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地、深海、深空」!25位院士前瞻性研討大地構造學基礎科學...

2020-11-23 騰訊網

12月20至2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5家單位共同發起,西北大學主辦的「三深計劃與大地構造學前瞻性基礎科學問題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本次論壇特邀專家110名,其中兩院院士25人。校內外專家學者200餘人參加會議。

本次論壇以「地球系統與深地、深海、深空研究計劃及其面臨的前瞻性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地球系統與三深計劃實施中的大地構造學:目標、任務和重點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行星(星際)地質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與大地構造學發展」「大地構造與行星地球宜居性研究中的重大基礎性科學問題」「當代大地構造學發展和如何服務於國家和人類社會」「三深計劃與我國地球科學的大數據化和智能化」為主要議題。

主題報告

論壇上,王成善院士、傅伯傑院士、侯增謙院士、賈承造院士、楊文採院士、崔鵬院士、成秋明院士、李獻華院士、肖文交院士、毛景文院士、張國偉院士、柴育成教授、董樹文教授、李春來研究員、林霄沛教授、謝樹成教授、陳均遠研究員、張進江教授等分別作了主題報告。

王成善院士

傅伯傑院士

侯增謙院士

賈承造院士

楊文採院士

崔鵬院士

成秋明院士

李獻華院士

肖文交院士

毛景文院士

張國偉院士

柴育成教授

董樹文教授

李春來研究員

林霄沛教授

謝樹成教授

陳均遠研究員

張進江教授

綜合研討

姚振興院士、周衛健院士、舒德幹院士、金之鈞院士、彭平安院士、楊樹鋒院士、高銳院士、陳曉非院士、楊經綏院士、王雙明院士、張宏福院士、彭建兵院士、於貴瑞院士、趙國春院士等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交流討論。在以下方面達成共識:

1

三深計劃是國內外科學史上空前未有的重大舉措。其中地球科學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計劃的布局和實施將為包括大地構造學在內的地球科學的發展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

2

在三深計劃執行中,大地構造學不僅要關注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演化以及生命的宜居性問題,而且要將視野擴展至宇宙空間,大力探索在星際空間演化的大背景下,地球動力學的產生和演化機制

3

在三深計劃的大力推動下,希冀地球科學各領域以及天文、物理專家攜手創新,共同努力,創造出國際前沿水平、海陸空融合一體的引領性的重大成果

4

加強地球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強化本科生數理基礎教育,為更多的採用先進科技手段推進三深計劃,創造世界一流學科而努力

姚振興院士

周衛健院士

舒德幹院士

金之鈞院士

彭平安院士

楊樹鋒院士

高銳院士

陳曉非院士

楊經綏院士

王雙明院士

張宏福院士

彭建兵院士

於貴瑞院士

趙國春院士

西北大學校長 郭立宏

郭立宏在開幕致辭中代表學校向長期以來給予學校大力支持的專家學者表示敬意。他介紹了學校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地質學科的學術成就。他講到,與會專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站在國際前沿、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入探討「三深計劃」與大地構造學前瞻性基礎科學問題,對地學學科意義重大。他期望通過本次會議,強化交流合作,更加精準地吸納各位專家對我校的意見和建議,共同為地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國家基金委副主任 侯增謙院士

侯增謙院士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此次會議的意義。他結合新時期黨和國家對地球科學研究的新要求,作了「加強頂層設計,著力前瞻布局,推動地球科學創新發展」的主題報告,詳細闡釋了國家「三深一系統」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的「四梁八柱」總體布局。他表示,地球科學正在進入「圈層動力過程整合」時代,要從超大陸聚散與宜居環境協同演變的角度展開新的思考,真正服務於人-地系統動力學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張國偉

張國偉院士在講話中指出,地球科學在「三深計劃」中佔據突出地位,當下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與挑戰。他簡要介紹了新的地球構造觀和當代大地構造新的思維和定義,以及對地學固有重要理念的思考。就「三深計劃」中大地構造前瞻基礎科學問題,他提出「構造運動」「地球流變學和深部地質與深部構造及其動力學」「地球早期構造體制和比較行星地質學研究」「洋底動力學」「構造同位素年代學理論與技術」等五個需要重點思考的主題。

本次會議是繼2003年、2017年由西北大學發起並主辦「21世紀大地構造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之後,我國地學界的又一次高端論壇。

