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魚缸裡的小蟲子,看似不起眼,卻蘊藏著記憶的奧秘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渦蟲是各大著名生物實驗室的寵兒,因為它們扛得住「千刀萬剮」:即使被切成50塊,這50個碎塊也能夠各自復原成為新的個體,所以,大家都在探尋機體復原的秘密。
而把渦蟲研究推向另一個高度的則是一位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邁克耐爾,他發現,這些新生的個體似乎傳承了舊個體的記憶!
邁先生利用渦蟲對光敏感這個現象,訓練一隻渦蟲對特定光源產生特定反應。
然後把它一切兩半,頭部長出身體,身體長出頭部,重複實驗發現,身體長出頭部的個體竟然也擁有同樣的反應。
那麼問題來了,記憶到底存儲在哪裡?記憶是否可以被複製、被抹去甚至被創造?
為了解釋和驗證上述猜想,邁先生又做了下面的實驗:把經過訓練的渦蟲打碎,讓沒經過訓練的渦蟲吃掉。
結果出來了,非常可怕,沒經過訓練的渦蟲竟然擁有了這部分記憶!
隨後,邁先生又設計了一系列關於記憶的實驗,比如走迷宮等,上述猜想又一一被證實。
也就是說,對於渦蟲來說,記憶是可以被移植的!這在當時絕對是具有顛覆性的結論。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證實,記憶的傳遞與RNA密切相關。
那麼我們人類呢?
比如一個人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康復後,莫名其妙喜歡上了抽菸喝酒,而捐贈者同樣如此。
類似的報導層出不窮,那麼問題又來了,人類從母體孕育而來,是否擁有祖先的記憶,或者說,祖先的記憶一直存在,我們只是沒有打開那個「盒子」?
又或者說,其實我們一直擁有並且深受祖先記憶的庇佑,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比如,對於某些第一次到訪的環境、某些場景等,覺得似曾相識;第一次看到一個動物或者植物,潛意識裡覺得危險而不想碰觸;對腐臭味等異味非常敏感等等,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曾經接觸過這些東西,被襲擊過、被咬過、被染病,吃過大虧,這些具有強烈全身性的記憶才被傳承了下來。
渦蟲,或許才是最真實的「是兄弟就來砍我」吧!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部分圖片來源新網絡,如有疑問請聯繫全全。關注「新手養狗大全」,狗狗的健康和訓練問題都可以私信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