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 穿越秦嶺半世紀研究造山帶

2021-01-08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西北大學南傍秦嶺造山帶,北臨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給了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良好的研究發展空間。1999年,畢業留校任教的張國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誕生了一位土生土長的自己的院士。

穿越秦嶺行程達10萬餘公裡

張國偉,構造地質、前寒武紀地質學家。1961年,年僅22歲的張國偉剛剛畢業於西北大學並留校,就為自己制定了徒步穿越秦嶺的計劃。在以後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裡,張國偉和他的同事、學生們多次南北橫穿、東西縱貫秦嶺山脈,行程達10萬餘公裡。

1983年,張國偉在北京國際前寒武紀學術討論會上提出,登封雜巖為花崗-綠巖區、太華群為高級片麻巖區,二者組成了華北地塊南部晚太古宙統一地塊。當時,花崗-綠巖的研究在國際上正是熱點,但在國內還沒有確定發現真正的花崗-綠巖區。與會的各大洲地質學家隨後前往登封實地考察,並在野外的考察現場肯定了張國偉的認識。這是張國偉第一次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1988年,張國偉又提出秦嶺是一個複合型大陸造山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具有不同的構造體制的形成演化這些針對秦嶺地質構造基本問題提出的系統的新思想、新認識,再一次吸引了40多位中外地質學家前往秦嶺考察。

從1992年開始,張國偉作為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主持人與地球化學家張本仁院士和地球物理學家袁學誠研究員合作,帶領著全國150名科學家組成研究群體,一次次深入秦嶺腹地,詳查秦嶺地表地質和深達數百公裡的深部構造,經過反覆比較分析,提出了關於秦嶺造山帶形成與演化系統新觀點和新模式,建立了秦嶺造山帶「立交橋式」殼幔三維構造幾何學新模型。

院士帶來的更多還是責任

1999年,張國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但對於張國偉來說,「院士」帶來的不僅是榮譽和肯定,更多還是責任,如何推動已成氣候的西北大學地質學學科可持續發展?如何能在當代地球科學前沿有新的發現和新的建樹?成為始終縈繞在他心頭的問題。

西北大學進入「211工程」建設以後,張國偉積極建議學校重點投入,建立「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在他的力主下,「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建立起來了。實驗室現在已經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體分析測試水平已經處於國際前沿一流水平。如今,這個實驗室不僅為西北大學地質學專業及其相關專業提供著重要的技術保障,催生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還吸引了國內外頂級科學家前來西北大學合作交流。

「教書是教師的天職。」他從來不曾忘記自己是一名教師,教書、教好書,是自己分內的工作。張國偉常這樣說。地質學系的學生都愛聽張國偉講課。

地學的迅速發展,國家和人類社會對地學與人才的重大需求,都使得他急切地希望學生們能從他這裡學習到知識、經驗和教訓,早日走上國際學術前沿,去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取得重大科學成就。他常常說:「我已經70多歲了,可是有一些科學問題還是沒有答案,我希望我的學生們最終能解決這些問題。我的學生將來一定要超過我。」

張國偉院士指導的學生中,很多已成為單位學術領導、學術帶頭人、長江學者等。在西大地質學系,現在就活躍著一支學科配套、富有朝氣的西北大學造山帶與大陸構造研究團隊。這支團隊中很多人都是在老師的人格魅力感召下,放棄了其他院校甚至是海外優越的工作條件,匯聚在西北大學的校園裡。

