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渦蟲抗衰老機制

2020-12-01 科學網

 

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elomere maintenance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ar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in asexual and sexual worms」的文章,揭示了一種渦蟲如何克服衰老過程,實現不老傳說的奧秘,這將有助於減緩人類細胞衰老,以及了解衰老相關的特徵,這一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渦蟲(Planarian worms)是一種令科學家們驚奇的動物,這種扁形動物門的物種具有幾乎無限的再生能力,渦蟲屬於能迅速再生的動物之一,把一條渦蟲切開200多塊,就會長成200多條渦蟲。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分析這種動物替換衰老的或者受損的組織和細胞的能力,來幫助理解其長壽的奧秘。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諾丁漢大學Aziz Aboobakera博士,他表示,「我們已經分析了兩種渦蟲,其中一類能有性繁殖,就像人類一樣,另一類是無性繁殖,簡單的分裂成兩個細胞。這兩種渦蟲都能不斷生成新肌肉,皮膚,腸道,甚至整個大腦,無限再生。」

 

「通常當幹細胞分裂的時候,比如出現傷口,繁殖過程,以及生長過程中,細胞會發出衰老的信號。這也就是說,幹細胞不能再分裂,因此逐漸失去我們機體組織細胞更換的能力。我們衰老的肌膚也許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渦蟲以及其幹細胞卻不知為何,能避免這種衰老過程,保持細胞分裂。」

 

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的一個事件就是端粒長度,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DNA每次複製,端粒就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則易於突變而導致動脈硬化和某些癌症。因此不少科學家認為端粒DNA長度和人的年齡存在密切的關係。

 

考慮到渦蟲的長壽命,因此研究人員預測渦蟲能維持其成體幹細胞染色體末端長度,實現不老的傳說。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實驗,揭示了渦蟲長壽的秘密,並從中找到了能幫助細胞繼續分裂的分子訣竅。

 

2009年,三位美國科學家憑藉「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成果,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

 

不過也有研究人員指出,近年來陸續有研究發現端粒和染色體等雖然與細胞老化有關,進而影響衰老,但並非唯一的因素,生命衰老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進程,它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因素,端粒僅僅是其中之一。但無論如何,這些有關人類衰老、癌症和幹細胞等方面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對細胞的理解增加新的維度,清楚地顯示了疾病的機理,並將促使我們開發出潛在的新療法。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端粒酶的編碼基因在渦蟲上存在的可能性,檢測了其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端粒長度,發現無性繁殖的蠕蟲在繁殖時大大提高一種基因,使幹細胞在分裂並替代缺少組織時維持端粒長度。但是研究人員也很奇怪渦蟲有性繁殖不會出現同樣的方式來維持端粒長度。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渦蟲都擁有無限繁殖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有性生殖蠕蟲將最終顯現端粒縮短的影響,或者能夠用另一種不會涉及端粒酶的機制來維持端粒長度。

 

