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人類認知!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

2020-12-04 三體使者

改變人類認知!科學家在地核周邊發現怪異結構,沒人知道它是什麼

人們對於科學的研究從地球之外到地球之上到處都有,不管是研究外太空之中各種各樣的事物,還是研究地球上海洋或陸地的各式各樣。但自從上個世紀初莫霍洛維奇和古登堡發現了地層分布之後,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後,人們就一直認為地球內部就是這般模樣。後續人們對於地球內部的研究則越來越少。

但近日的新研究表明,地球內部還有著許多值得科學家們研究的事物。根據環球網6月13日的報導稱,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在地下發現了全新的超大密度結構,此結構位於地幔和地核之間。這一次發現使得地球物理學家們對地球內部的研究前進了一步。

最原本的地球內部認知是怎麼樣的?

中國的中小學課程設置之中只有到了中學才有地理學科,而在中學的地理課本上就有著關於地球的描述。我們學習地理科目的第一課就是認識自己所在的地球。這其中包括認識地球表面和地球內部。

地理課本上描述著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的。我們所腳踩的地面就是屬於地殼層,而地殼之下則是地幔層,地幔之下就是最深層的地核了。其中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也分為內核和外核。地球的引力來源就是最深處的地核所帶來的,它是一個超重的超大密度的鐵球。

從上世紀初開始,我們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的認知就是如上文所描述的那般,一直從未有過改變。究其原因無非就兩個,第一是研究地球內部的價值不大,第二是地球內部難以探尋。目前能夠利用的科學分析手段無非就是地震波或其他聲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

大密度結構新發現,將改變以往認知

馬裡蘭大學地球物理學家所撰寫的論文之中指出,他們能得以發現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大密度結構也是因為地震波的傳播。上世紀初,莫霍洛維奇和古登堡也都是通過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內部不同層面的傳播速度的不同來斷定地殼和地幔的存在。

與古登堡等科學家們所不同的是,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所分析的數據要更為龐大,並且更加智能。他們利用了人工智慧Sequencer,分析了1990年至2018年這28年之間太平洋下面幾百次6.5級以上的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由此得知了聲波的回聲在地核和地幔之間突然增多了。

這也就是說在地核和地幔之間其實存在著我們從前並不知道的結構。而科學家們分析這可能是一種炙熱的大密度巖石結構。這一下子直接就改變了以往我們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知。而且這一發現也給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增加了可研究價值。

未來也將會有更多的地球物理學家加入到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研究之中來。如此也就能促進地球內部研究這一方面的發展,使人類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所在家園。

