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地核奧秘,多次試驗之後,有了新的發現

2020-08-10 探索極光

長久以來,科學家力圖探索大地奧秘。在18世紀前,籌算出地球的平均質量密度。發覺地球內部的質量為(5——52克)釐米,地球外表巖層的均勻質量為267克/釐米),你會發現兩者之間差距1倍多。這說明什麼呢?內部核心必然擁有重物質等

進入19世紀20年代末期,科學家初次啟動大規模探測大地奧秘。歐美物理學家通過地震觀測儀探測到,每次觀測大地震時,所顯示的數據就讓人驚訝。

科學家初次啟動大規模探測大地奧秘

當衝擊波強力擴散地下巖層時,產生了圓形震動衝擊波。這是一種彈性的衝擊地震波動,科學家把地震縱向波(B波)與橫線波(C波)分別用字母代替

B波是通過固態、液態與氣態擴散,而且速度擴散最快。C波只能通過固態擴散,正好與B波相反。由於物質的質量變化,B波與C波擴散也有一定的影響。

薩格勒布1909年10月8日發生了強烈地震,南斯拉夫地震學家Moholovic探究覺察地震波動在地下33公裡處,爆發曲折反射的地震帶。

探索地震波動在地下33公裡處

造成曲折反射地震帶的原因,是因為地下表層物質與地殼運動所造成的分界面。在1914年期間,地震又一次爆發。

美國地震物質學家Gutenberg研究後,認為地下表層2900公裡處,縱向波動突然急速變緩,而橫向波動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

物質學家研究後,猛然間發現了一個怪異的物質分界面。後來學者們為了紀念這兩位地震學家,分別將他們發現的分界面命名為兩個人的名字。我們把這兩個分界面,分別用字母代表(L8和M6)。

地質學家用兩個發現者名字命名分界面

地殼,地幔與地核


後來地震學家發現底殼有3個圈層,底殼內部分別以兩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標記。圈層3層分別是:地殼,地幔與地核,地殼是外層地表;是由第一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之間薄若的一層固體外売形成的。

地殼形成主要是由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巖石組成,預估平均厚度17公裡。大陸比海床有些區域厚度高33公裡,山脈與高原區域厚度60—70公裡,只有海床地殼平均厚度僅僅6公裡左右。

研究人員探索了海床下的地幔區域

地殼與地核中間的位置是地幔,是從L8分界面以下到M6分界面中間產生了固態物質體。地幔形成的主要物質成分是鐵的矽酸鹽一類,其中物質含量從上至下逐漸添加。

地幔也分為上下兩層,50到250公裡為上地幔,1000公裡以上為下地幔。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廣闊的巖漿軟流層,學者猜測巖漿有可能發源於此。

下地幔不管是溫度還是壓力、質量都比上地幔大的多,質量狀態約不是固態體,而是塑形質量固體。

上下地幔以及軟流層的剖析

地球的中心區域就是地核,位置在3個層圈之下。1936年,丹麥地質學家凱曼發現地球核心液態體,他稱地核為「鐵芯」。在五千公裡以下,其密度質量壓力物質溫度形成鐵芯。

科學家做了大量模擬實驗,發現地核溫度由內而外漸漸降低。地核中心區域溫度約為6880攝氏度,內外核相交區域的溫度為6590攝氏度,略低於地球核心區域。

內外核相交區域的溫度為6590℃

地幔相交區域溫度為4780攝氏度。此外,科學家偶然發現,地心內核壓力極高,每6平方釐米左右區域為22000噸,是海平面氣壓的330萬倍。

近年來,在大型計算機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從地面上的3000個監測站收集了大量的地震觀測信息,並對其進行了全面分析,將其描述為總圖,發現核心的表面覆蓋著「山脈」。不平坦的區域類似於海洋,並充滿了低密度的流體。

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全面分析

在1990年代,人們在中歐的溫蒂施小鎮中部鑽了世界上最深的洞,直徑為22釐米,深度為14公裡。該地區的地理情況非常特殊。這裡的巖石厚30公裡,突出到地表。

根據歷史來看,古老歐亞非大陸板塊,碰撞推動產生互鎖。正是由於這種地理環境,地質學家打算使用管狀空心空心鑽頭來旋轉巖心。打算抽出巖石中的芯核,但這項工作以失敗告終。

