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信息

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2016-07-22 19:18: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資料圖:「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中新社發 何衛國 攝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深海、深地、深空、深藍,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這四個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22日在北京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科學技術部官員作出解讀。

  深海——「十二五」期間成功研製一批海洋裝備、海洋鑽井平臺,但在深海資源勘探、國家海洋權益維護方面,仍有大量關鍵技術亟待突破。

  中國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說,其中一項重點是部署深海空間站,「用深海空間站這樣的系統性工程來集成提升中國深海技術和裝備的系統開發與研究」。此外,將加強海洋重點裝備研製、深海裝備開發、深海傳感網絡開發。

  深地——除了對地球深部的礦物資源、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也包括城市空間安全利用、減災防災等方面。

  許倞認為,對於地質的了解程度至關重要,「淺層關乎地下管網及基礎設施建設,深層關乎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和能源開發利用」。

  深空——既要按步驟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也要部署啟動首次火星探測,推進深空探測。

  許倞舉例說,中國國務院常務會最新通過「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啟動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其中有對空間開發利用的系統考慮,比如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

  深藍——指的是網絡空間、信息技術、人工智慧領域。

  中國在最新出爐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佔有167席,「神威·太湖之光」問鼎榜首。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吹風會上透露,未來要啟動量子計算機研發。

  許倞認為,現代網絡空間的信息安全與維護問題已成為重點和難點。「虛擬空間的安全對於國家權益十分重要。」他說,國家網絡安全也是「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一項。

  李萌介紹,「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共有15項,將與2006年部署的16個重大專項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格局,其中包括量子通信、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煤炭清潔利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目前正在通過統一的科技計劃管理平臺對其進行全鏈條設計。(完)

相關焦點

  • 川大謝和平院士團隊與劍橋大學商談合作:雙方共建深地科學研究中心
    謝和平院士(右)與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西蒙·安東尼教授川大與劍橋大學要共同組建深地(深地科學是習總書記倡導的「四深」之一,深空,深海,深藍,深地)科學研究中心,雙方的研究將在深地科學與工程;地震和災害研究;氣候環境與低碳技術三個領域合作。
  • 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2011年7月公布的中國「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科技部部長萬鋼在1月19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表示,2013年將力攻深空、深海、深地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不斷拓展中國發展的戰略空間。「深地」概念逐漸走入公眾視野。2008年開始,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啟動,揭開了中國挺進地心的序幕。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各國雄心勃勃,世界主要大國均對「深地」探測與地球宜居性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  中國的地球科學家們也正在推進「深地」科學研究,他們通過對地幔、地幔過渡帶、核幔邊界甚至更深的地核研究,來深度解析地球,研究地球如何通過幾十億年的演變變得宜居。他們認為,只有懂得地球內部發生了什麼,才能在地外空間尋找到宜居星球。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美國Sloan基金會和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也先後啟動了「深部碳觀測」全球重大研究計劃和「揮發份、地球動力學和固體地球控制宜居地球」重大研究計劃。在美國研究理事會發布的諮詢報告中,早期地球和地球內部動力及其與淺部的聯繫被列為重點關注方向。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目前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 「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香山科學會議召開
    討論會以宜居地球為主線,全面分析了地球深部過程與宜居性的研究進展、前沿問題和發展趨勢,結合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基礎,凝聚了多學科交叉協作推動深地科學研究持續深入的重要意義,梳理出「深地科學」領域需重點關注和優先解決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提出了今後5-10年的重點研究方向。徐義剛做了題為「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的主題評述報告。
  • 中國科協辦公廳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關於開展2020年度科普融創培植...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2020年6月18日2020年科普融創選題指南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圍繞國家前瞻性戰略部署,聚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和重大計劃等,深入解讀其部署實施的戰略意義、剖析決策背後的科學依據、展示實施過程中的關鍵核心科學技術,科學詮釋戰略布局相關成果對人類、自然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關鍵影響
  • 探訪世界最大深海魚場「深藍1號」 自主技術有哪些?
    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這個消息後,「深藍1號」就成為新聞追逐的熱點。相關消息陸續發布後,圍繞「深藍1號」的諸多疑問也在發酵。3月4日,記者趕赴日照,獨家深入「深藍1號」現場,對人們關注的六大問題進行深度揭秘。&nbsp&nbsp&nbsp&nbsp「深藍1號」抄襲挪威網箱?
  • 文化+科技+教育 「九號宇宙」航天深空科技館8月初亮相西安
    作為國內首家深空主題研學基地——九號宇宙將於8月初向公眾開放,突顯文化+科技+教育的跨界融合。場館集沉浸遊覽、互動體驗、航天科普教育為一體,通過衛星設計、製造、測試、測控的系統課程,充分激活青少年對宇宙太空的無限好奇,啟發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能力,寓教於樂,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興趣以及塑造正確的時間、空間概念,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
  • 【地評線】荔枝網評: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中國邁向「深藍夢」
    特約評論員/羅建華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11月10日8時12分,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回顧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劈波斬浪、艱苦奮鬥的過程。1986年,我國成功研製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當時只能下潛300米,航速也只有四節。
  • 中國地科院地質專家解讀:為什麼困難重重也要進行特深科學鑽探
    特深科學鑽探是當今世界各大國競相開展的大型科學探索活動,是體現國家整體科學技術實力的代表性工程,也是「上天、下海、入地、登極」四大人類科學夢想中難度最大,迄今進展最慢的科學工程。這是一項耗資巨大、時間漫長、風險極高的工程。
  • 聚焦「深地、深海、深空」!25位院士前瞻性研討大地構造學基礎科學...
    12月20至2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5家單位共同發起,西北大學主辦的「三深計劃與大地構造學前瞻性基礎科學問題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本次論壇特邀專家110名,其中兩院院士25人。校內外專家學者200餘人參加會議。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解讀
    帶著對這些問題的前瞻性思考,6月10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報告,為我國描繪了面向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總結過去幾十年我國信息科技技術的發展歷程,最大的教訓是缺乏有遠見的前瞻性部署,錯過了一些信息技術升級換代的機會。  我們一定要抓住21世紀上半葉信息科學變革性突破和信息技術躍變的機遇,加快提升我國信息化進程和水平,消除數字鴻溝,走出一條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加快構建我國無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