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水星和金星軌道發現塵埃環,或將改變人類對太陽系的認知

2020-12-05 探索宇宙說

太陽系是地球的母星系,也是人類生存的星系。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之後,就開始了對太陽系的探索和研究。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地球是唯一的智慧生命星球,而地球有兩個鄰居,一個是火星,一個是金星,它們都受到了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除了火星和金星之外,離太陽系最近的水星也是科學家非常感舉的一顆行星。科學家在對太陽系各行星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不少的行星都有塵埃環,地球也有一個非常弱的塵埃環,其實所謂的塵埃環就是由很多非常小的天體碎片組成的圍繞行星運行的圓環帶。

太陽系最為壯觀的塵埃環是土星的土星環,是太陽系最為壯觀的一道景色,土星環的規模非常龐大,而且其中的天體數量並不小,它已經不是我們認知的塵埃環,而是行星環。相對於土星的行星環,其它行星雖然也有一些小天體碎片圍繞運行,可如果不是近距離觀測,是很難發現這些塵埃環的。

在科學家的認知裡,離太陽越遠的天體存在塵埃環是大概率事件,而且也是正常的天體景象。而離太陽系比較近的行星,存在塵埃環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比如水星和金星。過去科學家一直以為水星和金星由於離太陽系近,受到太陽風和磁場的作用,是很難捕捉到塵埃粒子,自然也就不會存在塵埃環。

可是後來當探測器逐漸靠近水星和金星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的認知完全錯了,水星和金星不僅有塵埃環,而且其規模比地球還要大,這是怎麼回事?水星是離太陽系最近的行星,它表面的溫度非常高,按正常的天體理論,水星附近是不應該存在塵埃環的。

科學家希望帕克太陽探測器能夠尋找太陽附近的一塊無塵區域,認為在靠近太陽的地方,應該會有一片區域,在那裡太陽散發的熱量會令所有的塵埃蒸發,而他們試圖尋找的正是這一塊區域的邊際。可是科學家在無意間發現,水星軌道上散布著一團「宇宙塵埃的薄霧」,且形成了一個930萬英裡寬的環。但水星本身只有3030英裡寬,因此當它繞著太陽運動時,其實是正漂浮在一片塵埃的海洋中。

科學家也不知道水星的塵埃環是如何形成的,太陽探測器的無意發現有可能將改變人類對太陽系的認知。如果說水星的塵埃環的形成無法理解,那金星的塵埃環就顯得更加神秘了。金星的塵埃環範圍竟然有1500萬公裡寬,厚達2600萬公裡。

金星的塵埃環遠比土星環的範圍要大很多,可為什麼我們能夠很容易觀測到壯觀的土星環,而無法觀測到金星的塵埃環呢?其實原因也不複雜,土星環雖然只有20萬公裡,可是其中的天體,塵埃非常密集,密集的天體分布才能夠被我們看到。而金星的塵埃環範圍特別廣,其中的天體碎片,塵埃間的距離非常大,因此我們很難在遠處看到,只有靠近或通過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才能觀測到。

那麼金星的塵埃環是如何來的呢?對此科學界也有兩種觀點,有科學家認為金星的塵埃環來自於潛伏於金星軌道的小行星。計算機模擬顯示,太陽系誕生之初金星軌道上可能存在10,000顆小行星,在45億年的演化歷程中,大約800顆小行星會倖存下來,只是由於太陽眩光的影響,科學家至今沒有發現它們的存在。

不過,以上這個觀點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認同,如果金星軌道上現在真的存在至少800顆小行星,沒有理由我們發現不了,要知道金星地球的鄰居,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而且金星靠近太陽,如果它周圍存在數百顆小行星,依靠天文望遠鏡也能夠發現它們,而且人類走出地球之後,也向金星發射了不少的探測器,也沒有在金星軌道附近發現小行星。

科學家對金星塵埃環的另一個觀點是猜測可能來自於很久以前的一顆行星殘骸,而這顆行星之所以會成為碎片,可能是被天體撞擊毀滅的。科學家這樣猜測也並不是完全的猜想,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瑪雅文明,這是地球歷史上最神秘的一個文明。