地質學家打算用管狀空心鑽頭抽取巖石芯核

科學家經過多次失敗試驗,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理論。我們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內部,但是這樣的情景不會一直這樣下去。

隨著我們科技的不斷發展,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能揭開我們生存的這個大地奧秘。如果你有不一樣的觀點,我們可以討論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地核第三元素:矽
    有個問題在數十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地球核心的神秘「第三元素」究竟是什麼?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並且大體上認同地核主要由鐵(85%)組成,其中還含有10%的鎳和另外5%的輕元素,如碳、氧、矽或硫。然而,關於輕元素的含量和組成一直存在較大爭議。
  • 科學家發現:地核只有10億歲
    雖然地球是一個整體,但是地球卻由多個部分組成,在地球的最內部,是地球的關鍵所在——地核。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內核的誕生年齡,應該是和地球年齡差不多的,不過這個理論,在最近被改寫了。地核遠比想像中年輕!
  • 科學家在地核中發現炎熱、大密度結構
    來源 環球網據外媒報導,有一些科學學科關注著我們所能想到的自然界的每一個方面,從太空的最深處到海洋的最深處。然而有一個科學領域通常不會佔據頭條新聞,它就是對地球內臟的研究,但這種情況即將改變。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描述了在地核周圍發現了以前未知的結構。
  • 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
    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人們對於科學的研究從地球之外到地球之上到處都有,不管是研究外太空之中各種各樣的事物,還是研究地球上海洋或陸地的各式各樣。但自從上個世紀初莫霍洛維奇和古登堡發現了地層分布之後,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後,人們就一直認為地球內部就是這般模樣。後續人們對於地球內部的研究則越來越少。
  • 外媒:科學家在地核中發現炎熱、大密度結構
    據外媒報導,有一些科學學科關注著我們所能想到的自然界的每一個方面,從太空的最深處到海洋的最深處。然而有一個科學領域通常不會佔據頭條新聞,它就是對地球內臟的研究,但這種情況即將改變 。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描述了在地核周圍發現了以前未知的結構。跟任何巖石行星一樣,越深溫度就越高。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通過各地震波探測器搜集的數據,分析回聲波經過的時間、振幅,科學家可以繪製地下巖石的結構模型。這有點類似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掌握周圍地形的原理。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通過各地震波探測器搜集的數據,分析回聲波經過的時間、振幅,科學家可以繪製地下巖石的結構模型。這有點類似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掌握周圍地形的原理。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
  • 為什麼地核深處有很多黃金,是自然形成的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為什麼地核深處有很多黃金,是自然形成的嗎?科學家通過研究之後發現黃金不僅僅是地球上少,其它的星球上也是很少的,它是宇宙中非常貴重的金屬,原因很簡單,黃金的能夠貴金屬誕生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需要在極高的溫度下才能夠誕生,而這些極端環境只能夠在中子星中具備,所以,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黃金來源可能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形成中子星的超新星爆炸,還有一種就是中子星的碰撞,這兩種情況是在極端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而且發生之後會創造出很多元素來
  • 在人的喉嚨深處,科學家意外發現新器官,人體奧秘還有多少?
    引言 隨著世界各國不斷發展,而也讓我們發現了很多未知的秘密,雖然現在各國都在探索海洋和外太空的秘密,但我們人體的奧秘還存在著很多,在近段期間,外國科學家在人體當中又有一個意外發現,那就是在我們的喉嚨深處,意外發現了一個新器官。
  • 都有哪些奧秘?
    此後,其他科學家繼承和發展了布豐的學說,將地球形成原因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一步。然而,1920年,英國天文學家阿瑟·斯坦萊·愛丁頓卻指出,從太陽或其他恆星上分離下來的物質都很熱,以至於它們擴散到宇宙空間前還來不及冷卻就消散掉了。即使在某種未知的過程下凝聚成了行星,運行的軌道也不會像現在太陽系中的軌道那樣有規律。1936年,美國天文學家萊曼·斯皮特澤又證實了這一理論。
  • 科學家們重新估算地核年齡 稱比此前認為的要年輕得多
    科學家們在研究地核的年齡時發現,它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年齡要年輕得多。通過在極端條件下對鐵進行實驗,使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塑造地核內外的力量。根據這些數據,研究小組認為核心的年齡約為10億年。在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說,經過多年的實驗,他們再現了地核的條件,他們相信地核比以前認為的要年輕不少。他們表示,地核的年齡可能在10億至13億年之間。地核主要由鐵構成。這些鐵在地球深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地核分為兩個區域:內核和外核。科學家們認為,我們星球的大部分地磁都是由外核造成的,外核是流動的。