論壇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陸構造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承辦。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正斌、常江在會前會見了與會專家學者。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信息 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中新社發 何衛國 攝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深海、深地、深空、深藍,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這四個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22日在北京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科學技術部官員作出解讀。
  • 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1月19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表示,2013年將力攻深空、深海、深地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不斷拓展中國發展的戰略空間。「深地」概念逐漸走入公眾視野。2008年開始,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啟動,揭開了中國挺進地心的序幕。
  • 川大謝和平院士團隊與劍橋大學商談合作:雙方共建深地科學研究中心
    謝和平院士(右)與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西蒙·安東尼教授川大與劍橋大學要共同組建深地(深地科學是習總書記倡導的「四深」之一,深空,深海,深藍,深地)科學研究中心,雙方的研究將在深地科學與工程;地震和災害研究;氣候環境與低碳技術三個領域合作。
  • 「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香山科學會議召開
    「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香山科學會議召開 2020-09-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  討論會聘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李曙光、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和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四位中科院院士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討論會圍繞「地球深部結構和深部引擎」「地球物質循環與宜居地球」「重大地質事件與宜居地球」「地球內外系統的聯繫機制」等中心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2016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美國地質學會聯合發表的《21世紀的大地構造:一個宜居行星的動力學》白皮書中指出,「深地」過程及其與生物圈和大氣圈的相互作用在維持地球宜居性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走向「深地」,小說家發揮想像,想盡各種遁地方案。現實中,和深海探測以及深空探測不同,研究者們無法通過潛艇或者飛船觸達,又該如何研究?  我國科學家們曾提出大膽設想:在中國鑽若干口超過萬米的特深鑽孔。這將使我國的地球科學研究水平提升至國際先進水平。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深地』與淺表的聯動機制正成為新的學科制高點,各國競相布局,均在爭取率先突破。」徐義剛說。2016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美國地質學會聯合發表的《21世紀的大地構造:一個宜居行星的動力學》白皮書中指出,「深地」過程及其與生物圈和大氣圈的相互作用在維持地球宜居性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這位當過礦工的院士,能給地球「做CT」
    全球各國深地勘探技術均受限我國江西省朱溪鎢銅礦,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鎢礦儲量。江西朱溪鎢銅礦深地探測,是我國「深空、深海、深地」三深戰略中的一個生動案例,是保證國家資源和能源安全的戰略。但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尤其面對3000米深度的精細勘探要求,物探常用的CSAMT法等,紛紛失效。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在復旦大學...
    科學中心揭牌,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記者發現,「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線上、線下竟然來了20多位院士。  線上參會的有4位院士,分別是劉明院士、席振峰院士、徐春明院士、于吉紅院士。另外,還有參加此次啟動會的報告項目單位復旦大學副校長張人禾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謝在庫院士、項目組趙東元院士。
  •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今天啟動!記者發現,「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線上、線下竟然來了20多位院士。線上參會的有4位院士,分別是劉明院士、席振峰院士、徐春明院士、于吉紅院士。另外,還有參加此次啟動會的報告項目單位復旦大學副校長張人禾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謝在庫院士、項目組趙東元院士。
  • 上海首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在復旦大學啟動
    1月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啟動。這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揭牌之時,線上線下20多位院士共同見證。
  • 校長陳曉紅院士牽頭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成立暨學術研討會舉行
    我校校長、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國家基礎科學中心主任陳曉紅院士圍繞「引領學科前沿,突破核心技術,打造數字經濟下的資源能源環境智慧管理原創新高地」主題作了學術報告。她從研究背景與意義、關鍵科學問題與中心建設目標、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研究團隊與優勢、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等五個部分對中心建設的基礎、內容、方向和目標進行了全面闡述。
  • 浙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入初步設計階段,三位院士詳解國之...
    浙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入初步設計階段,三位院士詳解國之重器——超重力,重現地球滄海桑田  浙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日前獲批,進入初步設計階段。5年後,一個與貴州「天眼」、上海光源、合肥「人造太陽」等大科學裝置同一量級的國之重器,將浮現在浙江大地上。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啟動
    該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共同為科學中心揭牌,張人禾為科學中心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何鳴元及委員頒發聘書。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院士匯報了項目的基本情況及具體實施方案。
  • 「表、界面物理化學基礎科學問題及其探測方法」戰略研討會
    10月10日至1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承辦的「表、界面物理化學基礎科學問題及其探測方法」戰略研討會在大連化物所召開。基金委計劃局局長孟憲平,基金委化學部常務副主任梁文平,中科院基礎科學局局長劉鳴華,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化學所江雷院士,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大連化物所所長張濤、副所長楊學明院士、李燦院士、包信和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陳經廣教授,浙江大學彭笑剛教授,中國科技大學楊金龍教授,以及東南大學、復旦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山東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金屬所、蘭州化學物理所
  • 文化+科技+教育 「九號宇宙」航天深空科技館8月初亮相西安
    作為國內首家深空主題研學基地——九號宇宙將於8月初向公眾開放,突顯文化+科技+教育的跨界融合。場館集沉浸遊覽、互動體驗、航天科普教育為一體,通過衛星設計、製造、測試、測控的系統課程,充分激活青少年對宇宙太空的無限好奇,啟發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能力,寓教於樂,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興趣以及塑造正確的時間、空間概念,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
  • 飛彈專家陳定昌院士去世,今年共和國已送別25位院士
    至此,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5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病逝,今年已有10位院士逝世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6日訊 日前,武漢大學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據了解,本屆論壇聚焦「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這一主題,共邀請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19位兩院院士參會,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活動現場還有水聲通信機、遙感衛星、海洋漂流浮標等科技產品及模型亮相展示。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科研立足應用,基礎科學研究必須有的放矢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作者:袁亞湘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周晶)「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近日,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獨家專訪到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並分享他對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理解。強國論壇:您是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袁亞湘:總書記的講話體現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