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科學家力圖探索大地奧秘。在18世紀前,籌算出地球的平均質量密度。發覺地球內部的質量為(5——52克)釐米,地球外表巖層的均勻質量為267克/釐米),你會發現兩者之間差距1倍多。這說明什麼呢?內部核心必然擁有重物質等。
進入19世紀20年代末期,科學家初次啟動大規模探測大地奧秘。歐美物理學家通過地震觀測儀探測到,每次觀測大地震時,所顯示的數據就讓人驚訝。
科學家初次啟動大規模探測大地奧秘
當衝擊波強力擴散地下巖層時,產生了圓形震動衝擊波。這是一種彈性的衝擊地震波動,科學家把地震縱向波(B波)與橫線波(C波)分別用字母代替。
B波是通過固態、液態與氣態擴散,而且速度擴散最快。C波只能通過固態擴散,正好與B波相反。由於物質的質量變化,B波與C波擴散也有一定的影響。
薩格勒布1909年10月8日發生了強烈地震,南斯拉夫地震學家Moholovic探究覺察地震波動在地下33公裡處,爆發曲折反射的地震帶。
探索地震波動在地下33公裡處
造成曲折反射地震帶的原因,是因為地下表層物質與地殼運動所造成的分界面。在1914年期間,地震又一次爆發。
美國地震物質學家Gutenberg研究後,認為地下表層2900公裡處,縱向波動突然急速變緩,而橫向波動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
物質學家研究後,猛然間發現了一個怪異的物質分界面。後來學者們為了紀念這兩位地震學家,分別將他們發現的分界面命名為兩個人的名字。我們把這兩個分界面,分別用字母代表(L8和M6)。
地質學家用兩個發現者名字命名分界面
後來地震學家發現底殼有3個圈層,底殼內部分別以兩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標記。圈層3層分別是:地殼,地幔與地核,地殼是外層地表;是由第一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之間薄若的一層固體外売形成的。
地殼形成主要是由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巖石組成,預估平均厚度17公裡。大陸比海床有些區域厚度高33公裡,山脈與高原區域厚度60—70公裡,只有海床地殼平均厚度僅僅6公裡左右。
研究人員探索了海床下的地幔區域
地殼與地核中間的位置是地幔,是從L8分界面以下到M6分界面中間產生了固態物質體。地幔形成的主要物質成分是鐵的矽酸鹽一類,其中物質含量從上至下逐漸添加。
地幔也分為上下兩層,50到250公裡為上地幔,1000公裡以上為下地幔。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廣闊的巖漿軟流層,學者猜測巖漿有可能發源於此。
下地幔不管是溫度還是壓力、質量都比上地幔大的多,質量狀態約不是固態體,而是塑形質量固體。
上下地幔以及軟流層的剖析
地球的中心區域就是地核,位置在3個層圈之下。1936年,丹麥地質學家凱曼發現地球核心液態體,他稱地核為「鐵芯」。在五千公裡以下,其密度質量壓力物質溫度形成鐵芯。
科學家做了大量模擬實驗,發現地核溫度由內而外漸漸降低。地核中心區域溫度約為6880攝氏度,內外核相交區域的溫度為6590攝氏度,略低於地球核心區域。
內外核相交區域的溫度為6590℃
地幔相交區域溫度為4780攝氏度。此外,科學家偶然發現,地心內核壓力極高,每6平方釐米左右區域為22000噸,是海平面氣壓的330萬倍。
近年來,在大型計算機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從地面上的3000個監測站收集了大量的地震觀測信息,並對其進行了全面分析,將其描述為總圖,發現核心的表面覆蓋著「山脈」。不平坦的區域類似於海洋,並充滿了低密度的流體。
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全面分析
在1990年代,人們在中歐的溫蒂施小鎮中部鑽了世界上最深的洞,直徑為22釐米,深度為14公裡。該地區的地理情況非常特殊。這裡的巖石厚30公裡,突出到地表。
根據歷史來看,古老歐亞非大陸板塊,碰撞推動產生互鎖。正是由於這種地理環境,地質學家打算使用管狀空心空心鑽頭來旋轉巖心。打算抽出巖石中的芯核,但這項工作以失敗告終。
地質學家打算用管狀空心鑽頭抽取巖石芯核
科學家經過多次失敗試驗,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理論。我們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內部,但是這樣的情景不會一直這樣下去。
隨著我們科技的不斷發展,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能揭開我們生存的這個大地奧秘。如果你有不一樣的觀點,我們可以討論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