瑪雅文明出現在4500年前,要知道人類文明到現在才不過5000年左右,也就是說4500年前,人類才剛從原始社會成長為文明社會,文字也才誕生不久。按道理來說,那個時候的人類文明是非常落後的,雖然有了文字,但是很多的部落還是石器時代。

可就是那樣的時代,瑪雅文明的實力卻和人類文明完全不同,根據瑪雅文明留下的遺蹟及很多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瑪雅文明有非常強大的建築水平,能對堅固的石料進行雕鏤加工。通過長期觀測天象,已經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運動規律;雕刻、彩陶、壁畫有很高藝術價值,被稱為「美洲的希臘」。

瑪雅文明有非常強大的天文認知,可以說對宇宙的了解比我們現在還要強。一個剛剛走過原始文明的人類文明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強大的天文知識?因此後來不少研究學者都認為瑪雅文明有很大的可能是來自於地外的文明。科學家還發現,瑪雅文明的曆法非常複雜,不以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周期來做曆法,而是以260日為公轉周期的卓金歷,6個月為周期的太陰曆、29日及30日為周期的太陰月曆、365日為周期的太陽曆等不同周期的不同曆法。現代天文觀測一年是365.2422天,而瑪雅人已測出一年是365.2420天,與現代只相差0.0002天(大約18秒)

瑪雅文明最主要的曆法就是260天為周期的卓金歷,以瑪雅文明對天文學的認知,它們不可能憑空想像出一個260天的公轉周期,這可能是代表著太陽系的某一個行星的周圍。

可是人類走出地球之後,並沒有發現太陽系有哪顆行星的公轉周期是260天,於是有科學家猜測,瑪雅文明曆法中的這顆行星有可能已經毀滅,成為了塵埃碎片。而以這個周期計算得出的行星位置位於金星和地球之間,而它正是瑪雅文明的故鄉。

為什麼瑪雅文明的故鄉行星會毀滅呢?科學家猜測可能是遭遇了另一顆流浪天體的撞擊,當時的瑪雅文明觀測到有一顆巨大天體向他們的母星撞來,由於天體太過巨大,瑪雅文明的科技有可能也只是剛走出星球不久,沒有實力摧毀天體,最後只能帶著一部分人移居到最近的地球,然後在地球上建立了新的瑪雅文明。

