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分子機制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2日發表報告說,研究人員已繪製出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分子機制,有望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靶點。這項最新研究顯示,小鼠神經元中一種被稱為CPEB3的蛋白質能使神經元存儲長期記憶。
-
美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2日發表報告說,研究人員已繪製出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分子機制
-
Neuron:記憶形成的最新分子機制
2018年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MIT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神經元記憶相關突觸變得更加強壯的細胞信號通路,這一發現首次指出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於海馬區一個叫做CA3的區域介導的。研究者們發現此前負責調控神經元基因表達活性的蛋白Npas4能夠調控海馬區CA3區域以及齒狀回區域內神經元的連接強度。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在接受到中間神經元發送過來的指令後,這些神經元會形成一個協調的環路。1953年,一名代號為H.M。的年輕人躺上手術臺,接受一場賭博式的手術——為了治療癲癇,他同意外科醫生切掉他的部分大腦。從治療癲癇上看,手術進行得很成功,但這場手術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Nature 子刊發現機體長期記憶並對抗感染的新機制
2016年1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理工大學Carilion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影響免疫系統長期記憶的一種新方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
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竟在同時形成 | Science 論文推薦
2017 年 4 月 7 日發表於 Science 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想法可能大錯特錯: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其實是同時形成的,只是前者一直保持沉寂而已。 這項由麻省理工大學開展的記憶鞏固研究中,老鼠被迫在人按下開關時對特定經歷做出反應,該研究讓此前關於標記和激活特定「記憶細胞」的研究進入了更深層次。
-
Nat Neurosci:大腦長期記憶形成新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2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元細胞相互交流以調節學習以及長期記憶的方式事實上,這一種久未被發現的新的大腦運作機制能夠對我們理解大腦工作方式起到幫助作用,以及能夠幫我們進一步理解神經推行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等的發病機制。人類的大腦中含有數千億個神經元細胞,每一個細胞與其它細胞之間都存在一萬個左右的突觸連接。而這些連接之間的信號強弱都取決於多種多樣的大腦工作機制,而這些機制則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試圖去解釋的。
-
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學習和長期記憶的機制
有了這些新信息,研究人員將能夠更多地了解長期記憶存儲以及這對於理解阿爾茨海默氏病和其他導致記憶喪失的疾病的潛在意義。「隨著每一次經歷和學習過程,您已經變得編程成為不同的人。開始理解大腦的學習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所學到的每條新信息如何使您明天變得與眾不同,真是令人著迷。」謝先生,也是弗蘭林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附屬教員。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研究組的工作獨立在分子機制層面揭示了哺乳動物腦中記憶保護機制這個困擾研究界多年的難題。腦內的神經元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即外界信息誘發的神經活動會觸發腦中神經環路的改變,從而在腦內留下記憶印跡,並修改之前的神經網絡存儲信息。這樣,腦中存儲的信息就會常常受到外界新信息輸入的修改,並漸漸丟失。有趣的是,對於某些重要的記憶的內容,腦似乎會產生一個「防寫」機制,使得長期記憶不被丟失。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原創 Anne Trafton 阿爾茨海默病當大腦對新的經歷形成記憶時,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s,也稱記憶痕跡細胞)的神經元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之後每當我們回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
-
新研究指出進食後休息與長期記憶形成之間的聯繫
一組神經科學家基於對海sea大腦活動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食物昏迷(進食後休息)與長期記憶的形成之間可能存在聯繫。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研究》雜誌《科學報告》上。「我們的新研究表明,這種對進食的'休息和消化'反應可能是通過進化形成的,以促進長期記憶的形成。」該團隊包括Carew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Nikolay Kukushkin和研究期間紐約大學全球自由研究本科生Sidney Williams,他們研究了加利福尼亞海sl Aplysia californica。
-
Nature:「線性泛素鏈」的形成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Katrin Rittinger及同事提出了HOIP的催化核心在其apo形式和在與「泛素」形成的複合物中的晶體結構。這些結構為「線性泛素鏈」通過LUBAC「泛素連接酶」複合物的形成提供了一個機制分析結果。
-
神秘的記憶機制:果然和海馬體有關,科學家確定相關基因
結果,癲癇發作停止了,但病人H.M.也無法再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從那之後科學家認識到,大腦創造長期記憶的能力是一個獨特的過程,它依賴於海馬體。科學家們發現了記憶的來源。但它們是如何製造的仍不得而知。現在,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他們研究了長期記憶的生物學特性,以及隨著年齡或疾病出現記憶缺陷時的幹預方法。
-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12 今日/總瀏覽:2/3745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Cell:研究人員識別長期記憶的潛在生化機制
2015年12月3日——在假期中,我們經常記住過去並創造新的記憶。但是,為什麼有些記憶會消失而其他的能夠永遠持續?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科學家們發現了神經元從短暫經歷創造和維持長期記憶的一種可能生化機制。該研究由副研究員Kausik Si博士和他的團隊進行,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細胞(Cell)》期刊。他們的研究建立在Si博士和哥倫比亞大學Eric Kandel博士及其他科學家之前研究的基礎之上。
-
免疫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疫苗接種在人類預防和控制傳染病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而疫苗接種的理論基礎是免疫記憶。直至今日,最成功的那些疫苗主要是根據經驗而開發出來的,而對其潛在的免疫學機制卻知之甚少。因此,隨著現代免疫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對免疫記憶形成機制的深入研究,將會促進更多有效的疫苗被開發出來,從而在人類徵服愛滋病、慢性肝炎、結核、瘧疾、腫瘤等方面取得最後的成功。
-
Cell:科學家鑑別出大腦長期記憶背後潛在的生化機制
,同時創造新的記憶,但為何過去的有些記憶已經消失但有些人卻會一直記住?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斯道爾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的科學家就鑑別出了一種可能性的生化機制,即神經元可以通過機體短暫的經歷來產生並且維持長效的記憶力。
-
Nature又放毒了,記憶T細胞居然起源於效應T細胞(2篇Nature重磅推出)
儘管通過分離大量種群並比較可遺傳的表觀狀態來推斷T細胞譜系是有啟發性的,但是並不排除少數幼稚T細胞也可以直接獨立形成記憶細胞而不經過效應T細胞階段的可能性。 Akondy及其同事通過使用稱為氘的重氫形式直接標記個體中的分裂效應T細胞,來解決這種可能性。在接種一至兩年後存在的病毒特異性記憶T細胞,顯示氘的稀釋度很小,表明在這些細胞中發生了最小的細胞分裂。