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植物智慧」講到「嫦娥工程」 院士和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團五年...

2020-12-04 西安發布

西安發布訊 近日,剛剛聽過老科學家宣講的小學生邵梓涵說:「敬愛的爺爺,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時間給我們傳授科學知識。您的到來為我校增添了更多科學色彩,也讓我們更加熱愛科學,學到了科學知識。」原來,近五年來,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西安分院的領導下,中科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巡講團西安分團專家,走遍陝西省各個地市和西部地區甘肅、新疆、西藏、寧夏的中小學做科普和農技培訓。

圖為中科院院士徐宗本作成長立志報告

翻山越嶺

給山裡的孩子講「月球車」「嫦娥工程」

科普巡講團西安分團專家翻山越嶺到一些偏僻的山村,如去紅色革命根據地照金小丘鎮中小學、照金工農紅軍小學、富平白廟學校、旬邑縣馬欄鎮齊心學校、秦嶺深山裡的紫陽縣學校和山陽縣漫川關中學及西藏民族中學、西安市第二復聰學校……..作科普報告覆蓋陝西省所有市的一些中小學校學生作公益性科普和勵志報告及為貧困地區農戶和農技員作培訓活動264場次,贈送科普著作和掛圖近4600冊(套)。

確立富平縣立誠中學、仲勳學校、淡村學校、西安市三中、漢中勉陽中學等學校為科普教育基地。

老科技工作者長期接受黨和國家的教育培養,不少還是優秀黨員、勞動模範等先進人物,他們不但普遍愛黨愛國,對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目標具有堅定的信心,而且作為老專家學者能夠充分利用其知識、經驗、優良品行和人格魅力,能夠向社會公眾開展高質量的普及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社會教育活動,已成為我國科普宣傳教育的重要力量。

他們不但將「發揚兩彈一星精神 奔向月球攬勝」的親身科研經歷講給孩子們聽,還組織來自不同科研院所和大學的院士專家們通過多種新媒體傳播技術講授「植物智慧」、「高原精靈與可可西裡的難解之謎」、「神奇的火山」、「時間是從哪兒來的」等科學報告,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當講到西安光機所為「嫦娥工程」研製的CCD立體相機成功拍攝並傳輸回月球表面高清晰度的照片、嫦娥「探測器」和「玉兔」月球車在月球表面互拍及五星紅旗閃耀月球之時,學生們肅然起敬、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開啟智慧之門

多位院士和孩子們面對面

每次講完科學報告進行互動時,同學們都會以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提出許多問題,如「我國什麼時候能建立空間站」、「月球空間站宇宙中有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其他星球」等等。這些老科學家們總是循循善誘,耐心地回答同學們的疑問。此外,每次作報告傳播科學知識外,還對同學們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學們腳踏實地,通過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2019年4月26日,陳中仁研究員等又去富平淡村中學和仲勳學校演講,在報告結束後仲勳學校科技組5位學生就給他們贈送了自己發揮想像力製作的科技小品——「月球空間站」、「環保車」、「保護母親地球」、「聰明的植物」等,孩子們還留下了感人肺腑的留言。

