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2020-11-23 人民網

科學鑽探被譽為人類的「入地望遠鏡」。

  目前,全球深部鑽探還停留在地球表層,最深的記錄是由前蘇聯創造的12千米的深度。

  人類走向地心尚待時日…… 製圖:殷立春

  1864年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發表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黎登布洛克教授三人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斯奈弗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苦難,最後由於巖流的衝擊,又從地中海西西里北部的斯多倫波利島上的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面的故事。如今,隨著各國對地球深部探測,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將從科幻小說逐漸走向現實。

  地球深部既是重要的戰略空間,又蘊含著豐富的資源,還是重大地質災害的策源地。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其深部情況不得而知。2011年7月公布的中國「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科技部部長萬鋼在1月19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表示,2013年將力攻深空、深海、深地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不斷拓展中國發展的戰略空間。「深地」概念逐漸走入公眾視野。2008年開始,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啟動,揭開了中國挺進地心的序幕。

  資源勘查 走向深部成必然

  2011年7月,科技部公布「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強調了對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這「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並提到了「中國發展的戰略空間」的高度。隨著「蛟龍」入海和神州系列飛船的上天,公眾對深海和深空有了基本的了解。那麼,究竟什麼是深地?

  「我們所談『深地』和『深部』概念基本可以重合,但究竟多深才算是深地,不可一概而論。從地球認知的角度,地表以下的部分都可以叫深地。從金屬礦產資源的角度,1000米至5000米就可以算作深部,而在石油天然氣開採方面的深地大約在8000米至地下萬米。地球物理科學談論的深地涉及的部分更廣,從5000米到地心都可以算作深地。」中國地質科學院深部探測研究中心主任陳宣華解釋。

  實際的深地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殼部分(地殼平均厚度35公裡),這一層主要由堅硬的巖石組成。近年的鑽探結果表明,在深達3公裡以下時,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2.5℃,到11公裡深處溫度已達200℃甚至更高。既然,地質條件如此複雜,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進行深地科學考察?

  「深部探測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是國家的資源保障問題。我國已經進入資源能源高速消耗期,國家經濟發展和建成小康社會都需要能源的支撐。」「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技術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告訴記者。來自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年進口原油2.8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8.7%,已經超過50%的能源預警線。此外,中國鐵礦石的進口數量也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能源安全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而地表或淺層礦產發現的機會越來越小,資源勘查走向深部成為必然。

  「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教訓慘痛。地質災害的頻發要求深部探測揭示地質災害成災機理和過程,為高精度的預警預報提供理論依據。」李廷棟補充說,「目前我們對地下空間的利用僅僅在地鐵、停車場等層面,未來我們很可能在北京、上海等土地資源稀缺的特大城市中見到『地下城』。另外,核廢料等放射性物質的存儲也需要開拓地下空間,這些想法的實現必須通過深部探測為其提供地質理論的依據。」

  資源短缺凸顯,地質災害頻發等諸多因素,使開展深部探測工程訴求日益強烈。

 

  自2008年開始,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啟動,揭開中國入地計劃的序幕。專項自實施以來,完成了青藏高原、華南—中央造山帶、華北和東北等四條超長深地震反射剖面,在我國東部長江中下遊和南嶺成礦帶開展的礦集區立體探測卓有成效。 (資料圖片)

  國際競爭 深入地下顯身手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社會就開始了地球深部的探測。以美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大陸反射地震探測計劃COCORP(The 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ction Profiling)為標誌,各國以地殼和巖石圈結構為目標的探測行動至今已經持續40餘年。

  COCORP是美國於20世紀70年代末運用多道地震反射剖面技術系統探測大陸地殼結構的先鋒。COCORP將石油勘探的近垂直反射地震技術發展到穿透地殼甚至巖石圈的深地震反射技術,在深度和精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開闢了探測地球深部的新紀元,首次揭示出北美地殼的精細結構,並在落基山等造山帶下發現一系列油田。COCORP的成功帶動了20多個國家的深地震探測計劃。地球透鏡計劃(Earth Scope)是美國繼COCORP計劃之後的第二輪地球探測計劃,將對北美大陸地區的地球構造、地質演化進行全方位地研究。

  歐洲各國聯合開展「歐洲探測計劃」,完成了橫穿歐洲的地學斷面,通過橫穿阿爾卑斯造山帶深地震反射剖面,建立了碰撞造山理論和薄皮構造理論。

  加拿大1984年-2003年巖石圈探測計劃(LITHOPROBE)證實了30億年前即發生與板塊構造有關的地質作用,對古老巖石圈板塊碰撞和新地殼形成過程進行了重大修正,揭示了若干大型礦集區的深部控礦構造的反射影像,使加拿大的地球科學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澳大利亞實施國家四維地球動力學探測計劃(AGCRC,1992-2000)和「玻璃地球」計劃,在研究巖石圈結構的同時開展了成礦帶地殼精細結構探測,為研究成礦理論和資源評價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遠遠超出了地球表面這薄薄的一層。深部探測使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最近20年來始終保持著世界資源勘探大國的地位。國際經驗表明,要了解地球結構與組成,建立地球動力學,實現成礦理論的創新,查明油氣儲藏與礦產資源的賦存規律和地質災害發生機制,必須從深部地質著手,對整個巖石圈進行不同層次探測。