Aboobaker博士總結道,「無性渦蟲具有在繁殖過程中維持端粒長度的潛力,我們的研究據證明了之前的一個推測:動物如何實現長壽和其如何衍生。下一個目標是深入了解這種機制並分析進化成為長生不老的生物。」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衰老過程的機理,並用於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健康。(來源:生物通 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弄斷下半身,克隆一個我:渦蟲是怎麼做到的?
    Holstein渦蟲一類的扁蟲可以將自己的身體分裂為片段,並由這些片段再生出新的完整的渦蟲。科學家最近揭示了調控這種裂殖發生頻率的分子機制。要理解組織和器官如何再生,首先就要弄清楚特定的機制和因子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上調控細胞和組織。渦蟲被切割下來的片段可以重新長出缺失的身體並形成完整的蟲體,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再生研究。
  • 過硫化物檢測揭示其抗衰老作用
    過硫化物檢測揭示其抗衰老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4:56:05 法國波爾多大學Milos R. Filipovic研究組發現,選擇性過硫化物檢測揭示過硫化具有保守的抗衰老作用。
  • 日本研究:渦蟲被切斷後有趣的再生
    新華網東京7月26日電(記者藍建中)一種名叫「渦蟲」的扁形蟲即使被切成百段,一兩周後每段都會再生出完整的渦蟲。渦蟲這種超強再生能力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的目光。此前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渦蟲的再生能力有關鍵調節作用的蛋白質,而日本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德國研究人員曾發現,渦蟲再生的奧秘在於其體內有一種散布全身的全能幹細胞。
  • 科學家調控真渦蟲頭部再生
    現在,三個團隊的研究人員不僅著重研究了這一局限性背後的生物學原因,還成功地通過操縱一個單獨的基因通路,恢復了這種蠕蟲的全部重生能力。 這種蠕蟲被稱為真渦蟲,通常約1釐米長,生活在像溪流和池塘等淡水生態系統中的巖石下面。為何一些真渦蟲可以很容易地再生出頭部而另一些卻不能,是一個長期使科學家感到疑惑的問題。「這真的是該領域中的一個經典難題。」
  • 切成279塊都能再生的神奇渦蟲,可能藏著延長人類生命的奧秘
    (人類的肝臟具備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卻無法像壁虎那樣實現「器官再生」)在對再生能力的追求過程中,科學家們曾對蚯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蚯蚓屬於環節動物,每一環為一個體節,其包含了攜帶組織再生信息的特殊肌肉細胞。
  • 渦蟲的故事
    我與渦蟲的故事      1、十幾年前,曾經用新鮮豬肝、花生米等帶學生在長沙嶽麓山的小溪流中誘捕過渦蟲,有時不用誘餌,翻開溪流中的石塊偶爾也能見到。       2、曾經一個人,用一個乾淨的塑料藥瓶裝著數十條渦蟲,騎著單車,冒著炙熱的太陽,風風火火地趕到學校的實驗室,準備做渦蟲的飼養和再生實驗,打開塑料藥瓶,倒出曾經裝有渦蟲的溪水,玻璃缸裡空空如也,只剩下些渾濁的褐色物質,當時的表情是瞬間凝固。
  • Science:構建出真渦蟲細胞類型轉錄組圖譜
    2018年4月24日/生物谷BIOON/---真渦蟲是一類相對簡單的動物,具有不同尋常的生物學特徵:成年真渦蟲維持著其他有機體僅在胚胎中短暫存在的發育信息和祖細胞(progenitor cell)。真渦蟲獲得人們的大量研究,部分原因在於它們具有再生丟失的或受損的身體部位的獨特能力。
  • 研究人員揭示Wnt和TGFβ信號協同調控與個體大小相關的生物行為
    組織的大小與功能是有關係的,但是協調大小和功能之間關係的機制仍不清楚。  2019年8月15日,來自美國Stowers研究所的Alejandro Sánchez Alvarado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文章Wnt and TGFβ coordinate growth and patterning to regulate size-dependent behavior,揭示了Wnt和TGFβ信號通路如何協調生長和模式化進而調控渦蟲大小與橫裂生殖行為的具體機制
  • 真渦蟲是一種神奇的生物!
    研究表明,一旦迴路形成,大多數導向機制就成為非必要的了【3】。然而,一些動物能夠對他們的神經系統進行功能再生【4】。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導向機制的缺失限制了神經元模式的再生。此外,美國塔夫斯大學研究人員也發現,真渦蟲不僅在頭被切掉後可以再生一個頭,而且這個再生的頭還含有和被砍掉的頭一樣的記憶【8】。至此,我們不難得出,真渦蟲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它具有超強的再生能力:不僅能再生一個頭,而且新頭還擁有以前的記憶。
