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揭秘: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2020-11-13 康德科學

一百多年前,德國生物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一個詞「記憶印跡」(engram),表示記憶的產生會在大腦中發生某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如同腳印一樣留下某種痕跡。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


圖片來源:123RF


得益於過去幾年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們現在可以以更高的解析度,把鏡頭拉近到印跡細胞內部,緊密追蹤記憶的形成過程。


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這篇論文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一個神秘的過程,看到不同基因如何被激活,以及調節這些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機制。」蔡教授說。



為追蹤印跡細胞,科學家藉助了一種特殊的基因工程小鼠。它們的基因組中帶有螢光蛋白標記,當表達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基因Arc時,細胞就會發光。


研究人員用輕微的足部電擊讓小鼠對特定地方產生恐懼記憶,在它們的大腦海馬區(對學習和長期記憶至關重要的腦區),就可以看到編碼這段記憶的印跡細胞發出了黃色的螢光。隨後,研究人員在記憶形成的幾小時、幾天後,以及記憶被再次激活時,對這些發亮的細胞展開詳細分析。


▲小鼠整個大腦的一張切片,可以看到記憶形成和回憶過程中發亮的神經細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這段記憶剛形成的編碼階段,他們注意到,細胞核中的染色質結構出現了細微的變化。染色質由DNA長鏈和蛋白質緊密纏繞形成,當某些區域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發生改變而變得較為鬆散時,暴露出來的DNA可以讓上面的基因容易被「讀取」。


但他們驚訝地發現,那些變鬆散的區域都不是編碼基因的片段,而是包含了一些被稱為「增強子」(enhancer)的非編碼序列。這些序列服務於特定基因,有助於啟動基因。


在隨後的5天裡,也就是記憶鞏固的階段,圍繞增強子的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更多變化,許多增強子與它們服務的基因靠得更近了。然而直到此時,細胞內的基因表達並沒有如研究人員預想的那樣出現顯著變化,用第一作者Asaf Marco博士的話來說,這個結果一度讓他們感到沮喪。


▲記憶形成過程中,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增強子更靠近基因啟動表達的位置(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接下來,研究人員把小鼠放回了最初形成記憶的環境中。當再度激起記憶時,隨之而來的是基因表達的激增。被增強子打開的許多基因參與了突觸蛋白質的合成,導致神經細胞之間很快形成了更牢固的連接。Marco博士說:「此時我們才意識到,原來之前染色質的結構變化,是細胞為回憶階段的記憶加強在做準備。」


另一位專家在評論中對記憶的形成過程打了一個比方:「這就像在鍛鍊之前進行熱身,它們(印跡細胞)做好了起跑的準備,於是我們可以啟動回憶。」


▲回憶過程中,與記憶儲存相關的蛋白質大量產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得以加強(圖片來源:123RF)


Marco博士總結說:「這項研究首次表明,記憶的形成是在回憶階段由表觀修飾啟動的增強子刺激基因表達來驅動的。」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進一步研究在阿爾茨海默病等造成記憶受損的疾病中,印跡細胞的染色質結構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蔡立慧教授的研究組過去曾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影響染色質緊密程度的表觀遺傳學藥物HDAC抑制劑,有助於恢復丟失的記憶。隨著科學家們對記憶形成的基本過程有更深的了解,我們距離挽救記憶喪失也有望更近一步。


參考資料

[1] Asaf Marco et al., (2020) Mapping the epi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interplay during memory formation and recall in the hippocampal engram ensemble. Nature Neuroscience.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0717-0

[2] Neuroscientists discover a molecular mechanism that allows memories to form. Retrieved Nov. 10, 2020, from https://news.mit.edu/2020/engram-memories-form-1005

