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被刻在DNA中?蔡理慧揭示染色體重構「挾持」記憶形成三部曲

2020-12-01 健康界

1904年德國理察·西蒙將「engram」一詞來描述記憶是如何形成和提取的.當大腦形成對新體驗的記憶時,「印跡細胞」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當我們回憶起該類記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

在記憶形成的最初階段,即早基因在印跡細胞中被激活,但這些基因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的活動水平。目前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和染色體重塑可以動態調控基因表達情況(1,2)。

2020年10月5日麻省理工學院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蔡理慧(Li-Huei Tsai)博士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海馬印跡細胞的染色質結構和轉錄在記憶形成、鞏固、提取階段中的重要作用(3)。

研究人員利用targeted recombination in active populations (TRAP)技術標記激活的神經元,該技術的原理為tamoxifen依賴重組酶CreER是以活性依賴的方式在即早基因Arc或Fos的基因座表達的,在tamoxifen誘導下給與特定的刺激後激活神經元,這類神經元隨後帶上螢光蛋白(通常為綠色螢光蛋白,本文是黃色螢光蛋白 ),再次接受相同的刺激後形成印跡細胞。

圖1,海馬印跡細胞,來源於參考文獻3

他們利用足底電擊這種TRAP基因小鼠,發現在早期(電擊後2小時)激活的神經元編碼短期記憶,主要位於DG區,在後期(電擊5天後)激活的神經元編碼長期記憶信息,主要位於CA1區。

這些被激活的神經元是否在相同的環境中再次被激活後具有印跡尼?研究人員將TRAP基因小鼠在A環境中進行足底電擊,但分別在A和B環境中進行記憶提取實驗,結果發現在A環境(熟悉環境)中進行記憶提取後再激活的神經元數量明顯高於B環境(陌生環境)

DNA複製轉錄將DNA的緊密結構打開,從而允許一些轉錄或調控因子結合進入。多數基因組中的染色質都緊緊盤繞在細胞核內,但也有一些區域經染色質重塑後呈現出鬆散的狀態,形成一部分無核小體的裸露DNA區域,而DNA複製和基因轉錄都發生在這些區域,這種特性稱為染色質的易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研究人員利用染色質易開放區域測序技術對記憶不同階段的染色質的易接近性的變化,發現在記憶形成的最初階段, DNA的許多區域(尤其是啟動子序列)都經歷了染色質的結構的變化。在這些區域的染色質結構鬆散,染色質的易接近性增加。

為了進一步研究在記憶形成和鞏固過程中,染色質空間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的表達。他們通過染色質構象捕捉技術分析激活神經元和未激活神經元的染色體結構,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結構鬆散的區域都是DNA的延伸部分-增強子的非編碼序列,這些序列與基因的啟動子相互作用比較強,但對基因的表達並不起很大的作用(4)。

隨著記憶的鞏固或強化,增強子序列周圍染色質的三維結構發生了變化,使增強序列更接近目標基因。人而這個階段這仍然不能激活這些基因。

圖2,再激活後促進突觸蛋白的合成,樹突棘數目增多,來源於文獻3

將小鼠放回它們曾經受到足部電擊的環境中,重新激活了恐懼記憶。研究人員在這些小鼠的印跡細胞中發現增強子與它們的目標基因啟動子序列「聯繫密切」,隨後啟動目標基因的表達。單細胞測序發現大部分目標基因參與促進突觸的蛋白質合成,增強神經元之間的聯繫

總的來說,本文揭示了染色體結構在記憶形成的「三部曲」機制:第一,在記憶形成階段,DNA結構出現鬆散,染色體可接近性增加;第二,在記憶鞏固階段,染色體的增強子序列與靶基因的啟動子序列之間距離變得更小;第三,記憶提取階段,直接促進基因的表達。這三部曲循序漸進,有序促進記憶的形成。

【參考文獻】

1.Levenson, J. M. & Sweatt, J. D. Epigenetic mechanisms in memory formation. Nat. Rev. Neurosci. 6, 108–118 (2005).

2. Su, Y. et al. Neuronal activity modifes the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in the adult brain. Nat. Neurosci. 20, 476–483 (2017).