 

  後來居上 我國加快深部探測

  李廷棟告訴記者,「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深部探測起步比較晚。過去我國結合礦產資源勘探、地震預防等做了一些探測研究,但大都零零散散,不夠系統,因此技術和成果比較落後。」

  要獲得地球深部的精細結構,國際上一般採取深反射地震,用人工地下「放炮」來模擬「地震波」,通過追蹤巖石圈和斷層對「震波」的不同反射信號,了解數十公裡地下的結構,相當於給地球深層做一個「CT」。有了「CT」,地殼的肌理就一清二楚了。這方面美國已經累計完成6萬多公裡的反射地震剖面,而我們國家在沒開展深部探測之前還不到5000公裡,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自2008年開始,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啟動,揭開中國入地計劃的序幕。這個耗資11億,集合了12位院士、200多名研究員以及上千名科研人員的地球深部探測工程,希望從深層次了解中國人關心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從我國三級臺階地貌成因到油氣蘊藏、礦產分布,一直到青藏高原的擴展還將在四川盆地產生何種地質變動。

  專項自實施以來,完成了青藏高原、華南—中央造山帶、華北和東北等四條超長深地震反射剖面,在我國東部長江中下遊和南嶺成礦帶開展的礦集區立體探測卓有成效。適應我國地質地貌條件和地殼—巖石圈結構特徵,初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探測空間組合的深部探測技術方法體系;自主研發的關鍵深部探測儀器設備獲得重大突破,建立了若干各具地質特色的探測試驗基地,為下一步開展地殼探測工程的組織實施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深部探測專項』是『地殼探測工程』的培育性啟動計劃。」陳宣華告訴記者,「深部探測專項」將為「地殼探測工程」進行技術和人才準備,包括研製關鍵探測技術和裝備,在關鍵地區進行試驗。「『深部探測專項』與『地殼探測工程』在時間上順延,研究內容一脈相承。」

  李廷棟說:「地殼探測工程才是終極目標。地殼探測工程目前正爭取儘快立項,有望在明年啟動。」他說:「為解決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中碰到的資源問題,地質災害問題,我們必須奮起直追,而且我們有信心後來居上。」

  李廷棟解釋,中國能夠實現後來居上,原因有三:一是我國雖然起步晚,但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吸取經驗,採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在消化吸收再創新基礎上做得更好。二是我國地質條件特殊、地質發展歷史複雜、特點突出,好多地質現象是國外沒有的,比如說青藏高原。憑藉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區位優勢,可以做出新的地球科學理論的概括。三是接受國外的經驗,我國可以採用的研究方法更多。除了傳統地球物理的電法、磁法和重力以及爆破地震等方法外,我們還採取超級鑽,獲取實物樣品;在地震的多發地帶運用地應力測量技術;此外還有數字模擬實驗以及深穿透地球化學等方法。總之多學科,多技術方法的研究,會使我們國家的深部探測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在廣袤的國土上進行深部資源勘探,已經成為國家能源戰略問題。我們國家的深部探測剛剛起步,想要地球變得更『透明』,摸清它的肌理,我們還要做大量的工作。」李廷棟說。

 

  走向地質強國的機遇

  □ 溫寶臣

  地球是目前人類惟一的生存家園,它為人類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糧食、水和各種能源資源。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開採利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資源的可持續供應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與此同時,火山噴發、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也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通過深部探測,了解地下的物質構成、結構關係和動力學過程,不僅是人類對自然奧秘的追求,更是人類獲取資源、守護自身安全的基本需要。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很多發達國家相繼啟動了深部探測計劃,試圖揭開地球的「隱私」,並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現。美國在落基山等造山帶下發現了油田,蘇聯在超深鑽中發現了深部油氣和礦化顯示。儘管如此,相對人類太空探測行動和影響,人類對其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卻是知之甚少。從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來看,解決人類資源環境的根本出路是立足地球本身,其他星球可能在相當長的時期還「愛莫能助」。聯合國將2008年定為「國際行星地球年」,並從戰略的高度提出:進軍我們最後的前沿——地下的物質與結構,呼籲加深對地球深部的探測和認知。

  我國的深部探測起步晚,技術和成果至今相對落後。在地球深部資源探測方面,中國已有固體礦產勘探開採的深度大都小於500米。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對能源的需求急速增長,地表或淺層礦產發現的機會越來越小。現實迫切需要開闢能源與重要礦產資源的「第二礦帶」。與此同時,我國地質條件複雜,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巨大。開展深部研究,摸清地球的「脾氣」和「稟性」,掌握它的脈搏和肌理,提高對地質災害的高精度預報,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災害帶來的損失,已經成為現實需求。因此,開展深部研究勢在必行。