相關焦點

  • 距離地下6370公裡,地核的中心是怎樣的?來看看它有多可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科學家不斷揭開地球的神秘面紗。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也從地平說轉為地圓說,從淺顯的地表深入到地核,可以說高科技讓人類對地球的認知更加深刻,曾經遙遠的地核也不再是神秘莫測的模樣了,那麼距離地表6370公裡的地核中心到底有什麼呢?人類又是如何獲知地核的組成?
  • 科學家在地核中發現炎熱、大密度結構
    然而有一個科學領域通常不會佔據頭條新聞,它就是對地球內臟的研究,但這種情況即將改變。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描述了在地核周圍發現了以前未知的結構。跟任何巖石行星一樣,越深溫度就越高。這是地心引力對被我們稱為地球的物質施加的巨大壓力而得到的產物。如果走得足夠深就會碰到熱到變成液體的巖石,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巖石都是一樣的。
  • 外媒:科學家在地核中發現炎熱、大密度結構
    然而有一個科學領域通常不會佔據頭條新聞,它就是對地球內臟的研究,但這種情況即將改變 。近日,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描述了在地核周圍發現了以前未知的結構。跟任何巖石行星一樣,越深溫度就越高。這是地心引力對被我們稱為地球的物質施加的巨大壓力而得到的產物。如果走得足夠深就會碰到熱到變成液體的巖石,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巖石都是一樣的。
  • 它是首位來自系外的星際訪客,模樣怪異,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探測器
    奧陌陌是人類發現了的第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它在宇宙中流浪了幾千萬年,它的模樣酷似雪茄,怪異的模樣讓科學家們聯想到了許多東西。宇宙就是個寶藏,一次不經意的發現都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認知。科學家不光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星際物質,也在尋找地外生命,對整個太陽系實行了嚴密地監視,期盼有天外來客降臨太陽系。然而科學家期待的天外來客都不是他們想要的,唯一能夠提起他們興趣的就是奧陌陌了。
  • 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他拿到地震數據之後嘗試著用地震波的走時來計算地下巖石的地震波傳播速度,他也是(據我所知)第一個做這樣的計算的人。他的計算結果表明,地下54公裡處左右,巖石的縱波和橫波速度有一個明顯的、突然的增高。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地殼和地幔的邊界。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會改變傳播速度、方向。比如,從附近結構反彈的回聲波較快抵達震波探測器,遇到體積大的結構回聲波較強。通過各地震波探測器搜集的數據,分析回聲波經過的時間、振幅,科學家可以繪製地下巖石的結構模型。這有點類似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掌握周圍地形的原理。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Doyeon Kim/University of Maryland)地震波在地下可以傳播幾千英裡的距離,碰到巖石密度、溫度和成分結構的變化,會改變傳播速度、方向。
  • 科學家發現地核奧秘,多次試驗之後,有了新的發現
    長久以來,科學家力圖探索大地奧秘。在18世紀前,籌算出地球的平均質量密度。發覺地球內部的質量為(5——52克)釐米,地球外表巖層的均勻質量為267克/釐米),你會發現兩者之間差距1倍多。這說明什麼呢?內部核心必然擁有重物質等。進入19世紀20年代末期,科學家初次啟動大規模探測大地奧秘。
  • 科學家發現地核第三元素:矽
    有個問題在數十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地球核心的神秘「第三元素」究竟是什麼?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並且大體上認同地核主要由鐵(85%)組成,其中還含有10%的鎳和另外5%的輕元素,如碳、氧、矽或硫。然而,關於輕元素的含量和組成一直存在較大爭議。
  • 科學家發現地球磁場出現分裂,它預示著什麼?可能不是一個好現象
    地球是一個美麗的生命星球,不僅有智慧生命人類,而且還有數百萬種以上的各種生物。嚴格來說,地球已經不是普通的生命星球,而是一個智慧文明星球。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對宇宙沒有什麼認知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地球之外的世界應該非常熱鬧,到處都是生命星球以及跟人類相似的外星智慧生命。
  • 地球冷知識,人類無法觸碰的地核,地球居然比太陽熱?
    地核位於地球核心的部分,距離你腳下2890公裡的地方,就是地核的邊界,它的半徑約有3470公裡,主要成分是鐵元素和鎳元素,這是一臺自帶電池的發動機,它是驅動地球的動力。冷知識一:地核學,未曾向前一步上世紀30年代,丹麥物理學家英奇萊曼,證實了地核的存在,直到現在,將近一百年來,我們對於地核認知,和英奇時代比較,幾乎沒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化,這是因為,人類對於地核的研究,仍然處於原地踏步的階段。
