶺,大秦嶺是走下青藏高原的崑崙山。大秦嶺的地理連結,非常宏闊而壯觀,它連結著崑崙山、祁連山、黃土高原、關中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橫斷山脈。大秦嶺主體處在中國地理二級階梯,並將一、二、三級階梯緊密連接為一體。大秦嶺布展於青海、甘肅、四川、重慶、湖北、陝西、河南6省1市,覆蓋北、西南、華中三大區域。正是因為如此恢弘的地理連結,大秦嶺成為地理中國芯。秦嶺國家森林步道穿行河南秦嶺、陝西秦嶺、甘肅秦嶺,這雖不是全部秦嶺,卻是秦嶺地理最壯美、生態最優美、人文最華美的一部分。
徒步秦嶺
漫步南北方分界線
眾所周知,秦嶺-淮河一線是生態中國的南北方氣候分界線,也是人文中國的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峰達數十座,其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夫南山,天下之阻也」。高峻挺拔的秦嶺,阻擋了南來的水汽,也阻擋了南下的冷氣,從而使得秦嶺北麓與秦嶺南坡呈現出顯著不同的地理生態樣貌。在玉米、土豆進入中國前,秦嶺維持著「南稻北麥」「南船北馬」的大格局。特別是秦嶺北麓,在函谷關與大散關之間,天設地造,鬼斧神工,形成了美麗的關中彎曲。在關中彎曲,從海拔400米左右迅猛抬升,垂直高差達2000米以上,最大高差達3200餘米,呈現「一日四季」的自然美景。在秦嶺之中,中國南方與北方共享了大秦嶺。秦嶺國家森林步道,是漫步於南北方分界線上的國家步道,從起步時的伏牛山南麓尚處在南方,當在天水越過秦嶺主梁,即來到了北方。
徒步秦嶺
漫步黃河長江分水嶺
秦嶺是黃河、長江、淮河的分水嶺。秦嶺之水,有黃河水、長江水,也有淮河水。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秦嶺是兩大母親河之間的一座山,也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與黃河、長江,構建出「一山兩河」地帶。這裡是中華文明原生地,是中華民族的本部所在。秦嶺孕育了黃河支流渭河、洛河、洮河、大夏河,長江支流漢江、嘉陵江、岷江。漢江、嘉陵江是最靠近黃河流域的長江水,渭河、洮河是最靠近長江流域的黃河水。
徒步秦嶺
漫步中華腹心水
「一號步道」的60%以上穿行於漢江流域。漢江、漢水、漢王、漢朝、漢代、漢字、漢語、漢文化……由此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底色。歷史上,秦嶺渭水滋潤長安城,秦嶺洛水滋潤洛陽城。如今,秦嶺湖——漢江幹流的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人工天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秦嶺湖取水,一路北上,接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流域,水潤北京城,水潤京津冀,水潤雄安新區,水潤華北大平原。秦嶺及其周邊鑲嵌著無數關係中華民族發展根本大計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葛洲壩、都江堰,黃河三門峽、小浪底、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水是生命之源。秦嶺,中國腹心的綠色水庫,天池聖水。來自秦嶺之水,是中華腹心水,也是中華復興水。
徒步秦嶺
漫步野性天堂
秦嶺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是我國的生物基因庫。僅「陝西秦嶺」動植物就多達6000餘種,種子植物接近4000種。「秦嶺四寶」——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已經為人們熟知。秦嶺國家森林步道穿越秦嶺腹心地肺山。「地肺山」,一因其形像「肺」,二因功能像「肺」。漢中、安康、商洛、西安、寶雞5市13縣共享地肺山,「陝西秦嶺」25個自然保護區,其中14個在地肺山。
徒步秦嶺
漫步神秘古道系統
秦嶺國家森林步道之旅,也是一次與秦嶺古道不期相遇的旅行。在秦嶺國家森林步道上,由東向西分布有9條古道。一是武關道,也稱商於道、藍關道。古道沿丹江而行,似乎可以聽到戰國時代秦楚爭霸的馬蹄聲,劉邦大軍開往關中的進軍號角聲以及韓愈「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哀嘆聲。二是上津道。三是義谷道。安史之亂後,商於道阻塞,義谷道替代商於道部分功能。四是子午道。王莽曾整修子午道。五是儻駱道。這條道翻越太白山、地肺山,是一條極為兇險的古道,安史之亂時唐玄宗由此古道逃亡巴蜀。六是褒斜道。諸葛亮曾由漢中沿此道進軍關中,屯兵岐山五丈原,亡故後,亦沿此道將棺木運回漢中。七是陳倉道。劉邦當年沿陳倉道還兵「三秦」,諸葛亮亦沿此道出兵陳倉,可惜功敗垂成,是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八是祁山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即沿此道進軍。祁山道所在,即是「秦嶺門」的腹心地帶,秦人祖先曾在此地經營長達300年之久。九是茶馬道。進入洮河流域,即進入茶馬道,來自羌藏的馬匹與來自內地的茶葉、絲綢沿此道貿易。
徒步秦嶺
漫步中華文明史詩
「三千裡大秦嶺,五千年中華史」。在秦嶺關中彎曲與渭河幹流之間,形成了一個「半月形地帶」。這一地帶,最早贏得「天府之國」美譽。有天府,就有東府、西府。這裡有212萬年的上陳遺址,163萬年的公王嶺遺址,50萬年的陳家窩遺址;有華夏母國——華胥國,華夏聖母華胥氏;有伏羲女媧,有炎黃二帝。在「天府之國」的中央,有著7000餘年文明史,3100餘年建城史,1100餘年都城史,這裡就是中華民族的伊甸園。「一座大秦嶺,兩座帝王都」。大秦嶺不僅養育了千年帝都長安,也養育了千年帝都洛陽。洛陽與長安之間,橫亙著華山山脈;在伊洛河盆地與華北平原之間,高高聳起了嵩山,其周列布著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西嶽華山,中嶽嵩山,是大秦嶺為中華文明矗起的兩大華表。
(作者為陝西省林業廳副廳長、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