  • 科學家找到真渦蟲再生能力的關鍵細胞
    據外媒報導,《細胞》(Cell)昨日發文稱科學家確定了主導真渦蟲再生能力的幹細胞,這種幹細胞被稱為Nb2細胞。真渦蟲個頭不大,但名號不小,因為它們被切成好幾段後,每段又能長成一隻完整的新蟲。這種再生能力令其他多數動物望塵莫及。現在,研究人員準確的找到了啟動真渦蟲再生過程的關鍵蛋白質。
  • 渦蟲
    本文轉載自:沼澤缸之家淡水中的渦蟲約有 200 種,圖片中是水族缸中常見的種類。
  • 渦蟲實驗揭示記憶的複製、抹去和創造,我們也傳承了祖先的記憶?
    副標題:魚缸裡的小蟲子,看似不起眼,卻蘊藏著記憶的奧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渦蟲是各大著名生物實驗室的寵兒,因為它們扛得住「千刀萬剮」:即使被切成50塊,這50個碎塊也能夠各自復原成為新的個體,所以,大家都在探尋機體復原的秘密。
  • 渦蟲實驗揭示記憶的複製、抹去和創造,我們也傳承了祖先的記憶?
    副標題:魚缸裡的小蟲子,看似不起眼,卻蘊藏著記憶的奧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渦蟲是各大著名生物實驗室的寵兒,因為它們扛得住「千刀萬剮」:即使被切成50塊,這50個碎塊也能夠各自復原成為新的個體,所以,大家都在探尋機體復原的秘密。而把渦蟲研究推向另一個高度的則是一位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邁克耐爾,他發現,這些新生的個體似乎傳承了舊個體的記憶!
  • 吳東東課題組在非模式動物再生複雜性狀遺傳機制方面獲進展
    另一類無脊椎動物——蚯蚓,不僅是土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而且具備比渦蟲更為複雜的表型結構(例如: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初步具備記憶雛形)。更重要的是,它擁有極強的前/後部體節再生能力。達爾文在《腐殖土的形成和蚯蚓的作用》一書中寫到:「我們很難找到其他的生靈像它們一樣,雖看似卑微,卻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蚯蚓再生的分子細胞學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 科學家探究生物體協調大小和功能的機制
    科學家探究生物體協調大小和功能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9 15:55:03 美國斯託爾斯醫學研究所Alejandro Sanchez Alvarado研究團隊發現,Wnt和TGFβ通過協調生長和模式化來調節個體大小相關的生物行為
  • 渦蟲:你們搞研究就搞嘛,一定要把我切來切去的嗎?
    原標題:渦蟲:你們搞研究就搞嘛,一定要把我切來切去的嗎? 作者:氪羅鋇路斯 編輯:明天 渦蟲大概也算是當今生物界的網紅之一了。近幾年來,研究人員通過調節渦蟲體內決定幹細胞分化的信號分子濃度,結合切切切大法,慘無人道地製造出了兩個頭、三個頭乃至四個頭的渦蟲(圖2)。 圖2.
  • 渦蟲再生出不同物種的頭部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4日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研究人員通過再生實驗驚人地發現,在不改變基因組序列的前提下,神經科學界的寵兒——渦蟲在一切兩段後,除了再生出自身機體組織外,還可以暫時再生出不同種類渦蟲的頭部。
  • 科學家找到真渦蟲再生能力的關鍵細胞!
    當研究人員切斷真蝸蟲並追蹤觀察傷口癒合時,他們發現Nb2細胞數量增加很快,該研究小組的這一發現發表在《細胞》(Cell)上。這種細胞類型迅速增加以拯救切斷的傷口。在另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給一隻受到致死輻射量的真蝸蟲注射了單個Nb2細胞,發現Nb2細胞能夠增加並對真蝸蟲展開營救。
  • 科學家在渦蟲體發現神奇幹細胞,可幫人類肢體再生
    該研究的高級作者、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亞力山卓·桑切斯·阿爾瓦拉多教授(Alejandro Sanchez Alvarado)指出:「這是我們首次對成體多功能幹細胞開展前瞻性分離。」「我們的研究結果說明,這種神奇的細胞不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真實存在。它能夠使動物重獲再生能力。並且我們成功實現了該細胞的活體提純,並對其開展了詳細研究。」
  • 科學家發現潛在抗衰老藥物
    2014年,先後發表於Nature的兩項研究均提示了α-酮戊二酸在抗衰老方面的潛在前景。α-酮戊二酸不僅能維持胚胎幹細胞的多向分化潛能,還能有效延緩線蟲的衰老,明顯延長線蟲的壽命。最新發表於Cell Metabolism的研究表明,在飲食中添加α-酮戊二酸可延長小鼠壽命並降低其晚年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