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我們大多數人是在童年的時候學會騎自行車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中的許多人不再騎自行車了,我們把那些曾經鍾愛的自行車塵封在倉庫裡。多年後,當我們發現這些童年的老古董並且再次坐上去時,我們依然可以騎得兩耳生風,就好像從來沒有停止過騎自行車一樣。
這有點令人驚訝,因為我們的記憶在很多其他情況下讓我們失望太多次了,比如記住一個我們曾經認識的地方或人的名字,或者我們把鑰匙放在了哪裡。那麼,我們都這麼多年沒騎自行車了,我們怎麼還記得怎麼騎自行車呢?
事實證明,不同類型的記憶儲存在我們大腦的不同區域,我們的長期記憶分為兩種: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而陳述性記憶又分為兩種:對經歷的回憶,比如我們開始上學的那一天和我們初吻的記憶,這些就被稱為情景性回憶,這種類型的回憶是我們對發生的事件的解釋。另一種是事實性知識,它是語義記憶的一部分,如法國的首都。這兩種類型的陳述性記憶內容都有一個共同點——你知道這些知識,並且可以將這些記憶傳遞給其他人。
然而,像演奏樂器或騎自行車這樣的技能是固定在一個叫做程序性記憶的獨立系統中,顧名思義,這種類型的記憶負責表現。
揭示獨立記憶系統其中一個最著名的研究是一個叫Henry Gustav Molaison(又名H.M.)的癲癇病人。20世紀50年代,他接受了部分大腦切除手術,包括海馬體的大部分。手術後,醫生們發現,雖然病人癲癇發作的次數減少了,但H. M.卻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手術前的許多記憶也被抹去了。
為了進一步了解他的健忘症,神經心理學家對他進行了多項測試,其中一項是讓他在一張紙上描出一顆五角星,但同時只通過鏡子看著五角星和他自己的手(這意味著圖像是反的)。儘管H. M.在他完成這項任務的幾天裡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之後他從來都不記得自己曾經做過這件事。這項實驗意味著他可以開發出新的程序性記憶,但不能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
那麼這意味著程序性知識從根本上比陳述性知識更穩定嗎?事實證明,前者更能抵抗損失和創傷。
即使大腦受到創傷,程序性記憶系統也幾乎不會受到損害,因為負責處理非陳述性記憶的基底神經節位於大腦皮層下方的大腦中心,相對來說更受到保護。然而,除了大腦損傷之外,為什麼程序性記憶內容不像陳述性記憶那麼容易被遺忘目前還不清楚。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運動模式固定的區域,成年人可能會形成較少的新神經細胞。這些區域如果沒有這種神經的形成或持續重建的話,這些記憶被抹去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然而,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在很久以前內化的簡單動作序列,通常也會在我們的大腦保存一輩子。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