3. Asaf Marco  , Hiruy S. Meharena, Vishnu Dileep,Mapping the epi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interplay during memory formation and recall in the hippocampal engram ensemble

4.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neuroscientists-molecular-mechanism-memories.html

相關焦點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中國航空報訊:回憶過程中,與記憶儲存相關的蛋白質大量產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得以加強。研究團隊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自然》揭秘: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一百多年前,德國生物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一個詞「記憶印跡」(engram),表示記憶的產生會在大腦中發生某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如同腳印一樣留下某種痕跡。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而1克的dna就可以保存700tb的容量,隨著技術的發展還遠遠不止這些其實dna存儲原理並不複雜,是由是A、T、C、G四種鹼基,通過四種鹼基的排列組合形成多樣化的生物個體。dna中 而大腦只是讀取記憶的處理器我們有部分記憶在大腦中剩下的大部分記憶其實已經在我們的dna中並且改變了我們的基因序列我們經常聽到一孕傻三年這種說法女性在懷孕10個月的過程中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最近的許多研究表明,這些細胞形成了與特定記憶相關的網絡,當記憶被喚起時,這些網絡就會被激活。然而,編碼和檢索這些記憶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神經科學家們知道,在記憶形成的最初階段,被稱為「即時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的基因在印跡細胞中被激活,但這些基因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的活動水平。
  • 神經科學家發現保持記憶與腦細胞DNA重新激活有關
    一個多世紀以前,動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創造了「記憶痕跡(engram)」一詞,用以表示記憶在大腦中留下的物理痕跡。從那時起,神經科學家在尋找我們的大腦如何形成記憶的過程中取得了進步。他們已經了解到,特定的腦細胞會在我們形成記憶時激活,並在記憶時重新激活,從而增強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聯繫。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免疫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免疫記憶在機體抵抗外源病原體的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病原體抗爭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所發現的疫苗接種防治病原體的方法,正是通過誘導免疫記憶來實現的。因此,是否能夠誘導有效的免疫記憶就成為疫苗接種成功與否的關鍵。此外,免疫記憶在機體對抗腫瘤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器官移植過程中,免疫記憶可加重機體的病理損傷。
  • 解密DNA中的祖先記憶,這或許可以讓我們成為天才
    hello大家好,我是奶爸Lucas,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記憶」。人類的記憶存儲在大腦中這是我們的固有認知,但是,這一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現象,例如,「前世記憶」現象就無法解釋,因此,才有了靈魂存儲與靈魂中這一說法,關於這一理論請回看我之前做過的影片。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另一種理論,就是記憶可能真的就存儲在我們的基因中。
  • 走近學習與記憶的「開關」
    人類大腦的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通過學習就能實現長期甚至永久記憶?大腦智力障礙、痴呆病症又是如何發生的?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對大腦中的「海馬體」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海馬體」就像是一個「開關」,控制著學習和記憶的形成。因為其形似海馬,所以被稱為「海馬體」。
  • 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原標題: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林帶領的學習記憶研究實驗室,與多家科研單位密切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新現象。通過揭示其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12月19日,其相關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研究顯示:記憶形成需雌激素參與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在你開始閱讀本文時,你的大腦就開啟了一系列複雜的化學步驟,以形成記憶。但這段記憶能保持多久,很可能取決於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近三分之二是女性。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完全揭示學習和記憶的基本機制,但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記憶形成都需要雌激素的參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心理學教授卡琳·弗裡克正在研究雌激素與記憶之間的聯繫。弗裡克研究的內容之一是雌激素如何增強記憶,尤其是通過其在海馬體內的作用影響記憶。
  • 生命科學學院鐘上威實驗室揭示植物機械碰觸「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植物的這種對天氣和環境的「記憶」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在植物生理學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多個與植物 「記憶」有關的有趣現象,例如冬性植物(如冬小麥)的春化,捕蠅草捕食的20秒「記憶」,以及植物的接觸形態建成。冬小麥通常在秋季播種,歷經漫長的寒冬之後,在來年的四月至五月收穫。如果誤將冬小麥春季播種,那麼即使生長再長的時間,當年也不會開花。
  • 「情景記憶」依賴海馬區 「語義記憶」依賴皮層
    核心提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最新研究認為,記憶要比之前認為的更為動態和多變。發生在大腦的兩個區域——海馬和皮層之間的重要互動,對形成地點和事件記憶具有不同而互補的作用。研究揭示了大腦中存在不同的記憶形式,編碼也不同,但都能與部分大腦進行互動。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來源:學術經緯 記憶形成過程中,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增強子更靠近基因啟動表達的位置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質的遺傳是保持細胞表觀遺傳記憶的核心。本篇綜述按照時間線進行組織,首先對DNA複製偶聯的染色質組裝的機制進行總結,其次是通過有絲分裂在子代細胞中如何確保染色質的成熟,為染色質複製與細胞表觀遺傳學記憶的研究提供一個全面的匯總。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12   今日/總瀏覽:2/3745
  • 對小鼠的研究揭示了大腦如何將事件聯繫起來形成記憶
    幾分鐘後,她發現走在她前面的男朋友中槍了。一個月後,這位女士來到急診室。她說,垃圾車發出的噪音引起了恐慌。她的大腦已經在響亮的聲音和她所目睹的毀滅性的景象之間形成了一種深刻而持久的聯繫。這個故事由臨床精神病學家和一項新研究的合著者Mohsin Ahmed醫學博士轉述,是大腦記憶和連接時間分離事件的強大能力的一個強有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