當然,以上這些目前還只是科學家的猜測,水星的塵埃環,金星的塵埃環還有太多未知等著我們去破解,可惜以人類現在的科技,還沒有能力登上金星進行探索研究,如果可以,或許可以在金星上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我們只能期待著未來科技更進一步,去揭開水星和金星塵埃環的秘密。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軌道上竟然也存在塵埃環!
    兩個關於宇宙塵埃環的發現可能會動搖我們對太陽系內部的理解。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水星的超密軌道上有一個大的塵埃環。另一篇新論文的結論認為,一團尚未被發現的小行星雲可能在金星附近也形成了類似的光環。一個非常接近太陽的光環地球和金星都有共享自身軌道的塵埃環,因為行星用強大的引力牽引著這些粒子。然而,水星的軌道被認為沒有這樣的特徵。
  • 天文學家在水星軌道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環
    金星軌道上可能隱藏著一群未知的小行星。藝術家筆下描繪的太陽系若干塵埃環。Mary Pat Hrybyk-Keith最近,天文學家在水星軌道上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神秘塵埃環。這個塵埃環的存在又進一步暗示,在金星的軌道上存在著一群未知的小行星。人們此前只知道,地球和金星軌道上存在有這種塵埃環,這些塵埃因行星引力的影響而聚集在一起。至於水星,人們以為它太小,離太陽又太近,強烈的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早就把塵埃清掃得一乾二淨了。
  • 水星軌道上發現的塵環
    兩個塵土飛揚的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太陽系內部的理解。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水星與一大堆徘徊的塵埃分享它的超級軌道。另一篇新論文得出結論,一堆尚未被發現的小行星可能在金星附近產生類似的光環。美國宇航局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金星研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共同作者馬克庫徹納在一份聲明中說:「並不是每天都能發現太陽系內部的新東西。」 「這在我們附近是正確的。」
  • 資料:人類對金星和水星等的探索
    是它發現了水星的磁場和磁層,並探測出水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氦。飛船上的兩個攝像機拍攝了多幅圖象,揭示出水星地形是由大量的隕石坑和盆地組成的。  火星任務  火星很像地球,有堅硬的表面和四季的交替。同時它還擁有隨四季變化的極冠。在望遠鏡觀測時代,人們還曾有認為火星上有人工的運河。人類對火星的興趣一直是非常濃厚的,因此到現在已經20多艘飛船執行了探測火星的任務了。
  • 太陽系一大不穩定因素——水星軌道,未來或導致水星與金星相撞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也是離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我國古代稱其為辰星(早晨)和昏星(傍晚),因為它太靠近太陽,在早晨和傍晚的時候,水星經常會淹沒在太陽耀眼的光芒中,所以很難觀測到它。水星還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運行速度最快的行星,速度高達每秒48公裡,比我們地球的運行速度還快了18公裡,由於軌道相對也小,因此水星只需要88天(地球日)就可以圍繞太陽運行一周,不過水星的自轉速度卻非常慢,每58.7天才會運行一周,這也使得水星軌速振諧為3:2,即水星自轉三次的時間是圍繞太陽公轉兩次的時間,相當於說水星上面三天的時間也等於它兩年的時間。
  • 金星或許並不孤單:科學家發現「金星環」結構,可能曾是它的衛星
    金星或許並不孤單:科學家發現「金星環」結構,可能曾是它的衛星提到星環,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土星那圈標誌性的土星環了。土星原本是太陽系八大行星第二大的行星,但在土星環的「加持」下,仿佛個頭還比大哥木星大了一點。
  • 卡西尼探測器在土星軌道上傳回照片,上面的內容,顛覆科學家認知
    ,因為科學家在土星的第六顆衛星上發現了濃厚的大氣層!1號和2號相繼飛掠後,NASA新的土星新的環繞探測計劃也提上了臺面,原本科學家認為會在土衛六或者土星上有一個突破性的發現,但事實上也確實有很多無比震驚的新認知,而且還有一個始料未及的發現,直接顛覆了科學家對行星和衛星的形成理論。
  • 太陽附近發現1000萬公裡巨大環狀結構,可能還藏有其它神秘物體!
    不過最近,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發布了一項最新的研究,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因為在我們地球以內的內太陽系,可能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空蕩沉寂,在水星、金星軌道附近,存在著兩個巨大的環狀結構,甚至還可能藏著一些神秘的小東西呢!
  • 太陽系這處「異常」,是高級文明刻意安排?看看科學家的解釋
    十八世紀下半葉,隨著機器的出現,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結構發生了極大地改變,這種改變對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提供了強有力地推動。就在大多數科學家對此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些人提出了一個顛覆認知的猜想:我們一直在他們的觀察之下,甚至整個太陽系都可能是這些高級文明的實驗室,而我們則是實驗室中的小白鼠。
  • 金星宜人環境為何會一夜間消失?科學家找到的答案顛覆認知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金星現在如此惡劣的條件都充滿好奇,因為它是太陽系裡條件最差的行星,沒有之一,它甚至比更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溫度達到465℃,90個大氣壓,比熱電廠超臨界鍋爐都要高!科學家提出了N種可能,但沒有一種模型能完美演繹到現在的狀態,最近在預印本期刊arXiv網站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木星在太陽系初期的軌道異動導致了金星目前的條件!木星的軌道異動為何會影響金星?木星那麼遠會影響金星嗎?其實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我們先給出答案!