熊曉芬 記者王嘉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從「植物智慧」講到「嫦娥工程」 院士和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團五年...
    原來,近五年來,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西安分院的領導下,中科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巡講團西安分團專家,走遍陝西省各個地市和西部地區甘肅、新疆、西藏、寧夏的中小學做科普和農技培訓。、旬邑縣馬欄鎮齊心學校、秦嶺深山裡的紫陽縣學校和山陽縣漫川關中學及西藏民族中學、西安市第二復聰學校……..作科普報告覆蓋陝西省所有市的一些中小學校學生作公益性科普和勵志報告及為貧困地區農戶和農技員作培訓活動264場次,贈送科普著作和掛圖近4600冊(套)。
  • 張國偉龍吸水是什麼意思 張國偉個人資料簡介是不是被退隊了
    目前,因為疫情原因,全球賽事紛紛停擺,中國跳高名將張國偉則在社交媒體上宣布退役。這個曾經奪得世錦賽亞軍的陽光大男孩一度因為在場上的風趣幽默而吸粉無數,而在他退役之後,不少人都在調侃「龍吸水」這個梗。
  • 穿越半世紀的蛋白質難題,在人工智慧下終迎突破
    穿越半世紀的蛋白質難題,在人工智慧下終迎突破 2020-12-03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5位院士前瞻性研討大地構造學基礎科學...
    12月20至2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5家單位共同發起,西北大學主辦的「三深計劃與大地構造學前瞻性基礎科學問題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本次論壇特邀專家110名,其中兩院院士25人。校內外專家學者200餘人參加會議。
  • 科學網—西北大學舉辦2018院士新年論壇
    本報訊 近日,西北大學在長安校區舉辦以「新時代 新機遇 新發展 科教興國戰略與高校歷史使命」為主題的2018院士新年論壇
  • 徒步大秦嶺 穿越野性天堂 領略中國史詩
    因秦嶺在我國地理、生態、人文上的獨特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大格局、大氣場、大景致,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可謂是「一號步道」。        秦嶺國家森林步道,大體呈東西走向,東起於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鎮平縣,經商山進入陝西省境,先後穿越終南山、地肺山、太白山、玉皇山,由陝甘嶺進入甘肅省境,經麥積山、齊壽山、秦嶺門、朱圉山、太皇山、臘利大山,落腳於太子山北麓的臨夏市。
  • 張國偉蜻蜓點水是什麼梗 佔據熱搜
    4月5日,國內跳高名將張國偉突然宣布退役:「對不起,我真的跳不動了,我決定退役了。」短短16個字,卻讓他迅速衝上了當天微博熱榜第二的位置。5月23日,張國偉再次因為一條「蜻蜓點水」的視頻刷屏網絡,佔據熱搜。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1993年10月19日,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中國科學院學部進行增選工作,於11月選舉出59名院士。  1994年6月3日召開了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了全體院士,江澤民同志作了重要講話。會議修訂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選舉產生了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4名。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地學部院士吧!安芷生第四紀地質學家安院士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
  • 張國偉直播進村 五環標誌下白鶴亮翅
    張國偉是在北京時間8月12日入駐奧運村的,進村的當天,剛剛安頓下來,他就發了一條微博,調侃稱「全能偉要進村了,有需要修帘子、馬桶和小家電的,排好隊,不要擠。此後,張國偉更是興致盎然,他特意開設了「國偉進村記」的微博標籤,用一系列圖片和秒拍視頻直播了自己進入奧運最後備戰期的情景。
  • 名醫在身邊|張國偉:我們的職責在於破譯一幅幅圖像
    本期,記者採訪到煙臺影像科專家張國偉。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3日訊 (記者 高寧 通訊員 欒秀玲 潘晶)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黑白灰是這裡的主色;人們總在擔心一次檢查帶來多少輻射,他們卻日日在這裡服務患者。近日,記者走進煙臺山醫院,採訪到煙臺山醫院CT/MR室主任兼影像科大科主任張國偉。
  • 埋深1800米 第一視角看「引漢濟渭」輸水隧洞穿越秦嶺主脊
    目前,秦嶺輸水隧洞已完成95公裡,已掘進至埋深1800米處,即將穿越秦嶺主脊。引漢濟渭水利工程跨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橫穿秦嶺。分為調水和輸配水兩大部分。建成後,年均調水規模可達15億立方米。其中,從秦嶺底部穿越的輸水隧洞總長98.3公裡,最大埋深2012米,設計流量70立方米每秒。目前,秦嶺輸水隧洞已掘進至埋深1800米處,即將穿越秦嶺主脊。
  • 8位院士聚首 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國偉、舒德幹、趙國春,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周衛健、彭建兵、何雅玲,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智,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綜合處處長丁輝,科技部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社會事業處副處長張賢,國家應對氣候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陝西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李豫海,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總經理付鎖堂
  •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工作報告(摘要)
    11月10日再一次投票選舉產生了7名新院士。其中年齡最大的新院士69歲,最小的48歲,平均62.43歲,60歲(含)以下的新院士1人;按所屬系統分,中國科學院4位,教育部2人,國土資源部1人。7位新院士今年首次出席院士大會,讓我們向他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歡迎。
  • 中國科學院院士籍貫分布
    中國科學院院士籍貫最高的城市居然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其次是位於長三角的寧波。以下是詳細統計,中國科學院院士籍貫城市排名前251 蘇州市 67人2 寧波市 56人3 福州市 51人4 上海市 45人5 常州市 41人6 無錫市 40人7 紹興市 36人8 杭州市 31人9 嘉興市 23人10 南京市 22人11
  • 中國科學院關於推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候選人的通知—新聞—科學網
    各位院士: 2021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工作將於2021年1月1日開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 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按照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整理:中國科學院化學部江桂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57年11月生於山東萊陽,籍貫山東萊陽。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1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博士學位。現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ES&T雜誌副主編、《環境化學》主編、《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中科院院士陳顒受聘西北大學「雙聘院士」—新聞—科學網
    2016年4月7日,中科院院士陳顒「雙聘院士」受聘儀式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舉行。
  • 張國偉龍吸水玩膩了?開始「蜻蜓點水」,胡麟鵬:他不配提信仰!
    張國偉龍吸水玩膩了?開始「蜻蜓點水」,胡麟鵬:他不配提信仰!    之前宣布退役的跳高世界亞軍張國偉又開始進行新挑戰,他不玩龍吸水了,開始挑戰「蜻蜓點水」,他發布了一段自己練習新絕活的小視頻,不過他挑戰沒能成功,掉進了水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