  • 科學家發現,地核物質可能向外洩露已達25億年,這是怎麼回事?
    在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雖然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對地球表面的情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是對於海洋和地球內部的情況了解得極其少,尤其是地球內部的情況,基本是茫然一片。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所以它有著非常明顯的地質分層結構,根據科學家的地震波探測,將地球內部結構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 勇氣號出現故障,卻讓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火星或真的存在生命!
    然而經過科學家的探測發現,火星是一個非常乾旱缺水的沙漠行星,火星表面布滿了砂礫、碎石,並且火星的環境也很惡劣,經常發生塵暴,根本不像是有生命的樣子,然而科學家並沒有放棄對火星的探索。火星的地形與地球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火星的地質不活躍,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其中還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為了更好地探測火星,美國還多次發射探測器到火星上。
  • 科學家發現隱藏在地表之下的巨型山脈,難道地心世界真實存在?
    大家好,我是科學菌,很高興跟大家一起探索宇宙奧秘。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科學家發現隱藏在地表之下的巨型山脈,難道地心世界真實存在?有專門的科學家們會成立研究小組,對此進行研究,那麼他們的最新一項研究表示,地球地表的深處的確是存在巨型的山脈。如果想要知道地心是什麼樣的情況?不能夠僅僅依靠鑽孔這一個技術,目前來說,這條當初人類能夠製造的最深的鑽孔,不過只有十二千米左右,但是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是為十七千米,也就是說我們連地殼都沒有穿過。
  • 地核內核第三大構成元素是什麼?日本科學家找到答案
    中國日報網1月10日電除了鐵、鎳元素之外,還有一種神秘元素是構成地核內核的「主力軍」。對於這一「缺失元素」的真實身份,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日前日本科學家宣布他們揭開了「缺失元素」的神秘面紗。
  • 科學家發現新冠肺炎新型基因,新的治療方法有了
    近日,科學家發現新冠肺炎新型基因,或能研發出新的治療方法。一、科學家發現新冠肺炎新型基因,新的治療方法有了!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研究者通過對英國2700名患者DNA的分析,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與健康的志願之間,存在5個特殊基因的差異[1]。利用這項發現,研究人員可以開始有針對性地,預測某些藥物作用於患者的治療效應,縮小了藥物測試範圍。
  • 科學家發現新的人類物種!宇宙中有第二個地球?
    2015年發現一種新的人類物種激起了世界各地的生物學家們的好奇心,納洛帝人,它能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我們的古代祖先。這些發現在南非的一個地下洞穴裡被深深揭示,被認為是人類出土的最偉大的遺骸之一。到目前為止,眾所周知,這種人類的身高平均高達5英尺,並且大腦沒有一個橘子大。
  •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發現重大奧秘,將可能影響全人類生存問題?
    相信大家對環保風都不陌生,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各國都在發展的同時,人們也漸漸的意識到了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甚至受到環境的破壞之後,也對我們生活周圍的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當然人們對於環境的汙染有很多種說法,但是人類所為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原因之一,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產生很多的生活垃圾,如果對這些垃圾處理不當的話,就可能對於地球和環境造成極大的汙染和影響。
  • 科學家:地核正在降溫,平均每年降低1℃,小冰河期將來臨?
    整個地球分為三個結構,地殼地幔還有地核。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地核的溫度也非常高,根據之前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地球深度每增加33米溫度就要提高一攝氏度,這樣的規律是科學家根據在地球表面鑽的洞而得出來的,不過目前這個溫度的增加幅度只適用於地核,如果完全按照這個規律來算的話,那麼地核的溫度將會高達10萬攝氏度。
  • 大發現!研究表明地核已經洩漏了25億年!人類到現在才知道!
    這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地球炙熱的核心並不像我們想像地那樣孤獨,它被發現與其他超脫塵世的層混在一起。該研究發現,地球最深處的部分物質會洩漏到地幔柱中,其中一些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決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地核和地幔是否交換了任何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