  • 金星宜人環境為何會一夜間消失?科學家找到的答案顛覆認知!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金星現在如此惡劣的條件都充滿好奇,因為它是太陽系裡條件最差的行星,沒有之一,它甚至比更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溫度達到465℃,90個大氣壓,比熱電廠超臨界鍋爐都要高!金星有太陽系內最圓形的公轉軌道,它的離心率僅為0.007,幾乎就是一個正圓形,連庇護人類的地球軌道偏心率都高達0.0167086,大約金星的2.4倍,金星按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算,金星仍然處在太陽系宜居帶的熱邊緣,原先認為金星變成像現在那樣高溫高壓的地獄是溫室效應失控!
  • 太陽系——水星
    從銀河系和恆星的角度說,太陽系中的行星不過是陽光偶然掠過的一個沙粒。但這這四十億年來,這些灰塵之上卻寫就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壯麗史篇。他們關於行星的誕生 還有消亡。行星在沉寂平靜中孕育,在混沌中成形。他們的命運糾纏關聯,超乎我們的想像。
  • 水星的運行軌道存在不確定性,將來有可能會擾亂太陽系的秩序
    在太陽系中有一顆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它的名字叫水星。在1973年11月3日,美國發射了水手10號宇宙飛船,首次對水星進行飛近探測,此後人類便開始了對水星的各種科學研究。整個星體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矽酸鹽組成,內部結構很像地球,也分為地殼、地幔、內核三層,其中內核質量佔到其總質量的2/3。由於內核的的主要成分是鐵、鎳和矽酸鹽,以致水星的密度非常大,在太陽系中排第二,僅次於地球。水星距離太陽非常近,在太陽的烘烤下,向陽面的溫度最高時可達430℃,而背陽面的夜間溫度卻可降到零下160℃,晝夜溫差竟然高達近600℃。
  • 太陽系有175顆衛星,為什麼金星卻沒衛星?科學家:自己撞沒了
    太陽系除了地球之外,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八大行星了。但由於技術層面上的限制,我們對八大行星的認知只是一點點。其中火星和金星算是人類探索最多的星球了。火星、金星和地球一樣,同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並且在這兩顆星球上發現很多生命生存的基礎條件。
  • 為什麼水星和金星沒有「月亮」(衛星)?
    水星和金星之所以沒有自己的衛星,是因為它們太靠近太陽了。任何距離水星或金星過於遙遠的衛星不僅會處於一個不穩定的軌道,而且 還會被太陽捕獲。可是如果它們離這兩顆行星太近了,又會被潮汐引力所摧毀。顯然,金星是個更可能產生一顆或者多顆衛星的行星,它為何孤身一人因此成謎,除非那次撞歪了金星自轉軸的災難性大衝擊同時也將它剛形成的衛星們都給撞飛了。相關背景知識水星是太陽系內最小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它環繞太陽一周需要87.97天,為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短。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6)行星大氣——水星和金星
    1974年2月8日飛越金星,在金星的引力作用下改變其軌道而飛向水星。它於1974年3月29日和9月21日、1975年3月16日依次從離水星表面730千米、48070千米、327千米處飛越,然後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天體,1975年3月24日因為其燃料耗盡而終止與地球的聯繫。
  • 又有新發現:一顆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或顛覆學術界的認知
    對於太陽系,它的神秘或將遠遠超越你我的認知。繼金星發現了佐證極有可能存在厭氧生命物質的磷化氫之後,天文學家們,又突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小行星,直徑僅僅2公裡,但它的不期而遇,或許會顛覆學術界對於小行星軌道的認知。
  • 金星軌道內驚現一顆小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1月21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20日報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科學家在太陽系內發現了首顆完全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可能因為與太陽系內行星碰撞而墜入現有軌道。 科學家利用設在美國帕洛馬天文臺的巡天相機「茲維基瞬態觀測設備」發現了這顆小行星,並將其命名為「2020 AV2」。
  • 卡西尼號探測器發現了不該存在的東西,之前的理論被科學家推翻!
    人類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數百萬年,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在逐漸認識和發現中,尤其是人類發展進化了大腦,追求的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是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大約400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把望遠鏡指向星空,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目光也逐漸的聚集到了外太空。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滿天星辰,科學家想要了解更多它們的秘密。
  • 卡西尼號探測器發現了不該存在的東西,之前的理論被科學家推翻!
    人類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數百萬年,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在逐漸認識和發現中,尤其是人類發展進化了大腦,追求的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是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人類真正意義的太空探索開始於上個世紀二戰結束後,美國和前蘇聯進入冷戰就開展了太空競賽,從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到把太空人送出地球,此後載人登月以及探測地球附近的金星和火星,最後再發射星際探測器探測四顆遠日行星。每一次的探測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發現,而這些發現有的是常規的順其自然,而有些就是超出我們的預想非常具有顛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