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為何長成「陀螺型」?清華研究揭示蘊藏的奧秘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浩渺的宇宙之中,眾多小行星都具有酷似旋轉陀螺的外表。這一特徵蘊藏什麼奧秘?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學》發表文章,揭示「陀螺型」小天體的成形機制。利用自旋加速導致風化層失穩的理論模型和顆粒仿真,結合最新的小行星探測數據,他們認為,風化層-巨石耦合演化機制導致了陀螺型小天體的主要地質特徵。

圖說:太陽系內已知的陀螺型小行星

小天體是從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剩餘材料」,記錄了太陽系早期的狀態信息,可以為探尋行星的演化乃至生命的起源提供重要線索。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

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近年來的探測數據表明,這些小行星表面覆蓋一層鬆散的碎屑,其上散布諸多尺寸超幾十米的巨石,呈現出典型的「碎石堆」地貌。分析發現,它們除了獨特的陀螺形貌外,表面散落的巨石似乎也有著普遍的規律:極地存在上百米尺寸的穩定巨石;中緯度的巨石均有一定程度傾斜,並陷入風化層若干米;而赤道區域的巨石豐度遠遠少於其他區域。由於這些巨石的尺寸決定了其與小天體本身的形成時間相當,在太陽系的漫長演化中其與小天體共同演化,因此這些巨石構成的地質遺蹟必定記錄了小天體的地質演化乃至起源線索。

本次研究正是從這一地質特徵入手,發現YORP效應(即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二階變化,它能夠改變天體的自轉速率)可能是小天體最終演化為陀螺型的幕後推手。

圖說:小行星在YORP效應下的演化過程

清華課題組使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天體顆粒動力學軟體,建立了千萬級顆粒精度的小天體地表模型,模擬在YORP效應作用下小天體在億萬年尺度上緩慢加速旋轉的過程。結果表明,自旋加速所引起的離心力增大使得中緯度附近的顆粒層逐漸不穩定,最終滑移並沉積於赤道區域,形成鼓起的赤道脊;而在表面重塑過程中,地表巨石也隨之蠕變移動,位於高緯度的巨石維持穩定,中緯度的巨石陷入下方的「流沙」中,赤道區域的巨石則被來自中緯度的沉積物完全掩埋。風化層-巨石耦合演化機制解釋了陀螺型小天體的主要地質特徵,顯示了YORP效應在小天體地貌演變中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以「基於表面巨石重構陀螺型小行星形成歷史」為題,於2020年10月1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敏

編輯:孟紫薇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後的共同演化機制
    記者21日從清華大學航天動力學實驗室獲悉,日前該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重建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歷史》。團隊應用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對超大規模空間顆粒系統進行仿真研究,模擬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發現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後的共同演化機制。
  • 回眸百萬年時光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演化機制
    2020-10-22 02:44:11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胡定坤)記者21日從清華大學航天動力學實驗室獲悉,日前該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重建
  • 形似陀螺,赤道光滑兩邊粗糙,清華航院團隊揭示小行星成形機制
    ,為「陀螺型」小天體的形成提出了有力的解釋。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
  • 《自然·天文學》期刊:基於表面巨石重構陀螺型小行星形成歷史
    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
  • 宇宙中為什麼會有「陀螺型」行星?科學家追溯百萬年,終找到答案
    據報導,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科研團隊,近日於《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表示通過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的應用,模擬出了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揭示了陀螺型小行星的演化之謎。無論是龍宮小行星還是貝努小行星,它們的身上都隱藏著許多的謎團,同時,它們的共同點為:都是陀螺型小行星,上面也都有著巨石。研究者認為,或許想要揭開陀螺型小行星的形成之謎,答案就隱藏在這些與它們同時誕生的巨石之上。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四號著陸器、陸上最深定向井紀錄、油田多相流量測量、陀螺型小行星、類器官
    ——《光明日報》4回眸百萬年時光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演化機制《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重建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歷史》。團隊應用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集群對超大規模空間顆粒系統進行仿真研究,模擬太陽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過程,發現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後的共同演化機制。陀螺型小行星因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陀螺得名。這類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普遍存在,但其形成機制卻一直懸而未決。此前美、日兩國探測器近距離觀測陀螺型小行星「龍宮」和「貝努」發現,其表面風化層上散布諸多巨石。
  • 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翻跟頭」原因
    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趙竹青)《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今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澳門科技大學教授葉永烜、南京大學教授侯錫雲等關於4179號小行星圖塔蒂斯的合作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為紫金山天文臺趙玉暉。
  • 科學家基於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的自轉特性
    ,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圖塔蒂斯起源於小行星主帶,是目前最大的一顆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行星(Potential Hazardous Asteroids),2004年它離地球的最近交會距離僅為4.03地月平均距離(1地月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圖塔蒂斯是一個形狀不規則、非主軸自轉並且可能具有碎石堆結構的S型小行星,蘊藏了太陽系形成初期及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 看清華最新科研進展~
    ,結合最新的小行星探測數據,為「陀螺型」小天體的形成提出了有力的解釋。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太陽系內已知的陀螺型小行星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
  • 研究揭示渦蟲抗衰老機制
    regulated in asexual and sexual worms」的文章,揭示了一種渦蟲如何克服衰老過程,實現不老傳說的奧秘,這將有助於減緩人類細胞衰老,以及了解衰老相關的特徵,這一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 他19歲考上清華,使我國雷射陀螺從無到有,一件棉襖穿了30多年!
    2017年12月6日,研究了一輩子雷射陀螺的高伯龍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其實早在幾個月前的夏天,高伯龍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194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當時清華物理系眾星雲集,擁有葉企孫、錢三強、周培源在內的眾多名家大師,為高伯龍的成長打下了良好基礎。高伯龍在學校刻苦鑽研,抓住每一個機會學習新的知識,據何祚庥院士回憶,在當時,高伯龍的成績名列前茅,尤其擅長解決難題。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蝗群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兩年前,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小行星「龍宮」附近飛行時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飛船將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帶回了地球。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雖然樣本分析任務才剛剛啟動,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飛船上其他儀器的數據揭示「龍宮」的歷史細節。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中發文,解釋了「龍宮」為何不像其他小行星一樣富含水分——「龍宮」的遠古母體很可能在其形成之前的某次加熱事件中已經丟失水分,因而使得「龍宮」比預期更乾燥。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雖然有報導稱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研究人員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
  • 小行星龍宮巖石即將抵達地球
    來自一個小行星的首個大型巖石和土壤樣品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科學家們說通過研究來自龍宮的材料可以洞悉生命的起源。沒有參與該項任務的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的AlanFitzsimons教授說這些樣品將揭示不僅太陽系的歷史,而且還有這些特定天體的秘密。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
  • 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原標題: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雙足行走可能使人類具有獨特投擲能力  達爾文猜測,雙足行走也許使得人類具有獨特的能力——扔東西扔得非常好。《科學—轉化醫學》,6月26日刊  納米塗層將移植物與骨結合在一起  一項新研究稱,一種納米塗層可防止骨移植物鬆動或移植失敗。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