其中,西安科普分團結合中國科學院大學陝西招生宣傳工作、中科院院士「科學與中國」宣講活動,天文學家武向平、數學家徐宗本、理論物理學家吳嶽良、古生物學家舒德幹、地質學家張國偉、張宏福、神經科學家鞠躬等中科院院士的足跡遍布西安、延安、商洛、安康、漢中、銅川等地的中小學校,傳播科學知識,啟迪同學科學智慧之門,及科學家自己的成長故事激勵同學們立志高遠,努力學習,樹立起科學報國的人生理想之帆。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團西安分團作科普報告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團西安分團作科普報告 2018-05-02 西安分院 【字體:  陳中仁作為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曾參與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CCD立體相機研製工作的科學家,以「邁出地球搖籃,飛向月宮覽勝」為題,講述人類探索月球的起源,中國科學家們如何奮起直追而實現邁向太空的過程,探月「嫦娥工程」立項、研發拍攝月球全景CCD立體相機、幹涉成像光譜儀的攻堅克難歷程與趣事,及「嫦娥一號」」嫦娥二號」CCD立體相機完成世界首幅月球全景照片和虹灣地區高清晰高解析度照片的拍攝任務
  •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團西安分團陳中仁為四川省儀隴縣新政初級中學...
    2019年3月6日,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團西安分團陳中仁研究員在春節返鄉期間,陳中仁接著講解我國「嫦娥一號、二號、三號」衛星如何從發射到返回地球,以及「月兔車」落到月球探測月壤的過程……西安光機所被國家評為探月工程有突出貢獻單位。
  • 中科院老科學家張德良教授到我校開展科普講座
    3月21日下午,應惠州科協、惠州市教育局的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張德良教授到我校初中部開展題為《三十年鑄就一劍—我國戰略飛彈與核武器》的科普講座。
  •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第23次到佛山中小學演講
    從古老地球誕生的歷史,到現代尖端科技遙感衛星,老科學家們向佛山學子分享他們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向孩子們撒播科學的種子。聆聽老科學家講解科學知識「宇宙中有黑洞,是否有白洞呢?」「路面上為什麼能看到海市蜃樓?」「假如所有行星圍繞地球轉會怎麼樣?」「現在無人機能實現的最高和最遠距離是多少?」「人類和地球,誰會先消失?」
  • 「中國夢·踐行者」82歲科普團團長鍾琪:退休21年,只做科普一件事
    她記得科普團創下的一系列耀眼的紀錄,「全國1600多個市縣我們都走遍了,累計近900萬聽眾,現在一年講3000多場,有1000多個『弟弟妹妹』科普團」。鍾琪的中秋、國慶假期和普通的節日沒有什麼兩樣,「過年過節都不做計劃」,她操心的是科普團接下來的網際網路課程建設、按課標培訓中小學科學課老師的事情。21年只做了一件事的鐘琪說:「就是科普的事。」
  • 中科院離退休老同志運用新媒體融入「微時代」
    2、老科學家積極利用融媒體傳播科普知識,打響老同志「網紅」品牌   中科院有許多退休老科學家,他們有技術有知識,身體也好,如何將他們組織起來,有效的傳播科學知識,用才情為科學代言?中國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嘗試著用新媒體促進科普知識的傳播,更好地發揮老科學家的作用。   張志林是中科院人事局原局長,1995年4月離休。離休後她積極參與了中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工作,組建了「科普論壇」。她組織多位院士和資深老科學家擔任「科普論壇」的中堅力量。
  • 鄆城一中 |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周家漢教授來我校作報告
    12月6日下午、12月7日上午,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周家漢教授分別為我校南北校區學生作了題為《神奇的爆破》的專題報告。周家漢教授以圖片、影像視頻為載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同學們講解了複雜的爆破技術和分類,並就爆破技術發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和在場的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大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同學們踴躍參與其中,現場氣氛熱烈,掌聲此起彼伏
  • 西安分院 陝西省科學院科學家走進山陽縣漫川鎮和法官鎮中小學校
    陝西省科學院副院長詹瑞帶領,以中科院院士張宏福、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巡講團西安分團研究員陳中仁為領隊,走進秦尾楚頭的革命紅色老區——山陽縣法官鎮和漫川關鎮的法官鎮法官廟教學點、法官鎮初級中學、漫川關鎮中學、中心小學,為師生們作了6場科普、勵志巡講報告,並贈閱科普圖書與書法作品。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主題教育蓋達組織開展弘揚老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活動
    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組織二級黨委、黨總支召開專項主題黨日學習工作部署會,於6月22日至28日在全校範圍內組織各基層黨支部開展弘揚老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活動。  活動的開展,在國科大基層黨支部引起強烈反響。短時間內,學習素材瀏覽量達4669次,各支部向基地反饋擇後的精彩感言100餘條。
  • 中科院上海分院五家研究所助力嫦娥四號探月工程—新聞—科學網
  • 科普工作應充分發揮老科學家作用
    閒居在家對老科學家身心健康容易產生不良影響,如能為其提供施展科普才能的機會和平臺,這一人才群體可較快承擔起相應工作,為滿足國家科普事業發展的需要做出貢獻。當前我國老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 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 預計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於登雲說,目前我國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已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
  •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為深圳寶安區「院士講壇」首講
    4月13日上午,2019年深圳寶安區「院士講壇」首場講座在福永街道鳳凰書院開講,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偉仁以「中國航天的發展與展望」為主題進行演講,與寶安乃至全市高層次人才代表、深圳航空協會及航空航天企業代表探討中國航天的現在與未來。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屠呦呦和顏寧,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的"病了"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或多或少都有許多困惑。中國有句古話道:「君子不受嗟來之食」。 然而距離屠呦呦獲得這個獎項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屠呦呦還是沒有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這不禁讓人們開始質疑起中國科學院的評選制度來——屠呦呦已經獲得了這樣的殊榮,而她做出的貢獻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難道還不能進國家的科學院嗎? 其實,對於這個情況的出現,外界一直是眾說紛紜。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科院上海分院助力嫦娥五號探月
    科研人員調試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供稿)   11月24日,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供圖  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從此,人類月球探測史翻開新篇章,中國探月工程也邁出一大步。  15年前,即2004年1月,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而「無人月球探測」又分為「繞、落、回」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