  • 它是首位來自系外的星際訪客,模樣怪異,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探測器
    奧陌陌是人類發現了的第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它在宇宙中流浪了幾千萬年,它的模樣酷似雪茄,怪異的模樣讓科學家們聯想到了許多東西。宇宙就是個寶藏,一次不經意的發現都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認知。科學家不光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星際物質,也在尋找地外生命,對整個太陽系實行了嚴密地監視,期盼有天外來客降臨太陽系。然而科學家期待的天外來客都不是他們想要的,唯一能夠提起他們興趣的就是奧陌陌了。
  • 科學家在水星和金星軌道發現塵埃環,或將改變人類對太陽系的認知
    科學家在對太陽系各行星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不少的行星都有塵埃環,地球也有一個非常弱的塵埃環,其實所謂的塵埃環就是由很多非常小的天體碎片組成的圍繞行星運行的圓環帶。太陽系最為壯觀的塵埃環是土星的土星環,是太陽系最為壯觀的一道景色,土星環的規模非常龐大,而且其中的天體數量並不小,它已經不是我們認知的塵埃環,而是行星環。
  • 地核內部到底是什麼?人類有可能進入地核麼?
    如今,「好奇號」已經降落火星,而我們對於地球內部的探索依舊少之又少,就連人類最深的鑽井也不過是俄羅斯的12公裡鑽井,就連雞蛋殼也無法「攻破」。地球深處到底有什麼?科學家們還處於猜測階段。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中,人類為了探索地核,進行了浩浩蕩蕩的落日工程。巨大的地底飛船前端載有一個巨大融燒發動機,用來融化巖石打開通道。而後方則是一個推進發動機,負責提供向前的動力。
  • 科學家發現了「不依賴氧氣」生存的物種,或顛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
    自進入科學時代以來,人類從來沒有發現過可以離開氧氣生活的生物。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大自然中是否存在不靠氧氣生活的物種呢?然而,最近有科學家還真的找到了這樣的物種,這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據了解,這一物種的名字叫做「鮭居尾孢蟲」,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發現的。
  • 地核冷卻是好事?別天真了!如果地核冷卻,糟糕的事就會接踵而來
    地核冷卻是好事?如果地核冷卻,糟糕的事情就會接踵而來?地球之所以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是因為它擁有著一顆熾熱的內心。地球是人類在太陽系內,乃至現能觀測到的宇宙星球裡,唯一發現有生命的星球,是表面有海洋,有豐富液態水的星球,是有板塊運動的星球。宇宙中的類地行星有很多,但還仍未有能和地球媲美的。
  • 科學家:地核正在降溫,平均每年降低1℃,小冰河期將來臨?
    整個地球分為三個結構,地殼地幔還有地核。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地核的溫度也非常高,根據之前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地球深度每增加33米溫度就要提高一攝氏度,這樣的規律是科學家根據在地球表面鑽的洞而得出來的,不過目前這個溫度的增加幅度只適用於地核,如果完全按照這個規律來算的話,那麼地核的溫度將會高達10萬攝氏度。
  • 科幻災難電影:地核停止轉動末日來臨,人類前往地核自我拯救
    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不受太陽及宇宙射線的威脅,是因為地球有強大的磁場。地球磁場來自於地核(地核是液態金屬)不斷朝著一個方向快速轉動。如果有一天地核不再轉動了磁場消失了地球會怎麼樣呢。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地心末日》就是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
  • 南極冰層底下有什麼?改變了對生命的認知,將用新標準探索木衛二
    對南極大陸感興趣的,一般都是科研工作者或者探險家,畢竟這裡沒有什麼人類活動的痕跡,這是一片沒有開發的大陸,說它是地球上最後一塊淨土也是可以的。厚度達到幾公裡的冰雪,把南極大陸的真面目掩蓋了,直到現在,南極洲還有許多沒有探索的地方。為了探索南極洲這塊礦產資源豐富寶地,世界各國成立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該組織致力於協調各個國家在南極探索中的任務。
  • 大發現!研究表明地核已經洩漏了25億年!人類到現在才知道!
    這件事或許就像楚門的世界一樣令人無法相信但不得不信,你知道嗎我們所熱愛並且生存的家園地球,它的核心早在25億年前就已經開始洩露物質滲透到地核外!這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地球炙熱的核心並不像我們想像地那樣孤獨,它被發現與其他超脫塵世的層混在一起。該研究發現,地球最深處的部分物質會洩漏到地幔柱中,其中一些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決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地核和地幔是否交換了任何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