  開展深部探測與科學群鑽計劃,是我國佔據國際地球科學前沿、使中國從地質大國走向地質強國的機遇。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來源:人民日報伴隨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深入認識深海的時代正在來臨。500年前達·文西設計潛水服、150年前凡爾納寫《海底兩萬裡》,當時的科學幻想如今正在成為現實。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2016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美國地質學會聯合發表的《21世紀的大地構造:一個宜居行星的動力學》白皮書中指出,「深地」過程及其與生物圈和大氣圈的相互作用在維持地球宜居性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重點專項,從資源勘探的角度提出深地探索目標,並在完成過程中發展了移動平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裝備等;  不久前,在中國科學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開展的「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框架下,「深地科學前沿科學發展問題戰略研究」(2021—2035)獲批立項,研究將促進地球科學與生物、大氣、行星學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
  • 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各國雄心勃勃,世界主要大國均對「深地」探測與地球宜居性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中國的地球科學家們也正在推進「深地」科學研究,他們通過對地幔、地幔過渡帶、核幔邊界甚至更深的地核研究,來深度解析地球,研究地球如何通過幾十億年的演變變得宜居。他們認為,只有懂得地球內部發生了什麼,才能在地外空間尋找到宜居星球。
  • 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
    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時間:2016-06-06 07:56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 今年2月,美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引力波存在,在中國網際網路上颳起了一股旋風,民科郭英森走上了風口浪尖。
  • 【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致辭稿
    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嘉賓來我校參與《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浩瀚的宇宙中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我們人類一直在探索、研究,希望能掌握宇宙的密碼,促進科學的進步、文明的發展。為了研究宇宙的奧秘,我們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發明了宇宙飛船,翱翔太空;發明了空間站,進行太空探索實驗。探尋宇宙奧秘的過程,也是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廣州海洋局完成我國規模最大海底大地電磁探測
    ◎喬靜蕾 羅賢虎 高妍/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大地電磁科學探測航次日前勝利返航。該航次完成了我國首次橫跨南海海盆古擴張脊的深水大地電磁科學探測,這也是目前我國實施的規模最大、平均作業水深最深的海底大地電磁探測。
  •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幾乎四分之三被海洋覆蓋。海洋遠比陸地遼闊和深邃,蘊藏著難以想像的礦物、能源、蛋白質、生物基因等難以想像的資源。海洋還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更是生命起源的搖籃。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正是水下機器人的使命。
  • 探索地球與空間的奧秘——記我國著名的空間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眼睛觀察日月星辰。如今,空間定位、雷射測距、衛星重力和衛星遙感,空天地一體化,人們獲得地理和空間信息的手段和技術變得高端和便利了許多。  得益於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衛星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大地測量學突破了空間局限,一躍升級為以空間大地測量和遙感為主的現代大地測量學。這一過程中,一大批年輕有為的科學家湧現出來,逐漸成長為這一領域的中流砥柱。
  • 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信息 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資料圖:
  • 世界上束流強度最高深地實驗設施成功出束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袁於飛)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恆星發光發熱的能量來自其內部發生的熱核聚變反應,這不斷發生的核過程為自然界所有化學元素提供了賴以生成的「土壤」,核天體物理就是探索這一奇妙過程及其內在規律的學科。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圖為  伴隨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深入認識深海的時代正在來臨。500年前達·文西設計潛水服、150年前凡爾納寫《海底兩萬裡》,當時的科學幻想如今正在成為現實。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航空地球物理勘探...
    2017年11月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航空重力測量技術裝備研製」、「直升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航空磁場測量技術系統研製」和「典型覆蓋區航空地球物理技術示範與處理解釋軟體平臺開發」4個項目的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這標誌著「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方向項目已全面啟動。
  • 清華研究揭示蘊藏的奧秘
    這一特徵蘊藏什麼奧秘?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學》發表文章,揭示「陀螺型」小天體的成形機制。利用自旋加速導致風化層失穩的理論模型和顆粒仿真,結合最新的小行星探測數據,他們認為,風化層-巨石耦合演化機制導致了陀螺型小天體的主要地質特徵。
  • 鈦元素的神奇功效-探索大地女神之子的奧秘
    空間金屬的應用 由於鈦在提煉方法和應用加工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世界上成千上萬的科學家仍在努力探索這位「大地女神之子」的奧秘。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鈦的冶煉提純方法將會得到改進,在不久的將來,鈦的產量也會迅速增加,成為僅次於鐵和鋁的「第三金屬」;鈦的應用也會更加廣泛,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金屬」,「大地女神之子」將更加光彩奪目。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他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
  • 科學家發現地核奧秘,多次試驗之後,有了新的發現
    長久以來,科學家力圖探索大地奧秘。在18世紀前,籌算出地球的平均質量密度。發覺地球內部的質量為(5——52克)釐米,地球外表巖層的均勻質量為267克/釐米),你會發現兩者之間差距1倍多。這說明什麼呢?內部核心必然擁有重物質等。進入19世紀20年代末期,科學家初次啟動大規模探測大地奧秘。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因此,創新深地科學理論、發展深地探測技術,解釋地球深部奧秘,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存空間基本問題的必由之路。 2020年3月26日,這是一個讓國人振奮和自豪的日子,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