相關焦點

  • 《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今日《自然》挑戰半個多世紀前的謎題
    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也就是說,雖然生命還在繼續,他的人生卻永遠定格。但是,長期記憶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今日,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嘗試回答了半個多世紀前的這一謎題,研究結果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在接受到中間神經元發送過來的指令後,這些神經元會形成一個協調的環路。1953年,一名代號為H.M。的年輕人躺上手術臺,接受一場賭博式的手術——為了治療癲癇,他同意外科醫生切掉他的部分大腦。從治療癲癇上看,手術進行得很成功,但這場手術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動感新時代停刊原因揭秘 承載太多動漫迷兒時的記憶
    動感新時代停刊原因揭秘 承載太多動漫迷兒時的記憶時間:2015-01-09 22:17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動感新時代停刊原因揭秘 承載太多動漫迷兒時的記憶 動感新時代停刊,太突然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雖然已經很久不買了,但突然這麼一停真覺得不舍。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得益於過去幾年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們現在可以以更高的解析度,把鏡頭拉近到印跡細胞內部,緊密追蹤記憶的形成過程。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來源:學術經緯 記憶形成過程中,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增強子更靠近基因啟動表達的位置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閱讀連結: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染色質3D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增強子更靠近基因啟動表達的位置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
  • 免疫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免疫記憶在機體抵抗外源病原體的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病原體抗爭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所發現的疫苗接種防治病原體的方法,正是通過誘導免疫記憶來實現的。因此,是否能夠誘導有效的免疫記憶就成為疫苗接種成功與否的關鍵。此外,免疫記憶在機體對抗腫瘤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器官移植過程中,免疫記憶可加重機體的病理損傷。
  • 央視揭秘90後植髮秘密,自然陽光透視背後的健康隱患!
    央視和自然陽光曾紛紛揭秘,現代人因為壓力大以及刷夜、吃夜宵等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焦慮、內分泌失調,從而出現「現代生活壓力病」——脫髮、掉發,植髮行業生意火爆。「No作No禿」,過去流行「愛拼才會贏」口號,而現在是「愛拼可能禿」,當下的人們「會活才會贏」。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原創 Anne Trafton 阿爾茨海默病當大腦對新的經歷形成記憶時,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s,也稱記憶痕跡細胞)的神經元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之後每當我們回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
  • 極光單詞能夠形成反覆記憶,從而讓大腦形成永久記憶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背單詞最大的痛點就是過程枯燥,不容易記憶。但一款名為「極光單詞」的APP就能很好的解決用戶背單詞時的困境。極光單詞為用戶提供親子英語、醫療英語、商務英語、旅遊英語、航空英語、飛行員英語、會計英語、計算機英語、CFA英語、酒店英語、區塊鏈通識英語等豐富單詞詞庫,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工作的需求任一切換詞庫。
  • 臺灣學者新發現「顛覆」既有記憶形成學
    新華社臺北8月10日電(記者齊湘輝 何自力)臺灣長庚大學副教授吳嘉霖團隊研究發現,果蠅短、長期記憶的形成由兩套截然不同的機制控制。這一發現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上,顛覆了以往科學界對於記憶形成的認知。  吳嘉霖10日在長庚大學受訪時表示,人類如何將學習的經驗轉為記憶儲存,一直都是科學界想解開的謎。
  • 研究揭秘記憶為何如此詳細和長久
    為什麼人類的記憶會如此清晰、持久?幾十年來,這一直是一個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領導的研究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
  •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12   今日/總瀏覽:2/3745
  • 如何學習:揭秘大腦學習原理,探尋記憶存儲真相
    ,探尋記憶存儲真相10種顛覆常識的學習方法告訴你何時學、在哪學、怎麼學,才能輕鬆又高效!、怎麼學,才能有效、輕鬆、不費力。如果考試近在眼前,怎麼安排複習方案最有效?適時休息才是獲得靈感的訣竅?睡眠怎麼助力學習?……●揭秘大腦學習原理,探尋記憶存儲真相,10種顛覆常識的學習方法,讓你在同樣的時間,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 彩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是彎的?
    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一場大雨過後,天空中常常會出現一條瑰麗多彩的長虹,呈弧面狀,這麼漂亮的彩虹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什麼是弧狀而不是直的呢?小朋友們知道嗎?我們一起來揭秘吧!各顏色光的波長不同,不同波長的光的折射率不同,造成各個光譜分散折射出水滴,從而在天空中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光在水滴內被反射,所以觀察者看見的光譜是倒過來,紅光在最上方,其他顏色在下。由外圈至內圈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事實上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可以看到整圈圓形的彩虹。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利用新型的「NeuroGrid」技術,科學家們發現睡眠能夠促進大腦與記憶形成有關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大腦中一類叫做海馬區的結構對於新形成記憶向永久記憶轉變具有關鍵的作用,此前研究者們已經發現:在睡眠階段,大腦海馬區會產生一種高頻的神經信號,他們認為這一信號對於記憶的儲存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這項研究則證明了這一信號的存在,以及證明了它們的具體分布位點是在複雜感受性信息進行處理的大腦區域。
  • Neuron:記憶形成的最新分子機制
    2018年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MIT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神經元記憶相關突觸變得更加強壯的細胞信號通路,這一發現首次指出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於海馬區一個叫做CA3的區域介導的。研究者們發現此前負責調控神經元基因表達活性的蛋白Npas4能夠調控海馬區CA3區域以及齒狀回區域內神經元的連接強度。
  • Nature: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
    2020年1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解開長期記憶的生物學特性,並找到在年齡或疾病引起記憶下降時進行幹預的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在該研究中,作者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機制,成年小鼠海馬中的神經元用來調節它們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這一過程對於記憶鞏固和記憶力至關重要。
  • 揭秘!地球早期生命是怎麼的形成?
    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的出場充滿了神秘,科學家們經過各種科學研究和嚴密的邏輯推算,最終得出了一個猜想。今天的「指尖科技館」欄目,我們通過一段視頻走進北京科學中心的「生命起源猜想」展項,了解地球早期生命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