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至2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5家單位共同發起,西北大學主辦的「三深計劃與大地構造學前瞻性基礎科學問題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本次論壇特邀專家110名,其中兩院院士25人。校內外專家學者200餘人參加會議。
本次論壇以「地球系統與深地、深海、深空研究計劃及其面臨的前瞻性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地球系統與三深計劃實施中的大地構造學:目標、任務和重點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行星(星際)地質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與大地構造學發展」「大地構造與行星地球宜居性研究中的重大基礎性科學問題」「當代大地構造學發展和如何服務於國家和人類社會」「三深計劃與我國地球科學的大數據化和智能化」為主要議題。
主題報告
論壇上,王成善院士、傅伯傑院士、侯增謙院士、賈承造院士、楊文採院士、崔鵬院士、成秋明院士、李獻華院士、肖文交院士、毛景文院士、張國偉院士、柴育成教授、董樹文教授、李春來研究員、林霄沛教授、謝樹成教授、陳均遠研究員、張進江教授等分別作了主題報告。
王成善院士
傅伯傑院士
侯增謙院士
賈承造院士
楊文採院士
崔鵬院士
成秋明院士
李獻華院士
肖文交院士
毛景文院士
張國偉院士
柴育成教授
董樹文教授
李春來研究員
林霄沛教授
謝樹成教授
陳均遠研究員
張進江教授
綜合研討
姚振興院士、周衛健院士、舒德幹院士、金之鈞院士、彭平安院士、楊樹鋒院士、高銳院士、陳曉非院士、楊經綏院士、王雙明院士、張宏福院士、彭建兵院士、於貴瑞院士、趙國春院士等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交流討論。在以下方面達成共識:
1
三深計劃是國內外科學史上空前未有的重大舉措。其中地球科學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計劃的布局和實施將為包括大地構造學在內的地球科學的發展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
2
在三深計劃執行中,大地構造學不僅要關注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演化以及生命的宜居性問題,而且要將視野擴展至宇宙空間,大力探索在星際空間演化的大背景下,地球動力學的產生和演化機制
3
在三深計劃的大力推動下,希冀地球科學各領域以及天文、物理專家攜手創新,共同努力,創造出國際前沿水平、海陸空融合一體的引領性的重大成果
4
加強地球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強化本科生數理基礎教育,為更多的採用先進科技手段推進三深計劃,創造世界一流學科而努力
姚振興院士
周衛健院士
舒德幹院士
金之鈞院士
彭平安院士
楊樹鋒院士
高銳院士
陳曉非院士
楊經綏院士
王雙明院士
張宏福院士
彭建兵院士
於貴瑞院士
趙國春院士
西北大學校長 郭立宏
郭立宏在開幕致辭中代表學校向長期以來給予學校大力支持的專家學者表示敬意。他介紹了學校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地質學科的學術成就。他講到,與會專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站在國際前沿、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入探討「三深計劃」與大地構造學前瞻性基礎科學問題,對地學學科意義重大。他期望通過本次會議,強化交流合作,更加精準地吸納各位專家對我校的意見和建議,共同為地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國家基金委副主任 侯增謙院士
侯增謙院士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此次會議的意義。他結合新時期黨和國家對地球科學研究的新要求,作了「加強頂層設計,著力前瞻布局,推動地球科學創新發展」的主題報告,詳細闡釋了國家「三深一系統」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的「四梁八柱」總體布局。他表示,地球科學正在進入「圈層動力過程整合」時代,要從超大陸聚散與宜居環境協同演變的角度展開新的思考,真正服務於人-地系統動力學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張國偉
張國偉院士在講話中指出,地球科學在「三深計劃」中佔據突出地位,當下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與挑戰。他簡要介紹了新的地球構造觀和當代大地構造新的思維和定義,以及對地學固有重要理念的思考。就「三深計劃」中大地構造前瞻基礎科學問題,他提出「構造運動」「地球流變學和深部地質與深部構造及其動力學」「地球早期構造體制和比較行星地質學研究」「洋底動力學」「構造同位素年代學理論與技術」等五個需要重點思考的主題。
本次會議是繼2003年、2017年由西北大學發起並主辦「21世紀大地構造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之後,我國地學界的又一次高端論壇。
論壇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陸構造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承辦。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正斌、常江在會前會見了與會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